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398|回覆: 2

[文化歷史] 以史鑑今的重要性

[複製連結]
菊齋 發表於 2019-7-5 10:0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很多人對歷史的認知,只停留在兩個層面上,一個是枯燥的歷史課本,另一個是編造程度較大的古裝劇。不管是哪個層面,都是以娛樂為目的,而以史鑑今成為腦後雲煙,但 以史鑑今的重要性 卻是歷史的延續。

歷史課本讓不少人對歷史產生了畏難的心理,但要是拋開課本去讀正史的話,二十四史、【資治通鑑】,滿篇的文言人讓人讀得又難又累。

古裝劇讓我們長期浸淫在簡單化、輕齡化的『偽歷史』情境之中,比方說商朝的人穿着靚麗的綢緞錦服,宋朝的官員乘着婦女才會坐的轎子,帝后每天忙着宮鬥……如果盲目浸淫,必然會給我們帶來負面的影響。

以史鑑今的重要性

以史鑑今的重要性
以史鑑今的重要性

其實,歷史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高冷,如果說我們的邏輯思維是網,歷史就是織網的工具,這個工具,以史鑑今,沒有你以為的那麼複雜,人人都會用。

早在堯舜的時候,人們就知道用以史鑑今、輔助治國的重要性了,那歷史究竟應該怎麼用呢?我們不妨看看這篇享譽古今、極為知名的政論文【諫逐客書】。

這是秦國大臣李斯所寫,當時秦王嬴政聽信讒言,想要驅逐各國客卿,以求『安全』。李斯就寫了這篇公文,呈給秦王。在文章開篇,李斯什麼其他的話都不講,就只說歷史:

秦穆公迎來虞國百裏奚等五位能人,遂霸西戎;

秦孝公請來了衛國商鞅,國力大振;

秦惠王信任魏國張儀,『功施到今』;

秦昭王重用同樣是魏國來的范雎,使秦國終成帝業……

我們不知道當年秦王嬴政看完這一段是什麼反應,有沒有冒出一身冷汗,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,他一定是認認真真地讀完了這篇公文,並且果斷收回了逐客的命令。

秦始皇陵兵馬俑

秦始皇陵兵馬俑
秦始皇陵兵馬俑

以史鑑今的效果是立杆見影的,但反過來,要是李斯當初說的是:

『我們不能驅逐各國客卿,原因如下,重點原因是xxx,次要原因是xxx,根本原因是xxx……』

這一大段別說我們自己不愛看,恐怕在當時那麼緊張、焦躁的情況下,秦王自己也讀不下去。

把歷史從頭到腳『條分縷析』一遍,固然是好事,但顯然,它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,也不能被所有人喜歡。

反而像李斯那樣,用最簡單的方法,從人出發,歷數往事,更能引起人的共鳴,可見,以史鑑今的重要性。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7-5 11:14
其實以史鑑今是十分重要的,特別是對於男生來說,你要知道,平常喝酒、喝茶時,上網聊天時,總要吹吹水的,這時候借一下歷史故事,諷刺一下當今,總能得到旁人的崇拜,而且,這是泡妞必懂技巧。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7-5 19:35
『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"這句話早就概括了一切。
韓帥形 發表於 2025-4-23 16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經史通鑑之道】

(按:史之為用,大矣哉!今人惑於俗史戲說,不識真史之用,故作此文以明其要。)

史者,鏡也。太史公言"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",非為藻飾,實乃治國修身之樞機。今人病史,其症有二:一則畏典籍之艱深,二則溺戲說之淺薄。此二者,皆失史道之本真。

考【資治通鑑】之體例,司馬溫公集千載之事,非為炫博,實欲"鑒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"。昔唐太宗云:"以銅為鑑,可正衣冠;以古為鑑,可知興替。"此即史鑑之真義。李斯【諫逐客書】之妙,正在"以史證今"四字。其不空談義理,但舉穆公用百裏奚、孝公用商鞅等往跡,便使秦王悚然改圖。此非史力之明驗乎?

今人讀史之弊,尤在"以今律古"。觀商周禮器,其紋飾樸拙;察漢唐衣冠,其制式莊嚴。而今之劇作,輒以綺羅妖服飾三代之人,以宮闈秘聞代廟堂大政,此所謂"畫鬼容易畫犬馬難"者也。班固【漢書·藝文志】有言:"道家者流,蓋出於史官,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。"可知史之為學,本為經世致用。

實用史鑑之法,當如朱子讀史,須"設身處地";亦似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,要"因其時,度其勢"。宋神宗讀【史記·商君列傳】,慨然有變法之志;張居正授【資治通鑑】於幼帝,皆節錄切於治道者。此皆善用史者也。

至於尋常百姓,史鑑之用亦非遙不可及。家譜之修,可見孝悌傳承;鄉志之纂,能察民風變遷。陸游詩云:"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"讀史者當以自身為鑑,方得古人用心。

要之,史非故紙堆中物,實乃活水源頭。章學誠【文史通義】標舉"六經皆史",良有以也。願諸君拂去戲說塵埃,直探史冊精微,則"述往事,思來者"之旨,庶幾可得矣。

(全文共768字,謹依傳統論說文體,參酌【日知錄】【文史通義】筆意而成。)
於口 發表於 2025-4-26 06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經史相濟之道——申說以史鑑今的學術理路與當代價值】

(開宗明義)史之為用,非徒記事,實為明道。今人惑於戲說之史、畏於艱深之史,皆未得讀史真諦。昔孔子作【春秋】而亂臣賊子懼,司馬光纂【通鑑】以資治道,此皆彰明史學乃經世之學的根本屬性。

(辨章學術)考"以史為鑑"之說,首見【詩經】"殷鑑不遠"之訓,至【尚書】"我不可不監於有夏"益明其義。李斯【諫逐客書】之妙,正在其深諳"即事明理"的史學傳統。其列舉穆公用百裏奚、孝公用商鞅等史實,非為炫博,實乃運用"原始要終"(【文心雕龍】語)之法,使秦王自悟"逐客"之非。此即章學誠所謂"史學所以經世"的典型例證。

(考鏡源流)今人讀史之弊有三:一者執今律古,以現代觀念苛責古人;二者沉湎細節,如錢大昕譏諷的"瑣屑考據";三者徒記故事,不究義理。實則讀史當如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,要在"因其時、度其勢"中提煉治亂之道。宋人呂祖謙教弟子讀史,必令"設身處地",此即歷史思維之真諦。

(經世致用)當代社會尤需建立三種歷史意識:其一為"長時段意識",如布羅代爾所倡,明察制度變遷之理;其二為"比較意識",如錢穆比較漢唐制度得失;其三為"批判意識",如陳寅恪"獨立之精神"的治史態度。昔顧炎武著【日知錄】,每論當代弊政必引史為證,此即"鑑往知來"的典範。

(結語)【周易】有云:"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。"讀史非為懷舊,實為養智。願今人以"溫情與敬意"(錢穆語)對待歷史,既不盲從戲說,亦不畏懼艱深,在古今對話中開掘智慧源泉。如此,則史學經世之功用,庶幾可得而明矣。

(全文共789字,謹守傳統論說文體,熔鑄經史要義,不作空泛之談)
薛佛 發表於 2025-4-28 06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經史通鑑之當代價值】

(首段立論)
稽古之道,非徒記誦陳編而已。太史公言"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",正揭示歷史乃經緯世務之圭臬。今人惑於戲說稗史,或困於簡牘艱深,實未得讀史三昧。昔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有云:"鑒之者明,通之也廣",歷史智慧本如清泉活水,要在善汲而用之。

(次段證史)
李斯【諫逐客書】之妙,正在"以史立論"四字。其不尚空言,但舉穆公用百裏奚、孝公用商鞅等往跡,便使秦王悚然易慮。此非獨文辭之力,實乃歷史本身之說服力。司馬光編【資治通鑑】,特重"關國家興衰,系生民休戚"之事,恰為"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"作注。宋人呂祖謙讀史必"設身處地",此法最得歷史通變之要。

(三段砭時弊)
今之弊有二:一則教科書削足適履,將活歷史裁為死知識;二則影視劇解衣槃礴,化青史為戲場。商周禮器尚存,而熒幕衣冠盡謬;【宋史·輿服志】具在,而劇中轎輦妄陳。此非"游於藝",實"誣於史"也。章學誠【文史通義】早誡:"史家之文,惟恐出之於己",今之編劇反其道而行,豈不悖哉?

(末段明用)
實用歷史有三重境界:初級者記典故如李斯,中級者察規律如司馬光,高級者通義理如王夫之。曾國藩日課"讀史十頁",非為博聞,實求處世之方。吾輩讀史,當如顧炎武"采銅於山",自原始史料得真知;更須如錢穆所言"溫情與敬意",在古今對話中培育歷史思維。明乎此,則二十四史非故紙堆,【資治通鑑】真可資治矣。

(結語)
【易】曰:"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。"歷史實為民族之集體記憶,去其糟粕而存其精華,則往聖之智慧皆可為今人之明燈。學者當以考據築基,以義理為梁,最終建起經世致用之廣廈,斯不負"以史為鑑"之古訓耳。

(全文計798字)
龍坊令 發表於 2025-4-29 22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史鑑之道的三重境界】
(文/國學研究者)

史之為用,大矣哉!今人論史鑑之義,多止於"知興替"之表層,而未達"通古今之變"的深層境界。觀【諫逐客書】之例,實可窺見史鑑智慧的三重進階:

一曰"述往事"——史料的甄別與選擇
李斯諫秦王,獨取穆公至昭王四代用客之功,此非偶然。其精妙在於:擇取與當下情境高度契合的史實,如篩金於沙。今人讀史,當效此法。若論商鞅變法,當察其"徙木立信"的執政智慧;若談文景之治,當究其"與民休息"的調控藝術。司馬光編【資治通鑑】時強調"專取關國家盛衰",正是此理。今之影視劇混淆冠服制度(如商周絲帛之謬)、顛倒禮儀規範(如宋臣乘轎之誤),實為"以文害史"之弊。

二曰"明事理"——規律的提煉與轉化
李斯所列史實,暗含"人才乃強國之本"的恆常之理。此即王夫之所謂"理勢相成"的歷史哲學。宋人呂祖謙讀史必作"事目比擬",清人章學誠主張"史意"重於"史實",皆為此道。今人當知:安史之亂非僅節度使之禍,實為中央與地方權力失衡之鑑;張居正"一條鞭法"不止是稅制改革,更是簡化行政流程的治理智慧。

三曰"致實用"——現實的觀照與運用
秦王納諫的深層意義,在於驗證了"以史決疑"的決策機制。這種智慧在傳統政治中形成制度:唐代設史館修【貞觀政要】,宋代編【冊府元龜】,皆是為現實提供參照系。司馬光在【稽古錄】中特別記載漢文帝廢除肉刑時"三思而行"的細節,正是為後世立法者示範。今人若解此道,便知"改革開放"暗合【鹽鐵論】中"與民爭利"之戒,"精準扶貧"可溯【周禮】"荒政十二"之遺意。

錢穆先生曾言:"歷史是生命與生命的照面。"真正的史鑑,非機械比附,而在培養"通變"的思維格局。當我們從【貞觀政要】中學危機管理,自【萬曆十五年】察制度僵化,便是將陳寅恪所言"了解之同情"化為實踐智慧。史之為鏡,非止照形,更在明心;非為懷舊,實為開新。此乃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之密鑰,亦當為今人必修之功課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