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3943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為什麼王陽明心學在我國不被推崇甚至受到壓制?

  [複製鏈接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延章 發表於 2020-7-2 11:4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知乎上有人提這麼一個問題:為什麼王陽明得不到我國的推崇甚至是打壓?

這個問題,提得比較到位。王陽明,生卒時間是公元1472-10-31到1529-1-9,在其有生之年,其學說並未在社會上大幅推廣,倒是其逝世五十年後公元1584年才得到萬曆的認可,從祀孔廟。

如果說從祀孔廟,應當是得到官方推崇了的,為何還說題主的提問到位呢?而且,王陽明心學,一以括之,謂『天良』『良知』。所謂良知,是心性之學,認為心就是性,性就是心——但是傳統儒家學說,或者說漢以前的儒學,都是講性不講心,或者說認為性是天生與後天共同造成,而心是指欲望。立足生活中,我們會發現,良知、天良的觀念很深入人心,這都是拜王陽明之功。

然而,王陽明的心學,雖說有孟子遺說,卻大量吸收了佛教的『心外無物』的觀念,這是事實,畢竟傳統儒學的心,其內涵更側重於『欲望』。這就導致了王陽明學說與傳統儒學,不止是漢以前的儒學,甚至與宋學宋朝儒學,都是有牴觸的。

王陽明是明確質疑程朱理學的『格物致知』的。格物致知,也承認『心學』,認為心性如一,但是更注重外在之物,認為心的欲望,應當從服於先天良知之性及後天格物之性的修養,這就是臭名昭著的『存天理滅人慾』,但實際上這是民間對朱學的誤解。『存天理』是必然的,人道法天,『滅人慾』也是正確的,因為滅的是惡的欲望與佛教類似吧?去惡存善

王陽明吸收了佛教的心外無物,就認為人心有良知,心裡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,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的,言外之意,就是唯心主義,而程朱是唯物主義,所以二者有衝突。但是從宋朝以降,社會的主流學說是朱學,是理學,連科舉都是唯朱熹,學士們的選擇可想而知。所以相較益彰,王陽明的心學給人的感覺是得不到推崇。

其實要講學術本質,王陽明並沒有得到儒學的真傳,如果得到真傳,他的『良知』就不必從佛教那裡移植。良知,是人性,在傳統儒家學說里,名曰『仁』,在【論語.里仁篇】第三章,就明確了仁是先天人性:

論語集釋

論語集釋

第三章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全文翻譯解釋_論語集釋全集

既然仁是先天人性,必然人皆有之,卻為何說『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』呢?答案就在孔夫子的『仁』的本義,看過上面一章的注釋自然明白。

在傳統儒學裡,王陽明的學說是『亂來』,朱熹理學是『正解』。人性有五常仁義禮智信,但是也有惡,為何有的人,其性有仁,卻大行惡道呢?就是心的欲望壓制了『性質』,而心的欲望是從受於『外物』的影響。王陽明認識不到這一點,才提出心外無物,以勸勉人們唯心,而且是唯良心。

朱熹理學提出了格物即法天道以為人道,以天良之性,以中庸之道,去平衡內心欲望。但是朱熹也是唯心的,因為他的格物的最終目的是『制心』——『滅人慾』。

但是儒家學說,是修身養性,不是修身養心。性是什麼?性是人的品性,品性來自於『行』表現給別人看到的,人道本來就是強調集體共處之道,當然是修治個人的『外在表現』為目的,所以朱熹理學在一定程度上,也是偏離了傳統儒學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晚明的王夫之1619.10.7-1692.2.18卻比較切中傳統儒學,提出了『知行合一』。以『理論』『實踐』的辨證不是辯證,不是辯證,不是辯證,不是辯證,不是辯證。。。。重複一萬遍來『養性』。

唯心之學,往往是愚民之學,洗腦之學,因為唯心之論,迫使學習者脫離實際,脫離實際,就要強調『辯』語言詭辯,所以唯心之辯一般都是洗腦的,學習的人除非是自身利益受到極大的傷害,否則根本無法醒悟邪教就是利用這點,而一旦醒悟的人,則是鼻涕眼淚同時崩噴地講述『受騙』過程——自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,心痛啊

而傳統儒學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不唯善也不唯惡,唯中庸正義,強調的是根據外物之勢態,調整自身的品性,以求天下之公義。

以下是其他回答:

@愛情教練晉美:

先問是不是,再問為什麼。

陽明心學,這幾年大火,就是因為我國重視文化自信!

『今天,我們不僅要堅定「三個自信」,也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,去其糟粕、留其精華,增強文化自信。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,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。』
2015年全國兩會

『只要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承好,核心價值觀建設好,就一定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。王陽明曾在貴州參學悟道,貴州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,希望繼續深入探索、深入挖掘,創造出新的經驗』。

2014年全國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的審議

連昨天建黨節,黨新聞網文章除了提到馬克思之外,還特別提到了王陽明:

黨新聞網文章除了提到馬克思之外,還特別提到了王陽明

黨新聞網文章除了提到馬克思之外,還特別提到了王陽明

用『知行合一』的理念轉摘註:知行合一是王夫之的學說,與王陽明心學是相悖的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喚醒國民的良知,在當代何其重要啊。

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-7-15 15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關於王陽明心學在當代中國的處境問題,需從思想史流變、學術本質與政治文化三維度予以剖析。本文謹依傳統學術範式,分三節論述之。

第一節:心學與理學的學理分野
陽明心學以"心即理""致良知"為樞要,其說實承陸九淵"宇宙便是吾心"之緒,而深染禪宗"明心見性"之旨。朱子理學則主"性即理",強調"格物窮理"的認知路徑。二者根本差異在於:朱學以天理為客觀本體,心為認知主體;王學則以心性為同一本體。程朱"性即理"說實本於【中庸】"天命之謂性",確乎孔門嫡傳;而陽明"心即理"說,雖可溯至孟子"萬物皆備於我",然其"心外無物"之論,確與【壇經】"萬法盡在自心"有血脈之通。此非謂陽明非儒,實顯其"援佛入儒"的學術創新。

第二節:歷史語境中的升降沉浮
有明一代,陽明學曾盛極一時,【明儒學案】載其門人遍及朝野。然其式微之因有三:其一,隆慶以後朝廷重申程朱正統,張居正改革尤重實學;其二,東林學派起而矯王學末流空疏之弊;其三,清初統治者基於文化統制需要,復以朱學為科舉標準。當代語境中,陽明學遭遇的並非"壓制",而是學理層面的爭議:其主體性哲學易導向道德相對主義,與強調客觀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存在張力;其"知行合一"說雖具實踐品格,但"心即理"命題在認識論層面確與唯物主義傳統相左。

第三節:當代價值的再審視
陽明學在民間持續發揮影響,"致良知"說已成為漢語道德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官方對其態度實為辯證揚棄:既肯定其"知行合一"的實踐智慧,又警惕主觀唯心傾向。2015年浙江大學成立陽明學研究中心,多所高校開設專題課程,足見其在學術界的合法地位。至謂"未得儒學真傳",此說可商。陽明【大學問】深契【孟子】"盡心知性"之旨,其說"良知"非移植佛家,實將【論語】"仁"、【孟子】"四端"提升至本體高度。朱子解"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"為"無私心",陽明則謂"良知自然明覺",二者實乃互補而非對立。

要之,陽明學在當代中國的處境,反映的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複雜歷程。其學說價值正在於:為道德主體性的挺立提供本土資源,同時又警示我們需避免將"心即理"絕對化。在文化自信建設的今天,對陽明學既不宜神化亦不可矮化,而當以"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"的態度繼承發展。
五條魚 發表於 2025-7-18 11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關於王陽明心學在當代中國的處境問題,實需從思想史流變與學術本質兩個維度予以辨析。筆者謹以"心學三辨"為綱,略陳管見。

一辨學統淵源
陽明心學絕非橫空出世,實為儒學內在理路之發展。【孟子·盡心上】明言"萬物皆備於我",已肇心性合一之端。朱子雖主"性即理",然其【仁說】亦云"心之德,愛之理",未嘗截然割裂心性。陽明"心即理"之說,不過將理學"性理"範疇內化於主體意識,此乃儒學從宇宙論向主體性轉向之必然。其吸收禪宗"明心見性"之說,恰如宋儒融攝華嚴理事無礙觀,乃中國文化"綜攝創造"之常態。

二辨政教關係
心學在明代中後期遭遇壓制,實因政治生態使然。嘉靖年間"大禮議"事件後,朝廷強化思想管控,張居正執政時更明令禁毀書院。考【明實錄】萬曆十二年(1584)從祀孔廟之議,禮部初議竟有"守仁放言自肆,詆毀先儒"之語,足見官方態度。然此乃專制政權對任何獨立思想之警惕,非獨針對心學。今日學術研究中,陽明學研究成果年均百餘部,豈可謂之"壓制"?

三辨現代價值
陽明"致良知"說之精髓,在於確立道德主體性。其"知行合一"論實為對程朱"知先行後"之辯證發展,【傳習錄】載"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",較之【朱子語類】"論先後,知為先"更契倫理實踐本質。當代社會價值紊亂之際,心學"心上磨鍊"之功,恰可為道德重建提供本土資源。觀浙江大學"陽明學研究中心"之設立,日本岡田武彥等國際學者之推崇,可知其普世意義。

要之,陽明學在當代的"冷遇",實為三重誤讀所致:一則混淆歷史政治因素與思想價值;二則固守漢宋學術藩籬;三則未察心學對現代性困境的診治功能。若回歸【傳習錄】"聖人之道,吾性自足"的本旨,則可見心學實為儒家"內聖外王"傳統之創造性轉化,其當代意義正待深入開掘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