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465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顏淵問為邦,子曰,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

[複製鏈接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11-25 23:3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延章按:儒學之為用,概不離中庸之法。如立國之策,顏淵問於孔子,則囑之從夏時,乘商車,衣周服,樂韶舞,棄淫聲,遠佞人。此皆中庸之道。耕以夏時,則豐收,制用商車,則國序大小之制諸侯國有,衣冠從周,則王道行禮制百官衣冠者。舞九韶之樂,以宗先祖,棄情迷之音,免亂其志,遠言而不行者,穩實其策。由是可見,孔子之論為邦,誠中庸也。

顏淵問為邦,子曰,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

顏淵問為邦,子曰,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

論語·衛靈公篇第十一章·顏淵問為邦原文

簡體

顏淵問為邦。子曰:『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。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』

正體

顏淵問為邦。子曰:『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。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』

口語解釋

顏淵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。孔子說:『推行夏朝的曆法,乘用商朝的車,戴上周朝的冕,音樂就用【韶】和【武】。廢棄鄭聲之樂,遠離奸佞之人。鄭聲淫靡,奸佞危險。』

延章疏:顏淵請問立國的策略,孔子說:『使用夏朝的曆法制度,參照殷商的車乘制度,採用周朝的冕服制度。樂制就取用舜啟九韶之舞,放棄鄭國的音樂,疏遠只會講不會做的人。鄭國的音樂過度激發情志,只會講不會做的人會陷國家於危險境地。』

注釋

為邦:治國。為,也帶有創製的意思,暗涵『制禮作樂』。【正義】:『為邦者,謂繼周而王,以何道治邦也。』錢穆:『蓋製作禮樂,革命興新之義皆涵之,與普通問治國之方有辨,觀下文孔子答可知。』

夏之時:就是夏朝的曆法,即『夏正』,就是今天的陰曆。唐文治:『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,蓋見萬物之生,以為四時之始。禹奠九州,以農立國,夏時最得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之宜。』

朱子:『夏時,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。天開於子,地辟於丑,人生於寅,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,皆可以為歲首。而三代迭用之,夏以寅為人正,商以丑為地正,周以子為天正也。然時以作事,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。故孔子嘗曰,「吾得夏時焉」而說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。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,而於此又以告顏子也。』

錢穆:『殷正以陰曆十二月為正月,較夏曆差一月。周正以陰曆十一月為正月,較夏正差二月。今仿歐美用陽曆,略在冬至後十日改歲,猶周正。陰曆合於農時,今亦謂之夏曆。孔子重民事,故主行夏時。』

【正義】:『萬物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天地之正,四時之極,不易之道,是春主生物,為四時始。寅月為孟春,夏時用之,民既便於施工,故易得知之也。』

殷之輅:商代的車。輅,一種木製大車,質樸節儉。【左傳】:『大輅、越席,昭其儉也。』

錢穆:『周制有五輅,玉、金、象、革、木,並多文飾,惟木路最質素。木路,殷路。古人日用器物,惟車最貴,孔子主乘殷輅,尚質也。』

朱子:『商輅,木輅也。輅者,大車之名。古者以木為車而已,至商而有輅之名,蓋始異其制也。周人飾以金玉,則過侈而易敗,不若商輅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,為質而得其中也。』

周之冕:即周朝的冕,代指周朝的衣冠。冕,祭服所配的帽子。按:周之衣冠,含有禮樂文明的象徵。

錢穆:『其制後高前下,有倪俯之形,因名冕。以分服者之等次。孔子主服周冕,即尚文之義。』

朱子:『周冕有五,祭服之冠也。冠上有覆,前後有旒。黃帝以來,蓋已有之,而制度儀等,至周始備。然其為物小,而加於眾體之上,故雖華而不為靡,雖費而不及奢。夫子取之,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。』

【韶】【舞】:韶,舜之樂;舞,即『武』,武王之樂。唐文治:『不言時代,蓋兼采虞【韶】與周【武】之樂也。』按:孔子論樂獨稱韶武,可見對這兩種音樂的推崇,而夏商之音樂沒有提到。【群經平議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集釋】等以為『「舞」當讀為「武」』,今從之。延章註:韶舞,舜作韶樂,夏後啟舞九韶;或謂之先王首創之樂。

【集說】:『此夫子斟酌四代帝王之制而從之,以為百王不易之大法。』

放:廢棄,摒除。

鄭聲:指鄭國之樂,是一種『靡靡之音』。與【詩經】中的『鄭詩』無關。【樂記】:『鄭音,好濫淫志。此四者,皆淫於色而害於德,是以祭祀弗用也。』【漢書·禮樂志】:『鄭衛宋趙之聲並出,內則致疾損壽,外則亂政傷民。』【樂記】:『滅平和之德。』【周官·大司樂】:『凡建國禁其淫聲、過聲、凶聲、慢聲。』

佞人:奸佞之人。【資治通鑑·孝元帝紀】:『非但不用而已,乃遠而絕之。隔塞其源,戒之極也。』

淫:聲過於樂曰淫。陳啟源:『樂之五音十二律長短高下皆有節焉。鄭聲靡曼幻眇,無中正和平之致,使聞之者導欲增悲,沉溺而忘返,故曰淫也。』

殆:危殆、危險。【正義】:『(鄭聲、佞人)二者皆似是而非,故易惑人也。』錢穆:『佞人以口才變亂是非,與鄭聲皆易使人心惑,當加以放遠禁絕。』

張栻:『放鄭聲,遠佞人,亦為邦之大法也。以其易溺而難防,故重言曰「鄭聲淫佞人殆」。』

先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言治國之法也。

唐文治曰:『問為邦』者,問聖人得位,以何道治邦也。門弟子問政者多矣,而夫子不與言三代損益,以非其任也。以上數者,治天下之大經大法,盡於此矣。

尹氏曰: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。孔子之作【春秋】,蓋此意也。孔顏雖不得行之於時,然其為治之法,可得而見矣

朱子曰:顏子王佐之才,故問治天下之道。曰為邦者,謙辭。

干寶曰:弟子問政者數矣,而夫子不與言三代損益,以非其任也。回則備言王者之佐,伊尹之人也,故夫子及之焉。

程子曰:問政多矣,惟顏淵告之以此。蓋三代之制,皆因時損益,及其久也,不能無弊。周衰,聖人不作,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,立萬世常行之道,發此以為之兆爾。由是求之,則余皆可考也。

張栻曰:聖人監四代之事而損益之,以為百王不易之典,此其大綱也。其綱見於此,而其目則著於【春秋】

張子曰:禮樂,治之也。放鄭聲,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一日不謹,則法壞矣。虞夏君臣更相飭戒,意蓋如此。又曰:法而能,則德可,業可。鄭聲佞人,能使人喪其所守,故放遠之。

【論語集說】曰:法度禮樂猶是也,所以不能常保其治,而亂亡隨之者,鄭聲、佞人有以惑其耳目而蠱其心志也。放鄭聲、遠佞人而後,四代之法度禮樂可以興行而無斁(dù)矣。

陳祥道曰:商周推天地之氣而為正,故文;夏據人所見者為正,故質。【禮記】於五帝稱不相襲禮,於三王稱不相沿樂。放遠之,則舜命九官終於䕫之典樂、龍之納言,蓋有典樂則鄭聲放,有納言則佞人遠。為治,至於鄭聲放、佞人遠,則治之至也。孔子之門人,惟回之賢可以為王者之佐,故其問為邦而告之以此。

【論語點睛】曰:王陽明曰:顏子具體聖人,其於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。夫子平日知之已深,到此都不必言,只就制度文為上說。此等處,亦不可忽略。非要是如此,方盡善。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,便於防範上疏闊,須是要放鄭聲、遠佞人。蓋顏子是克己,向里德上用心的人。孔子恐其外面末節,或有疏略,故就他不足處,幫補說。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,達道九經,及誠身許多工夫,方始做得,此方是萬世常行之道。不然,只去行了夏時,乘了殷輅,服了周冕,作了韶舞,天下豈便治得?(按:結合此處陽明先生說的基本功,加以此章的制度文為,乃內聖外王也。)

劉宗周曰:王者繼天立極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,莫大乎時。昔堯命羲和,欽若昊天,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時,此夏時之善,而萬世帝王憲天出治之道無逾此矣,此聖人行夏時之意也。殷周以征誅得天下,其敬時授事,固未嘗有外夏正之遺,而建統改歲則遞而更之,取以新天下之耳目也。至秦,事不師古,但取更新厭勝之意,而以孟冬為歲首。董仲舒曰春秋受命,改正朔、易服色聖人承天心,正王道之端時者,天道。君道即天道也,治之而爭奪息,道之而生養遂,教之而倫理明,皆時之所為也。達則規四代之禮樂,帝王遜其事功;窮則修六籍之儒宗,帝王遜其道術。故曰『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』。

鄭汝諧曰:回所問者為邦,乃告以四代之禮樂,回可為帝王之佐也。夫子自謂用舍行藏與回無間,回之可為帝王之事業,固有素蘊不必告也。告以四代禮樂之文,蓋以是立萬世之則,所以為帝王之盛者不止此也

錢穆曰:顏淵所問,自是治國大道。孔子所答,主要不外重民生,興禮樂,乃所謂富之教之。禮有質文之辨,樂有淫正之分,孔子推本之於虞夏商周之四代,而為之斟酌調和,求其盡善盡美。此所謂從周而往,百世損益可知。孔門仁禮並重。顏淵問仁,主在修己;此章問邦,則偏於禮,主在治人。此後孟子善言仁,荀子善言禮,然距今亦逾兩千載,所言亦未必一一合時宜。孔子曰:『好古敏以求之。』又曰:『予一以貫之。』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論王道,而歸之慎獨也。王道之要,歸在於,獨必使主志清明,君德純粹,不邇聲色,不嬖(bì)邪佞,然後可以損益百王,而立無蔽之道。孔子告顏淵之言,誠萬世帝王之法也。

雲門隱者按:本章是孔門講平天下建政之事宜也。為邦之義大矣哉!誠為萬世法!

附錄

【呂氏春秋】曰: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,悖亂不可以持國。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譬之若良醫,病萬變,藥亦萬變;病變而藥弗變,向之壽民,今為殤子矣。故凡舉事,必循法以動。變法者因時而化,若此論則無過務矣。夫不敢議法者,眾庶也;以死守者,有司也;因時變法者,賢主也。

【干鑿度】曰:三王之郊,一用夏正。

【周書】曰:夏數得天,百王所同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詩經】【周禮】【禮記】【逸周書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點睛】【易·雜卦注】【左傳】【資治通鑑】【呂氏春秋】【漢書】【干鑿度】【四書解義】【群經平議】。

顏淵問為邦。子曰:『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【韶】【舞】。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』

口語解釋

顏淵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。孔子說:『推行夏朝的曆法,乘用商朝的車,戴上周朝的冕,音樂就用【韶】和【武】。廢棄鄭聲之樂,遠離奸佞之人。鄭聲淫靡,奸佞危險。』

注釋

為邦:治國。為,也帶有創製的意思,暗涵『制禮作樂』。【正義】:『為邦者,謂繼周而王,以何道治邦也。』錢穆:『蓋製作禮樂,革命興新之義皆涵之,與普通問治國之方有辨,觀下文孔子答可知。』

夏之時:就是夏朝的曆法,即『夏正』,就是今天的陰曆。唐文治:『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,蓋見萬物之生,以為四時之始。禹奠九州,以農立國,夏時最得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之宜。』

朱子:『夏時,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。天開於子,地辟於丑,人生於寅,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,皆可以為歲首。而三代迭用之,夏以寅為人正,商以丑為地正,周以子為天正也。然時以作事,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。故孔子嘗曰,「吾得夏時焉」而說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。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,而於此又以告顏子也。』

錢穆:『殷正以陰曆十二月為正月,較夏曆差一月。周正以陰曆十一月為正月,較夏正差二月。今仿歐美用陽曆,略在冬至後十日改歲,猶周正。陰曆合於農時,今亦謂之夏曆。孔子重民事,故主行夏時。』

【正義】:『萬物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天地之正,四時之極,不易之道,是春主生物,為四時始。寅月為孟春,夏時用之,民既便於施工,故易得知之也。』

殷之輅:商代的車。輅,一種木製大車,質樸節儉。【左傳】:『大輅、越席,昭其儉也。』

錢穆:『周制有五輅,玉、金、象、革、木,並多文飾,惟木路最質素。木路,殷路。古人日用器物,惟車最貴,孔子主乘殷輅,尚質也。』

朱子:『商輅,木輅也。輅者,大車之名。古者以木為車而已,至商而有輅之名,蓋始異其制也。周人飾以金玉,則過侈而易敗,不若商輅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,為質而得其中也。』

周之冕:即周朝的冕,代指周朝的衣冠。冕,祭服所配的帽子。按:周之衣冠,含有禮樂文明的象徵。

錢穆:『其制後高前下,有倪俯之形,因名冕。以分服者之等次。孔子主服周冕,即尚文之義。』

朱子:『周冕有五,祭服之冠也。冠上有覆,前後有旒。黃帝以來,蓋已有之,而制度儀等,至周始備。然其為物小,而加於眾體之上,故雖華而不為靡,雖費而不及奢。夫子取之,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。』

【韶】【舞】:韶,舜之樂;舞,即『武』,武王之樂。唐文治:『不言時代,蓋兼采虞【韶】與周【武】之樂也。』按:孔子論樂獨稱韶武,可見對這兩種音樂的推崇,而夏商之音樂沒有提到。【群經平議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集釋】等以為『「舞」當讀為「武」』,今從之。

【集說】:『此夫子斟酌四代帝王之制而從之,以為百王不易之大法。』

放:廢棄,摒除。

鄭聲:指鄭國之樂,是一種『靡靡之音』。與【詩經】中的『鄭詩』無關。【樂記】:『鄭音,好濫淫志。此四者,皆淫於色而害於德,是以祭祀弗用也。』【漢書·禮樂志】:『鄭衛宋趙之聲並出,內則致疾損壽,外則亂政傷民。』【樂記】:『滅平和之德。』【周官·大司樂】:『凡建國禁其淫聲、過聲、凶聲、慢聲。』

佞人:奸佞之人。【資治通鑑·孝元帝紀】:『非但不用而已,乃遠而絕之。隔塞其源,戒之極也。』

淫:聲過於樂曰淫。陳啟源:『樂之五音十二律長短高下皆有節焉。鄭聲靡曼幻眇,無中正和平之致,使聞之者導欲增悲,沉溺而忘返,故曰淫也。』

殆:危殆、危險。【正義】:『(鄭聲、佞人)二者皆似是而非,故易惑人也。』錢穆:『佞人以口才變亂是非,與鄭聲皆易使人心惑,當加以放遠禁絕。』

張栻:『放鄭聲,遠佞人,亦為邦之大法也。以其易溺而難防,故重言曰「鄭聲淫佞人殆」。』

先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言治國之法也。

唐文治曰:『問為邦』者,問聖人得位,以何道治邦也。門弟子問政者多矣,而夫子不與言三代損益,以非其任也。以上數者,治天下之大經大法,盡於此矣。

尹氏曰: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。孔子之作【春秋】,蓋此意也。孔顏雖不得行之於時,然其為治之法,可得而見矣

朱子曰:顏子王佐之才,故問治天下之道。曰為邦者,謙辭。

干寶曰:弟子問政者數矣,而夫子不與言三代損益,以非其任也。回則備言王者之佐,伊尹之人也,故夫子及之焉。

程子曰:問政多矣,惟顏淵告之以此。蓋三代之制,皆因時損益,及其久也,不能無弊。周衰,聖人不作,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,立萬世常行之道,發此以為之兆爾。由是求之,則余皆可考也。

張栻曰:聖人監四代之事而損益之,以為百王不易之典,此其大綱也。其綱見於此,而其目則著於【春秋】

張子曰:禮樂,治之也。放鄭聲,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一日不謹,則法壞矣。虞夏君臣更相飭戒,意蓋如此。又曰:法而能,則德可,業可。鄭聲佞人,能使人喪其所守,故放遠之。

【論語集說】曰:法度禮樂猶是也,所以不能常保其治,而亂亡隨之者,鄭聲、佞人有以惑其耳目而蠱其心志也。放鄭聲、遠佞人而後,四代之法度禮樂可以興行而無斁(dù)矣。

陳祥道曰:商周推天地之氣而為正,故文;夏據人所見者為正,故質。【禮記】於五帝稱不相襲禮,於三王稱不相沿樂。放遠之,則舜命九官終於䕫之典樂、龍之納言,蓋有典樂則鄭聲放,有納言則佞人遠。為治,至於鄭聲放、佞人遠,則治之至也。孔子之門人,惟回之賢可以為王者之佐,故其問為邦而告之以此。

【論語點睛】曰:王陽明曰:顏子具體聖人,其於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。夫子平日知之已深,到此都不必言,只就制度文為上說。此等處,亦不可忽略。非要是如此,方盡善。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,便於防範上疏闊,須是要放鄭聲、遠佞人。蓋顏子是克己,向里德上用心的人。孔子恐其外面末節,或有疏略,故就他不足處,幫補說。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,達道九經,及誠身許多工夫,方始做得,此方是萬世常行之道。不然,只去行了夏時,乘了殷輅,服了周冕,作了韶舞,天下豈便治得?(按:結合此處陽明先生說的基本功,加以此章的制度文為,乃內聖外王也。)

劉宗周曰:王者繼天立極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,莫大乎時。昔堯命羲和,欽若昊天,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時,此夏時之善,而萬世帝王憲天出治之道無逾此矣,此聖人行夏時之意也。殷周以征誅得天下,其敬時授事,固未嘗有外夏正之遺,而建統改歲則遞而更之,取以新天下之耳目也。至秦,事不師古,但取更新厭勝之意,而以孟冬為歲首。董仲舒曰春秋受命,改正朔、易服色聖人承天心,正王道之端時者,天道。君道即天道也,治之而爭奪息,道之而生養遂,教之而倫理明,皆時之所為也。達則規四代之禮樂,帝王遜其事功;窮則修六籍之儒宗,帝王遜其道術。故曰『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』。

鄭汝諧曰:回所問者為邦,乃告以四代之禮樂,回可為帝王之佐也。夫子自謂用舍行藏與回無間,回之可為帝王之事業,固有素蘊不必告也。告以四代禮樂之文,蓋以是立萬世之則,所以為帝王之盛者不止此也

錢穆曰:顏淵所問,自是治國大道。孔子所答,主要不外重民生,興禮樂,乃所謂富之教之。禮有質文之辨,樂有淫正之分,孔子推本之於虞夏商周之四代,而為之斟酌調和,求其盡善盡美。此所謂從周而往,百世損益可知。孔門仁禮並重。顏淵問仁,主在修己;此章問邦,則偏於禮,主在治人。此後孟子善言仁,荀子善言禮,然距今亦逾兩千載,所言亦未必一一合時宜。孔子曰:『好古敏以求之。』又曰:『予一以貫之。』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論王道,而歸之慎獨也。王道之要,歸在於,獨必使主志清明,君德純粹,不邇聲色,不嬖(bì)邪佞,然後可以損益百王,而立無蔽之道。孔子告顏淵之言,誠萬世帝王之法也。

雲門隱者按:本章是孔門講平天下建政之事宜也。為邦之義大矣哉!誠為萬世法!

附錄

【呂氏春秋】曰: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,悖亂不可以持國。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譬之若良醫,病萬變,藥亦萬變;病變而藥弗變,向之壽民,今為殤子矣。故凡舉事,必循法以動。變法者因時而化,若此論則無過務矣。夫不敢議法者,眾庶也;以死守者,有司也;因時變法者,賢主也。

【干鑿度】曰:三王之郊,一用夏正。

【周書】曰:夏數得天,百王所同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詩經】【周禮】【禮記】【逸周書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點睛】【易·雜卦注】【左傳】【資治通鑑】【呂氏春秋】【漢書】【干鑿度】【四書解義】【群經平議】。

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-7-3 02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孔子"為邦"之道的中庸理路與制度損益思想】

延章先生所論"中庸之法",誠得夫子立國思想之精要。然細繹【衛靈公】此章,其中實蘊含更深層的制度哲學,試為申說:

一、三代損益的文明觀
夫子"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"之教,非簡單拼湊三代典制,實為"損益之道"的實踐典範。【論語·為政】載"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可知也",與此章形成互文。鄭玄注"輅"謂:"殷車曰輅,取其質也",馬融釋"冕"云:"周冕垂旒,所以蔽明",可見孔子擇取三代制度,皆考量其本質功能:夏時合農本、殷輅重實用、周冕明禮序。這種"因革損益"的文明觀,實為中華政制"守常達變"的精神內核。

二、禮樂教化的辯證關係
"樂則韶舞"與"放鄭聲"構成禮樂教化的辯證統一。【白虎通·禮樂】言"舜樂曰【韶】,周樂曰【武】",夫子"在齊聞韶,三月不知肉味"(【述而】),因其"盡善盡美"的中和之美。而"鄭聲淫"非僅指音律,【樂記】云"鄭衛之音,亂世之音也",孔穎達疏:"淫者,過也",指情感表達的失度。這種"正樂"與"祛邪"的雙向調節,正是中庸之道在文化治理中的體現。

三、制度設計的"時中"智慧
夫子之教蘊含深刻的"時中"思想。夏時"建寅"合於農耕文明的時間節律,【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】所載物候曆法,體現"觀象授時"的治理智慧;殷輅"大輅越席"(【明堂位】)的簡樸特質,暗合"奢則不遜,儉則固"(【述而】)的中道原則;周冕"前後邃延"(【玉藻】)的形制,象徵"垂旒蔽明,黈纊塞聰"的君王之道。這種制度選擇,皆本於"時措之宜"的中庸要義。

要之,孔子答顏淵問政,非僅提供具體制度方案,更展現"禮時為大"(【禮記·禮器】)的治理哲學。其以三代典制為鏡鑒,在歷史連續性中實現文明創新,正是"中庸"思想在制度層面的最高體現。延章先生謂"儒學之為用,概不離中庸之法",可謂深得聖人之心。然需申明,此"中庸"非機械折衷,實為"執兩用中"的創造性轉化,此乃理解儒家政治智慧的關鍵所在。
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-7-14 06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孔子"為邦"之道中的三代損益與中庸精神】

延章先生對【論語·衛靈公】"顏淵問為邦"章的闡釋頗具見地,然其中深意猶可申說。孔子答顏淵"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"之語,實蘊含三代禮制損益之精義與中庸之道的政治智慧。

一、三代制度之損益選擇
夏時、殷輅、周冕之選,非簡單拼湊,乃"因革損益"之典範。【禮記·禮器】云:"三代之禮一也,民共由之",孔子於此章實展現"擇其善者而從之"的批判繼承態度。夏時建寅,合於農事,【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】詳載物候農時,故【尚書·堯典】特重"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時"。殷輅質樸,【墨子·節用】贊"殷路車之善",孔子取其中正實用之義。周冕等差有序,【周禮·司服】載"王之吉服有九",其制最備禮文。此三者之選,正合【論語】"周監於二代,鬱郁乎文哉"之評。

二、韶樂鄭聲之文化抉擇
"樂則韶舞,放鄭聲"之教,尤見孔子"樂教"思想。【韶】樂盡善盡美,【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】載季札觀樂嘆為"德至矣哉";而鄭聲淫溺,【樂記】斥為"亂世之音"。二者之辨非僅藝術趣味,實關教化根本。【荀子·樂論】云"樂者,治人之盛者也",孔子以韶樂為宗,正是以樂成教的中庸之道——既非禁絕人情,亦不放縱慾望。

三、中庸之道的政治實踐
延章先生謂"此皆中庸之道",誠為的論。朱熹【集注】解此章云:"蓋兼取四代,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。"孔子之選非執一偏,夏時重民生,殷輅尚質實,周冕明禮秩,韶樂和性情,四者相濟,恰合【中庸】"執其兩端用其中"之旨。而"遠佞人"之誡,更見【尚書·皋陶謨】"能官人安民則惠"的為政要義。

要之,此章所示非具體制度,乃"禮時為大"(【禮記·禮器】)的治國智慧。孔子通過對三代文明的批判繼承,構建起"文質彬彬"(【論語·雍也】)的政治範式,其精神與【周易】"窮變通久"之理一脈相承。在當代治國理政中,這種既尊重傳統又與時俱進的智慧,仍具重要啟示意義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