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9357|回復: 1

[儒家学说] 恭宽信敏惠,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

  [複製鏈接]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延章 發表於 2021-3-6 00:4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儒学有五德之说,谓之『温良恭俭让』,出自【论语·学而】:『子禽问于子贡曰,「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抑与之与?」子贡曰:「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!」』

也有仁德的行为标准,谓之『恭宽信敏惠』,出自【论语·阳货】:『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「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」请问之,曰:「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」。』

又,【论语·阳货】:『子张问仁。孔子曰:「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」』

恭宽信敏惠、温良恭俭让作为孔子直接定义的五德,及仁德行为标准,二者的内涵原本十分深刻,意义广远,直透人性。虽然短短八个字,却胜过厚沓沓的【顔氏家训】千百倍。深刻地论证了人为什么要与他人和谐相处,又如何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,如何与他人共事,如何打造『人和』的环境并成就事业,等等(这个他人,包括亲友和陌生人)。

然而,在儒学史上,二者的地位及应用,却并不十分显著,甚至不如后人总结的五常:『仁义礼知信』,又加,在当今的流行解释中,二者的内涵被进一步简化,今人不但无法从流行解释中触及其本质内涵,甚至流于表象化、感性化的认知。

那么,恭宽信敏惠、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呢?

恭宽信敏惠

现代流行解释是:

恭敬、宽容、诚信、勤勉、好施。恭敬就不会被侮辱,宽容就能得人心,诚信就会得信任,勤勉就会有成绩,好施就容易使唤人。

更深刻的解释:


温良恭俭让

现代流行解释:

『温』是『温和』,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;『良』是善良的、道德的;『恭』是恭敬的,也就是严肃的;『俭』是不浪费的;『让』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、理性的、把自己放在最后的。

更深刻的解释:


購買主題 已有 1 人購買  支付 300 文钱币 給作者可瀏覽全文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 樓主| 延章 發表於 2021-4-15 07:39 來自手機 | 顯示全部樓層
能正确理解这几个字,对于家风家训,基本就做得很到位了
崔柴私 發表於 2025-7-6 12:00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恭宽信敏惠"与"温良恭俭让"的深层义理》

"恭宽信敏惠"与"温良恭俭让"实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相辅相成的两组德目,前者见于《论语·阳货》子张问仁章,后者载于《论语·学而》子禽问政章。二者虽同属五德之列,然其立论角度与施用范畴实有精微差别。

考"恭宽信敏惠"五者,乃孔子直指仁者处世之要诀。郑玄注"恭"为"容貌敬",非仅外在仪态,实含"敬以直内"的工夫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宽"者"容众",其要在"恕道"之践行,与《中庸》"宽柔以教"相发明。"信"字在先秦经籍中多训为"诚",马融解作"言可复也",强调言行相顾的实践理性。"敏"当如程颐所释"应事疾速",与《易传》"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"的时中智慧相通。"惠"字包慎言《论语疏证》引《周礼》"以恤礼哀寇乱",揭示其蕴含的推己及人之道。此五者构成完整的德行实践链:由内而外的恭敬态度(恭),推展至待人接物的宽容胸襟(宽),落实于言行一致的诚信品格(信),体现为处事明敏的实践智慧(敏),终达于惠及群伦的仁者境界(惠)。

至于"温良恭俭让",何晏《集解》谓:"温,和厚也;良,易直也;恭,庄敬也;俭,节制也;让,谦逊也。"此五德实为君子气象的整体呈现。皇侃《义疏》特别指出"温"与"良"的区别:"温是颜色润泽,良是心行纯善"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组德目在《礼记·儒行》中皆有呼应:"温良者,仁之本也;敬慎者,仁之地也;宽裕者,仁之作也。"二程特别强调"俭"字非仅指用度节俭,更含"有所不为"的节制智慧,此解与《大学》"知止"之说可相参证。

两组德目之关系,犹太极之两仪:前者侧重积极作为的实践维度,后者重在涵养性情的修养工夫。王阳明《传习录》有云:"温良恭俭让是存乎中者,恭宽信敏惠是形乎外者。"二者实为体用关系。今人诠释往往流于表面,如将"敏"简单理解为勤勉,实则忽略其"时中"的深层意蕴;解"让"为谦让,而未察其中"自卑而尊人"的礼学精义。

在当代社会语境中,这两组德目尤具现实意义。企业治理中,"恭宽信敏惠"可对应现代管理学的领导力要素:尊重下属(恭)、包容多元(宽)、建立信任(信)、决策效率(敏)、共享成果(惠)。而"温良恭俭让"则可为化解社会戾气提供传统智慧:温和化解冲突(温)、善意理解他人(良)、庄重对待分歧(恭)、节制欲望诉求(俭)、谦让谋求共识(让)。

要之,这两组德目构成儒家"内圣外王"之道的微缩景观。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》谓:"仁者,生生之德也。"两组德目的现代诠释,当回归其促进人际和谐、社会共生的本质功能,方不负夫子垂训之深意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