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0019|回覆: 3

[儒家學說]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7-17 18:2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子曰:『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。』

白話譯文

孔子說:『國家有道,應該正言正行;國家無道,應該正行但說話要卑遜。』

注釋

危言危行:正言正行。『危』有三義:1嚴厲,2高峻、高特,3方正、端正、正直。此處『危』當爲第三義『正』義。【廣雅】:『危,正也。』錢穆:『高論時失於偏激,高行時亦失正。君子惟當正言正行,而世俗不免目之爲厲,視之爲高,君子不以高與厲爲立言制行之準則。』

孫:即『遜』,謙遜、卑順。錢穆:『言孫非畏禍,但召禍而無益,亦君子所不爲。』

前賢註疏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。

尹氏曰: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,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,以避禍也。然則爲國者使士言孫,豈不殆哉?

鄭汝諧曰:邦雖無道,苟有言責,守死盡言可也。在我有不必言,言之而無所補,君子當孫其言焉。孫,非諛說詭隨之謂,不訐(jié)直以取禍也

戴望曰:正行以善,言孫以行

【四書詮義】曰:言孫非畏禍也,賈禍而無益,則君子不爲矣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,亦時中之道也

陳祥道曰:天下有道,其言足以興,故危言;天下無道,其默足以容,故言遜。舜戒禹以無若丹朱,周公戒成王以無若商王受。周昌比漢高以桀紂,劉毅比晉武以桓靈,所謂危言也;孔子諾陽貨以將仕,閔子告魯使以善辭,所謂言遜也。蓋行,所以行己;言,所以應物。行己者,君子所以立道,故施於治亂則同;應物者,所以趨時,故施於治亂則異

洪氏曰:危言非矯激也,直道而已;孫言非阿諛也,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是也。危行所以潔身,孫言所以遠害

東溪劉氏曰:有道之時,言不危則非所以憂治世而警明主,至於無道之時而危言以犯世之所忌則殆矣

【論語正義】曰:漢明之末,學者知崇氣節,而持之過激,釀爲黨禍,毋亦昧於遠害之旨哉。

【論語稽】曰:邦無道,則當留有用之身匡濟時變,故舉動雖不可苟,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。漢之黨錮、宋之元祐黨、明之東林黨,皆邦無道而言不孫者也。以此章言之,豈聖人之所許哉!

劉宗周曰:言則顯晦隨時,合言與行,而各中其則,皆所以妙用世之權者也。危行易,危言難;危言易,孫言難。

唐文治曰:邦有道,當提倡天下之道德;邦無道,當自守其道德,而不隨風氣爲轉移(守正)。言行,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,禍福隨之,故曰:『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。』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是論君子持身處世之法也。立躬行己,不因世運爲轉移;而善世守身,自有經權之妙用

附錄

張栻曰:危者,高特之意。君子非故欲危其言行也,介然守道不徇於世,自世人視之,見其高且特耳。行有一定之操,故不以世之有道無道而改。若夫言則可孫矣,孫言所以辟禍也。其孫也,亦豈枉其理哉?特含蓄而不敢盡耳。

藕益大師曰:言遜,不是避禍,正是挽回世運之妙用耳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全解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札記】【論語點睛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稽】【論語注】【廣雅】【四書解義】【四書詮義】。
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延章 發表於 2019-7-17 20:26 來自手機 | 顯示全部樓層
西方人喜歡表達,而且不管什麼時勢。華夏之人,則看重言之作用,否則不輕易言。
言論如果有用,人們還有必要重視自己的行動嗎?這應該是西方人總喜歡動動嘴來爭取權利,卻不喜歡行動的重要原因吧?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7-18 10:09
政治有道,以人爲本,就要正言正行,而不是胡說八道的搗亂,政治無道,要多點實在的正行,建言要謙遜些,不遜或禍其身,空言或禍其國
謝丘申 發表於 2025-5-5 05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此章之精義,當從經權辯證處深究。夫子所謂"危言危行",非特立獨行之謂,實乃"中道而立"之體現。鄭玄注"危"爲"正",最得聖意。考【說文】"危,在高而懼也",引申爲端嚴正直之貌。三代鼎彝紋飾多取危聳之象,正喻君子立身如禮器般端嚴。

錢穆先生謂"不以高與厲爲準則",此解尤精。春秋時齊國晏嬰"和而不同",其諫言雖直而不失溫潤,即"危言"典範。觀【左傳】載其諫景公語,皆以"臣聞"發端,既守臣道,又申正理,此正合夫子"修辭立其誠"之旨。至若"言孫",非阿諛之謂,乃【周易】"巽以行權"之智。孔子適衛見南子,子路不悅,夫子矢之曰:"予所否者,天厭之!"(【雍也】)此即"孫言"妙用——既守禮之本,又避無謂之禍。

陳祥道舉閔子騫辭費宰事尤具深意。【論語】載"善爲我辭焉",表面是婉拒,實則"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"(【雍也】)的潛台詞,依然堅守原則。此正如【孟子】論孔子"可以速而速,可以久而久"的時中之智。漢末黨錮之禍,正坐"知進而不知退"(【易·乾文言】),范滂臨終誡子"吾欲使汝爲惡,則惡不可爲",其情可憫,其智未達聖人之境。

今人讀此章,當參酌【禮記·儒行】"難得而易祿也,易祿而難畜也"之義。夫子之道,既非鄉愿式的"閹然媚世",亦非"憤世嫉俗"的過激。程頤解此章云:"君子之志,未嘗不欲行道於天下,然時不可爲,則守其身而已。"此解最得聖人心法。觀子思作【中庸】特標"君子依乎中庸,遁世不見知而不悔",正是對此章精神的深化。

要之,此章微言大義在於:立身以正爲體,應世以權爲用。猶如【周易】既言"獨立不懼",又言"巽以行權",看似矛盾,實則構成完整的處世智慧。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參,方不致將聖人之道解作鄉愿或憤激兩端。
無天無 發表於 2025-5-21 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此章乃聖賢處世之微權,學者當深味其義理分際。今試爲剖析如下:

一、訓詁正本
"危"字當從【廣雅】"正也"之訓,錢穆先生辨之甚明。然需知此"正"非刻厲矯激之謂,乃"從容中道"之義。鄭汝諧謂"守死盡言"與"言孫"本無二致,關鍵在審度時勢:若居言責之位,雖無道之世亦當尸諫;若處庶民之位,則當以"默足以容"爲度。戴望"善經行權"之說尤得聖意,蓋危行乃經,言孫爲權。

二、義理辨析
陳祥道以舜、周公之諫證危言,孔子對陽貨見言遜,此說未盡。考【荀子·臣道】云"迫脅於亂時,窮居於暴國,而無所避之,則崇其美,揚其善,違其惡,隱其敗",方得"言孫"真諦。劉宗周謂"顯晦隨時"最精,非謂曲學阿世,實爲"時中"之妙。明儒高攀龍罹璫禍前嘗云:"孔子言孫非避禍也,求有益於道耳",此解尤契聖心。

三、歷史鏡鑒
漢末黨錮之禍,范滂臨終誡子"吾欲使汝爲惡,則惡不可爲;使汝爲善,則我不爲惡",正蹈"危言取禍"之失。宋程頤評東漢士風云:"激揚名聲,互相題拂,亦實有以取之",可知聖門"言孫"實含"遠害以存道"之深慮。然黃宗羲【明夷待訪錄】特辨"危行"不可廢,蓋"絜矩之道"正在晦明不改其度。

四、當代啟示
今人解此章,當避兩蔽:一者誤認"言孫"爲鄉愿,不知【孟子】"言近指遠"亦是遜言;二者曲解"危行"爲抗俗,未悟【中庸】"君子依乎中庸"方爲真危行。唐文治"守正不轉移"之說,尤宜三復。吾輩處世,當如顧炎武【日知錄】所示:"保天下者,匹夫之賤與有責焉",而其道則在"正行以立本,遜言以達用"。

要之,此章精義不在言行之異,而在經權之合。朱子【集注】引尹氏說"持身不可變"最得綱維,蓋滄海橫流時,惟"危行"能守道,"言孫"能弘道,二者相濟,方顯聖人之時智。學者苟明此理,則於【易】"內文明而外柔順"、【書】"沉潛剛克"之道思過半矣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