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3958|回复: 0

[儒家学说] 为什么王阳明心学在我国不被推崇甚至受到压制?

  [复制链接]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延章 发表于 2020-7-2 11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知乎上有人提这么一个问题:为什么王阳明得不到我国的推崇甚至是打压?

这个问题,提得比较到位。王阳明,生卒时间是公元1472-10-31到1529-1-9,在其有生之年,其学说并未在社会上大幅推广,倒是其逝世五十年后公元1584年才得到万历的认可,从祀孔庙。

如果说从祀孔庙,应当是得到官方推崇了的,为何还说题主的提问到位呢?而且,王阳明心学,一以括之,谓“天良”“良知”。所谓良知,是心性之学,认为心就是性,性就是心——但是传统儒家学说,或者说汉以前的儒学,都是讲性不讲心,或者说认为性是天生与后天共同造成,而心是指欲望。立足生活中,我们会发现,良知、天良的观念很深入人心,这都是拜王阳明之功。

然而,王阳明的心学,虽说有孟子遗说,却大量吸收了佛教的“心外无物”的观念,这是事实,毕竟传统儒学的心,其内涵更侧重于“欲望”。这就导致了王阳明学说与传统儒学,不止是汉以前的儒学,甚至与宋学宋朝儒学,都是有抵触的。

王阳明是明确质疑程朱理学的“格物致知”的。格物致知,也承认“心学”,认为心性如一,但是更注重外在之物,认为心的欲望,应当从服于先天良知之性及后天格物之性的修养,这就是臭名昭著的“存天理灭人欲”,但实际上这是民间对朱学的误解。“存天理”是必然的,人道法天,“灭人欲”也是正确的,因为灭的是恶的欲望与佛教类似吧?去恶存善

王阳明吸收了佛教的心外无物,就认为人心有良知,心里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,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,言外之意,就是唯心主义,而程朱是唯物主义,所以二者有冲突。但是从宋朝以降,社会的主流学说是朱学,是理学,连科举都是唯朱熹,学士们的选择可想而知。所以相较益彰,王阳明的心学给人的感觉是得不到推崇。

其实要讲学术本质,王阳明并没有得到儒学的真传,如果得到真传,他的“良知”就不必从佛教那里移植。良知,是人性,在传统儒家学说里,名曰“仁”,在《论语.里仁篇》第三章,就明确了仁是先天人性:

论语集释

论语集释

第三章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全文翻译解释_论语集释全集

既然仁是先天人性,必然人皆有之,却为何说“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”呢?答案就在孔夫子的“仁”的本义,看过上面一章的注释自然明白。

在传统儒学里,王阳明的学说是“乱来”,朱熹理学是“正解”。人性有五常仁义礼智信,但是也有恶,为何有的人,其性有仁,却大行恶道呢?就是心的欲望压制了“性质”,而心的欲望是从受于“外物”的影响。王阳明认识不到这一点,才提出心外无物,以劝勉人们唯心,而且是唯良心。

朱熹理学提出了格物即法天道以为人道,以天良之性,以中庸之道,去平衡内心欲望。但是朱熹也是唯心的,因为他的格物的最终目的是“制心”——“灭人欲”。

但是儒家学说,是修身养性,不是修身养心。性是什么?性是人的品性,品性来自于“行”表现给别人看到的,人道本来就是强调集体共处之道,当然是修治个人的“外在表现”为目的,所以朱熹理学在一定程度上,也是偏离了传统儒学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晚明的王夫之1619.10.7-1692.2.18却比较切中传统儒学,提出了“知行合一”。以“理论”“实践”的辨证不是辩证,不是辩证,不是辩证,不是辩证,不是辩证。。。。重复一万遍来“养性”。

唯心之学,往往是愚民之学,洗脑之学,因为唯心之论,迫使学习者脱离实际,脱离实际,就要强调“辩”语言诡辩,所以唯心之辩一般都是洗脑的,学习的人除非是自身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,否则根本无法醒悟邪教就是利用这点,而一旦醒悟的人,则是鼻涕眼泪同时崩喷地讲述“受骗”过程——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,心痛啊

而传统儒学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不唯善也不唯恶,唯中庸正义,强调的是根据外物之势态,调整自身的品性,以求天下之公义。

以下是其他回答:

@爱情教练晋美:

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。

阳明心学,这几年大火,就是因为我国重视文化自信!

“今天,我们不仅要坚定‘三个自信’,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去其糟粕、留其精华,增强文化自信。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。”
2015年全国两会

“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,核心价值观建设好,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。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,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,希望继续深入探索、深入挖掘,创造出新的经验”。

2014年全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

连昨天建党节,党新闻网文章除了提到马克思之外,还特别提到了王阳明:

党新闻网文章除了提到马克思之外,还特别提到了王阳明

党新闻网文章除了提到马克思之外,还特别提到了王阳明

用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转摘注:知行合一是王夫之的学说,与王阳明心学是相悖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唤醒国民的良知,在当代何其重要啊。

宇悠久久 发表于 2025-7-15 15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关于王阳明心学在当代中国的处境问题,需从思想史流变、学术本质与政治文化三维度予以剖析。本文谨依传统学术范式,分三节论述之。

第一节:心学与理学的学理分野
阳明心学以"心即理""致良知"为枢要,其说实承陆九渊"宇宙便是吾心"之绪,而深染禅宗"明心见性"之旨。朱子理学则主"性即理",强调"格物穷理"的认知路径。二者根本差异在于:朱学以天理为客观本体,心为认知主体;王学则以心性为同一本体。程朱"性即理"说实本于《中庸》"天命之谓性",确乎孔门嫡传;而阳明"心即理"说,虽可溯至孟子"万物皆备于我",然其"心外无物"之论,确与《坛经》"万法尽在自心"有血脉之通。此非谓阳明非儒,实显其"援佛入儒"的学术创新。

第二节:历史语境中的升降沉浮
有明一代,阳明学曾盛极一时,《明儒学案》载其门人遍及朝野。然其式微之因有三:其一,隆庆以后朝廷重申程朱正统,张居正改革尤重实学;其二,东林学派起而矫王学末流空疏之弊;其三,清初统治者基于文化统制需要,复以朱学为科举标准。当代语境中,阳明学遭遇的并非"压制",而是学理层面的争议:其主体性哲学易导向道德相对主义,与强调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张力;其"知行合一"说虽具实践品格,但"心即理"命题在认识论层面确与唯物主义传统相左。

第三节:当代价值的再审视
阳明学在民间持续发挥影响,"致良知"说已成为汉语道德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官方对其态度实为辩证扬弃:既肯定其"知行合一"的实践智慧,又警惕主观唯心倾向。2015年浙江大学成立阳明学研究中心,多所高校开设专题课程,足见其在学术界的合法地位。至谓"未得儒学真传",此说可商。阳明《大学问》深契《孟子》"尽心知性"之旨,其说"良知"非移植佛家,实将《论语》"仁"、《孟子》"四端"提升至本体高度。朱子解"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"为"无私心",阳明则谓"良知自然明觉",二者实乃互补而非对立。

要之,阳明学在当代中国的处境,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复杂历程。其学说价值正在于:为道德主体性的挺立提供本土资源,同时又警示我们需避免将"心即理"绝对化。在文化自信建设的今天,对阳明学既不宜神化亦不可矮化,而当以"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"的态度继承发展。
五条鱼 发表于 2025-7-18 11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关于王阳明心学在当代中国的处境问题,实需从思想史流变与学术本质两个维度予以辨析。笔者谨以"心学三辨"为纲,略陈管见。

一辨学统渊源
阳明心学绝非横空出世,实为儒学内在理路之发展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明言"万物皆备于我",已肇心性合一之端。朱子虽主"性即理",然其《仁说》亦云"心之德,爱之理",未尝截然割裂心性。阳明"心即理"之说,不过将理学"性理"范畴内化于主体意识,此乃儒学从宇宙论向主体性转向之必然。其吸收禅宗"明心见性"之说,恰如宋儒融摄华严理事无碍观,乃中国文化"综摄创造"之常态。

二辨政教关系
心学在明代中后期遭遇压制,实因政治生态使然。嘉靖年间"大礼议"事件后,朝廷强化思想管控,张居正执政时更明令禁毁书院。考《明实录》万历十二年(1584)从祀孔庙之议,礼部初议竟有"守仁放言自肆,诋毁先儒"之语,足见官方态度。然此乃专制政权对任何独立思想之警惕,非独针对心学。今日学术研究中,阳明学研究成果年均百余部,岂可谓之"压制"?

三辨现代价值
阳明"致良知"说之精髓,在于确立道德主体性。其"知行合一"论实为对程朱"知先行后"之辩证发展,《传习录》载"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",较之《朱子语类》"论先后,知为先"更契伦理实践本质。当代社会价值紊乱之际,心学"心上磨炼"之功,恰可为道德重建提供本土资源。观浙江大学"阳明学研究中心"之设立,日本冈田武彦等国际学者之推崇,可知其普世意义。

要之,阳明学在当代的"冷遇",实为三重误读所致:一则混淆历史政治因素与思想价值;二则固守汉宋学术藩篱;三则未察心学对现代性困境的诊治功能。若回归《传习录》"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"的本旨,则可见心学实为儒家"内圣外王"传统之创造性转化,其当代意义正待深入开掘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