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43|回复: 1

[医药临床] 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胃痛

[复制链接]
万广宋 发表于 2019-10-2 1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某青年男性,素体壮实,性情直爽敦厚,因胃痛前来就诊。初诊:2019年4月26日。诉反复发作性进食油腻食物后胃部(剑突下,触之较柔软)烧灼样疼痛1年余,加重数日。平素食欲可,无恶心、胃脘胀满等不适。经常口干口渴,喝水较多,只能缓解一时。大便基本正常,每日一行,小便泡沫较多。舌偏红,苔白腻,双脉偏濡。

诊断:胃脘痛。

辨证:痰湿阻滞,升降失和,气机壅滞,不通则痛。

处方:二陈丸,1盒,4天服完。

忌口:甜食、油腻、生冷、烧烤、奶类。多食莲藕、山药、芹菜等。

2019年4月28日二诊:小便泡沫减少。近日未进食油腻,无烧灼感。双脉沉滑略数。舌偏红,苔根略黄腻。辨证:痰热内蕴,症虽稍减,仍需防范。

处方:黄连6g,清半夏10g,全瓜蒌20g,炒枳实9g,芦根30g,丹参10g,草决明15g,焦三仙各10g。4剂,水煎服。忌口:油腻、肉食、烧烤、甜品、奶类。

2019年5月29日三诊:服上方后,胃脘较舒适,未再服药。近期饮食不慎,剑突下疼痛又起,仍为烧灼样感,伴有胀感,按之不甚拘紧,进食油腻疼痛加重。肚脐瘙痒2天,皮肤发红,无异物。既往胃脘出现烧灼样感时,大便异味多重。大便每天1行,质可。小便泡沫多。舌红,偏糙舌,苔根黄腻。右脉沉弦滑,较为有力,左脉弦。

辨证:痰热内积,卷土重来。宜加大剂量,重用辛开苦降,并增“釜底抽薪”。还考虑久病入络,所以加用活血之品。方用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大柴胡汤加减。处方:姜半夏10g,全瓜蒌20g,黄连6g,炒枳实6g,黄芩10g,干姜3g,焦三仙各10g,丹参12g,生炒白芍各10g,炙甘草6g,柴胡15g,生大黄3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2019年9月偶遇,诉说胃部舒适,痊愈。

按:小陷胸汤出自于《伤寒论》第138条:“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”《伤寒论》第138条原文的药物组成为黄连、半夏、瓜蒌实。按原文上3味,以水6升,先煮瓜蒌,取3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2升,去滓。分温3服。本方体现了辛开苦降的配伍原则:黄连苦寒泻热,半夏辛温散结,两者辛开苦降,将凝滞的痰热邪气重重击破;瓜蒌甘寒质润,泻热通腑,祛痰散结,给痰热邪气进行最后的大扫除。虽然药味少,但是配伍严谨,功效显著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将本方发展为“小陷胸加枳实汤”。原方加一味行气药枳实,主治“水结在胸”的“阳明暑温”。本品有推墙破壁之力,气顺则结散,“取其苦辛通降,开幽门而饮水下行也”。结胸病治以陷胸汤很适宜。(万广宋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王立宁 发表于 2025-4-25 23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胃痛案析义

此案乃典型痰热互结中焦之胃脘痛,医者循仲景之法,以辛开苦降为纲,辅以动态辨证,终获良效,足见经方运用之妙。今就理法方药析之如下:

一、病机层递与辨证转方
初诊见胃痛伴苔白腻、脉濡,显属痰湿中阻,故投二陈丸燥湿化痰,然未彻治其本。二诊脉转沉滑数、苔根黄腻,乃湿邪化热之兆,遂改小陷胸汤(黄连、半夏、瓜蒌)为主方,佐芦根清胃生津,丹参活血防络瘀,已暗合"治中焦如衡"之温病思想。至三诊痰热胶结更甚,兼见腹胀、脉弦滑有力,此《伤寒论》所谓"心下满而硬痛"之变证,故合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,参大柴胡汤(柴胡、大黄、枳实)通腑泄热,尤妙在生炒白芍同用,柔肝缓急与活血并行,深得"六经实从厥阴"之旨。

二、方药配伍精义
小陷胸汤三味实寓太极之象:黄连苦降如地,清泻心火;半夏辛开似天,宣通气机;瓜蒌实润利若人,涤痰散结。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引申其义,于加减陷胸汤中增入枳实、郁金,正为此类痰热胶结重证而设。本案三诊加生大黄3克尤具匠心,既避"病轻药重"之弊,又达"釜底抽薪"之效,与叶天士"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"异曲同工。

三、忌口与调护之理
医嘱忌甜腻、烧烤,实因甘能助湿、炙煿助热;倡食莲藕、山药,取其甘淡渗湿、健脾护膜之功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言"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",本案饮食调护正合"气味合而服之"之训,与药物疗法形成立体干预。

结语
此案启示有三:其一,痰热互结证须辨湿重热轻或热炽湿伏,本案三诊调整主辅药比例即体现此要;其二,经方叠用当如兵家布阵,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乃"围点打援"之法;其三,胃痛久病必参络病理论,丹参、芍药之用可为范式。学者若能参透此中"开郁、涤痰、通络"六字真诀,则临证自得化裁之妙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