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9354|回覆: 1

[儒家學說] 恭寬信敏惠,溫良恭儉讓是什麼意思

  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延章 發表於 2021-3-6 00:4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儒學有五德之說,謂之『溫良恭儉讓』,出自【論語·學而】:『子禽問於子貢曰,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子貢曰: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」』

也有仁德的行爲標準,謂之『恭寬信敏惠』,出自【論語·陽貨】:『子張問仁於孔子。孔子曰:「能行五者於天下,爲仁矣。」請問之,曰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」。』

又,【論語·陽貨】:『子張問仁。孔子曰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能行五者於天下,爲仁矣。」』

恭寬信敏惠、溫良恭儉讓作爲孔子直接定義的五德,及仁德行爲標準,二者的內涵原本十分深刻,意義廣遠,直透人性。雖然短短八個字,卻勝過厚沓沓的【顏氏家訓】千百倍。深刻地論證了人爲什麼要與他人和諧相處,又如何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,如何與他人共事,如何打造『人和』的環境並成就事業,等等(這個他人,包括親友和陌生人)。

然而,在儒學史上,二者的地位及應用,卻並不十分顯著,甚至不如後人總結的五常:『仁義禮知信』,又加,在當今的流行解釋中,二者的內涵被進一步簡化,今人不但無法從流行解釋中觸及其本質內涵,甚至流於表象化、感性化的認知。

那麼,恭寬信敏惠、溫良恭儉讓是什麼意思呢?

恭寬信敏惠

現代流行解釋是:

恭敬、寬容、誠信、勤勉、好施。恭敬就不會被侮辱,寬容就能得人心,誠信就會得信任,勤勉就會有成績,好施就容易使喚人。

更深刻的解釋:


溫良恭儉讓

現代流行解釋:

『溫』是『溫和』,現代語彙來講就是平和的;『良』是善良的、道德的;『恭』是恭敬的,也就是嚴肅的;『儉』是不浪費的;『讓』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、理性的、把自己放在最後的。

更深刻的解釋:


購買主題 已有 1 人購買  支付 300 文錢幣 給作者可瀏覽全文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 樓主| 延章 發表於 2021-4-15 07:39 來自手機 | 顯示全部樓層
能正確理解這幾個字,對於家風家訓,基本就做得很到位了
崔柴私 發表於 2025-7-6 12:00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恭寬信敏惠"與"溫良恭儉讓"的深層義理】

"恭寬信敏惠"與"溫良恭儉讓"實爲孔子思想體系中相輔相成的兩組德目,前者見於【論語·陽貨】子張問仁章,後者載於【論語·學而】子禽問政章。二者雖同屬五德之列,然其立論角度與施用範疇實有精微差別。

考"恭寬信敏惠"五者,乃孔子直指仁者處世之要訣。鄭玄注"恭"爲"容貌敬",非僅外在儀態,實含"敬以直內"的工夫。朱子【集注】謂"寬"者"容眾",其要在"恕道"之踐行,與【中庸】"寬柔以教"相發明。"信"字在先秦經籍中多訓爲"誠",馬融解作"言可復也",強調言行相顧的實踐理性。"敏"當如程頤所釋"應事疾速",與【易傳】"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"的時中智慧相通。"惠"字包慎言【論語疏證】引【周禮】"以恤禮哀寇亂",揭示其蘊含的推己及人之道。此五者構成完整的德行實踐鏈:由內而外的恭敬態度(恭),推展至待人接物的寬容胸襟(寬),落實於言行一致的誠信品格(信),體現爲處事明敏的實踐智慧(敏),終達於惠及群倫的仁者境界(惠)。

至於"溫良恭儉讓",何晏【集解】謂:"溫,和厚也;良,易直也;恭,莊敬也;儉,節制也;讓,謙遜也。"此五德實爲君子氣象的整體呈現。皇侃【義疏】特別指出"溫"與"良"的區別:"溫是顏色潤澤,良是心行純善"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組德目在【禮記·儒行】中皆有呼應:"溫良者,仁之本也;敬慎者,仁之地也;寬裕者,仁之作也。"二程特別強調"儉"字非僅指用度節儉,更含"有所不爲"的節制智慧,此解與【大學】"知止"之說可相參證。

兩組德目之關係,猶太極之兩儀:前者側重積極作爲的實踐維度,後者重在涵養性情的修養工夫。王陽明【傳習錄】有云:"溫良恭儉讓是存乎中者,恭寬信敏惠是形乎外者。"二者實爲體用關係。今人詮釋往往流於表面,如將"敏"簡單理解爲勤勉,實則忽略其"時中"的深層意蘊;解"讓"爲謙讓,而未察其中"自卑而尊人"的禮學精義。

在當代社會語境中,這兩組德目尤具現實意義。企業治理中,"恭寬信敏惠"可對應現代管理學的領導力要素:尊重下屬(恭)、包容多元(寬)、建立信任(信)、決策效率(敏)、共享成果(惠)。而"溫良恭儉讓"則可爲化解社會戾氣提供傳統智慧:溫和化解衝突(溫)、善意理解他人(良)、莊重對待分歧(恭)、節制欲望訴求(儉)、謙讓謀求共識(讓)。

要之,這兩組德目構成儒家"內聖外王"之道的微縮景觀。戴震【孟子字義疏證】謂:"仁者,生生之德也。"兩組德目的現代詮釋,當回歸其促進人際和諧、社會共生的本質功能,方不負夫子垂訓之深意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