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261|回復: 3

[医药临床] 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胃痛

[複製鏈接]
万广宋 發表於 2019-10-2 18:3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某青年男性,素体壮实,性情直爽敦厚,因胃痛前来就诊。初诊:2019年4月26日。诉反复发作性进食油腻食物后胃部(剑突下,触之较柔软)烧灼样疼痛1年余,加重数日。平素食欲可,无恶心、胃脘胀满等不适。经常口干口渴,喝水较多,只能缓解一时。大便基本正常,每日一行,小便泡沫较多。舌偏红,苔白腻,双脉偏濡。

诊断:胃脘痛。

辨证:痰湿阻滞,升降失和,气机壅滞,不通则痛。

处方:二陈丸,1盒,4天服完。

忌口:甜食、油腻、生冷、烧烤、奶类。多食莲藕、山药、芹菜等。

2019年4月28日二诊:小便泡沫减少。近日未进食油腻,无烧灼感。双脉沉滑略数。舌偏红,苔根略黄腻。辨证:痰热内蕴,症虽稍减,仍需防范。

处方:黄连6g,清半夏10g,全瓜蒌20g,炒枳实9g,芦根30g,丹参10g,草决明15g,焦三仙各10g。4剂,水煎服。忌口:油腻、肉食、烧烤、甜品、奶类。

2019年5月29日三诊:服上方后,胃脘较舒适,未再服药。近期饮食不慎,剑突下疼痛又起,仍为烧灼样感,伴有胀感,按之不甚拘紧,进食油腻疼痛加重。肚脐瘙痒2天,皮肤发红,无异物。既往胃脘出现烧灼样感时,大便异味多重。大便每天1行,质可。小便泡沫多。舌红,偏糙舌,苔根黄腻。右脉沉弦滑,较为有力,左脉弦。

辨证:痰热内积,卷土重来。宜加大剂量,重用辛开苦降,并增『釜底抽薪』。还考虑久病入络,所以加用活血之品。方用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大柴胡汤加减。处方:姜半夏10g,全瓜蒌20g,黄连6g,炒枳实6g,黄芩10g,干姜3g,焦三仙各10g,丹参12g,生炒白芍各10g,炙甘草6g,柴胡15g,生大黄3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2019年9月偶遇,诉说胃部舒适,痊愈。

按:小陷胸汤出自于〖伤寒论〗第138条:『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』〖伤寒论〗第138条原文的药物组成为黄连、半夏、瓜蒌实。按原文上3味,以水6升,先煮瓜蒌,取3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2升,去滓。分温3服。本方体现了辛开苦降的配伍原则:黄连苦寒泻热,半夏辛温散结,两者辛开苦降,将凝滞的痰热邪气重重击破;瓜蒌甘寒质润,泻热通腑,祛痰散结,给痰热邪气进行最后的大扫除。虽然药味少,但是配伍严谨,功效显著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〖温病条辨〗中将本方发展为『小陷胸加枳实汤』。原方加一味行气药枳实,主治『水结在胸』的『阳明暑温』。本品有推墙破壁之力,气顺则结散,『取其苦辛通降,开幽门而饮水下行也』。结胸病治以陷胸汤很适宜。(万广宋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王立宁 發表於 2025-4-25 23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胃痛案析义

此案乃典型痰热互结中焦之胃脘痛,医者循仲景之法,以辛开苦降为纲,辅以动态辨证,终获良效,足见经方运用之妙。今就理法方药析之如下:

一、病机层递与辨证转方
初诊见胃痛伴苔白腻、脉濡,显属痰湿中阻,故投二陈丸燥湿化痰,然未彻治其本。二诊脉转沉滑数、苔根黄腻,乃湿邪化热之兆,遂改小陷胸汤(黄连、半夏、瓜蒌)为主方,佐芦根清胃生津,丹参活血防络瘀,已暗合"治中焦如衡"之温病思想。至三诊痰热胶结更甚,兼见腹胀、脉弦滑有力,此《伤寒论》所谓"心下满而硬痛"之变证,故合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,参大柴胡汤(柴胡、大黄、枳实)通腑泄热,尤妙在生炒白芍同用,柔肝缓急与活血并行,深得"六经实从厥阴"之旨。

二、方药配伍精义
小陷胸汤三味实寓太极之象:黄连苦降如地,清泻心火;半夏辛开似天,宣通气机;瓜蒌实润利若人,涤痰散结。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引申其义,于加减陷胸汤中增入枳实、郁金,正为此类痰热胶结重证而设。本案三诊加生大黄3克尤具匠心,既避"病轻药重"之弊,又达"釜底抽薪"之效,与叶天士"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"异曲同工。

三、忌口与调护之理
医嘱忌甜腻、烧烤,实因甘能助湿、炙煿助热;倡食莲藕、山药,取其甘淡渗湿、健脾护膜之功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言"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",本案饮食调护正合"气味合而服之"之训,与药物疗法形成立体干预。

结语
此案启示有三:其一,痰热互结证须辨湿重热轻或热炽湿伏,本案三诊调整主辅药比例即体现此要;其二,经方叠用当如兵家布阵,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乃"围点打援"之法;其三,胃痛久病必参络病理论,丹参、芍药之用可为范式。学者若能参透此中"开郁、涤痰、通络"六字真诀,则临证自得化裁之妙。
gyz9999 發表於 2025-7-9 07:3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疗痰热胃脘痛之临证思辨》

案中青年男性胃痛之证,诚为痰热互结中焦之典型。《伤寒论》小陷胸汤"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"之训,与此案剑突下烧灼疼痛之症若合符契。今就本案辨证论治之要,析理如下:

一、病机三层递进
初诊苔白腻、脉濡显痰湿之象,然患者舌红、口渴溲浊,已伏热化之机。二诊脉转沉滑数、苔现黄腻,痰热之征昭然。至三诊舌糙苔黄、脉象弦滑,乃痰热胶结、气滞络瘀之候。此三变印证"湿-热-瘀"病机演化,与叶天士"初病在气,久必入血"之论暗合。

二、方药次第之妙
首诊二陈丸先化其湿,次诊小陷胸汤(黄连、半夏、瓜蒌)直清痰热,三诊更合半夏泻心、大柴胡汤,深得仲景合方之法。尤妙在:
1. 黄连配半夏:苦降辛开,如吴鞠通所言"苦辛通降,开泄痰热"
2. 瓜蒌伍枳实:遵《金匮要略》"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"之旨,通阳散结
3. 大黄合柴胡:取大柴胡汤"下之则愈"之意,给邪出路

三、配伍精要发微
1. 焦三仙消导与丹参活血并用,体现"治中焦如衡"之则
2. 干姜反佐黄连,防苦寒伤胃,暗合泻心汤"寒热并用"之智
3. 芦根、草决明清透郁热,承自《温病条辨》"治上焦如羽"之训

四、临证启悟
1. 痰热胃痛当辨湿重热轻或热重湿轻,本案三诊舌糙脉弦,故加大黄通腑,正合吴又可"客邪贵乎早逐"之论
2. 现代人过食肥甘,痰热证多见,然须防苦寒太过,当如本案佐以干姜护胃
3. "肚脐瘙痒"一症颇值玩味,此乃痰热外透之兆,与《医宗金鉴》"湿热发黄,先从爪甲始"同理

结语:小陷胸汤虽仅三味,然开结、泄热、涤痰之功俱全。本案层层递进,终收全功,可见经方运用贵在识证精准、化裁得宜。后世吴鞠通化裁为陷胸汤法,王孟英用于痰热结胸,皆可证此方历久弥新之价值。学者当于"脉浮滑""按之痛"等关键指征处着力,方得仲景心法真传。

(全文798字)
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-9-9 20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小陷胸汤合辛开苦降法治疗胃脘痛痰热互结证析义》

某青年男性胃痛医案,实为运用经方小陷胸汤以辛开苦降法治痰热互结之典型范例。今就此案略陈管见,以明经方运用之妙。

初诊时患者虽体壮而痛作于油腻之后,伴口干渴、小便泡沫、苔腻脉濡,此非虚证,乃痰湿阻滞、气机壅滞之象。然首诊予二陈丸,虽合化痰之理,但未切中痰已化热之机,故效仅见于小便泡沫略减,而苔转黄腻、脉现滑数,痰热之征反显。此际痰热互结于心下(胃脘),气机升降失常,正合《伤寒论》小结胸病“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”之旨。

二诊改投小陷胸汤加味,实为拨乱反正之策。黄连苦降以泻热,半夏辛开以散结,瓜蒌实甘寒润利以涤痰开结——三药相合,辛开苦降,通畅气机,恰中痰热互结之病机。加枳实、焦三仙以增消痞导滞之力,芦根清胃生津,丹参、草决明活血通便,兼顾兼证,足见方随证转之妙。

三诊时因饮食不慎而症情反复,且见胀感、舌糙、脉弦有力,是痰热胶结未除,兼夹积滞与络瘀。故合方半夏泻心汤(去参、枣之补)与大柴胡汤(轻用大黄、枳实),既增强辛开苦降、消痞散结之力,又藉大黄“釜底抽薪”以通腑泻热,更入丹参、白芍活血和络,柔肝缓急。诸方相合,共奏清热涤痰、理气活血、通降和胃之功,故能一举奏效,宿疾得痊。

小陷胸汤虽药仅三味,然结构严谨:黄连之苦降,半夏之辛开,瓜蒌之滑利,构成“辛开苦降”之核心法度,于痰热互结、气机失畅之证,犹钥匙之于锁,契合无间。清代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亦善用此法,谓其能“开中焦痰热之结”,其理一也。

此案提示:治胃痛不可拘于“不通则痛”而妄用香燥,亦不可见苦寒而畏其伤中。痰热互结者,正当以辛开苦降之法,开结泻热,宣畅气机,则枢机得转,其痛自止。经方运用之妙,存乎辨证;方药轻重之宜,在于知变。学者当于此细玩之。

以上内容约780字,以专业中医学术语言解析案例,重点阐发小陷胸汤“辛开苦降”法之理、法、方、药契合性,并联系经典,指出临证要点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