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285|回復: 0

[儒家文化] 郊祀郊祭

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7-4 22:3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郊祀是什么意思?天子郊祭的详细仪程是什么样的?

导读:

本篇记载鲁定公求教孔子郊天之礼的具体细节,孔子依次介绍了龟卜确定郊天的时间及其具体做法,郊天前的准备工作及验收,郊天当天的治安和车服情况,在泰坛郊祭的仪程。通过讲述读〖诗〗、献礼、飨礼、旅礼、郊天之礼的次第,以再次强调郊天之礼的庄重。这些记述,对于了解古时礼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,通过一系列的仪规,化民成俗,实现国之大治。

【家语原文】

公曰:『天子之郊,其礼仪可得闻乎?』

孔子对曰:『臣闻天子卜郊,则受命于祖庙,而作龟于祢(mí)宫,尊祖亲考之义也。卜之日,王亲立于泽宫,以听誓命,受教谏之义也。既卜,献命库门之内,所以诫百官也。将郊,则天子皮弁(biàn)以听报,示民严上也。郊之日,丧者不敢哭,凶服者不敢入国门,汜(fàn)埽(sǎo)清路,行者必止,弗命而民听,敬之至也。天子大裘以黼(fǔ)之,被裘象天,乘素车,贵其质也。旂(qí)十有二旒(liú),龙章而设以日月,所以法天也。既至泰坛,王脱裘矣,服衮以临燔柴,戴冕,璪(zǎo)十有二旒,则天数也。臣闻之,诵〖诗〗三百,不足以一献;一献之礼,不足以大飨;大飨之礼,不足以大旅;大旅具矣,不足以飨帝。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。』

【白话通解】

定公问:『天子郊外祭天的礼仪,可以说来听听吗?』

孔子回答说:『我听说天子要卜龟以确定郊天的具体时间,先到太祖庙里接受命令,在得到太祖的同意以后,再到父庙里去灼龟甲问卜。这样做就是尊重太祖,而亲近先父的意思。

占卜的这天,天子亲自站在用来习射选士的泽宫,选择可以参加祭礼的人,又使有司向他们告诫祭天礼规,天子也亲自倾听告诫之辞,这表示接受教导劝谏的意思。占卜结束以后,把行将郊天的命令在宫室的最外门——库门宣读,这是为了告诫百官要抓紧时间准备。

临近郊天日期,天子身穿白色的朝服——皮弁服,听取官员有关郊祭准备情况的汇报。这样做是为了教导百姓要严格遵守上面吩咐的命令。

郊祭的那天,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,身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都的城门。各处普遍进行打扫,路面上铺平新土,禁止行人通行,以上种种规定,不等上面的命令而百姓已经自觉去执行了。这是因为天子祀天极敬,而百姓受之影响,也已恭敬到极点了。天子穿着绣有黑白相次作斧形花纹的大裘衣,穿着裘衣以象征上天的形象。乘坐没有华丽装饰的木车,这是珍视此车的质朴。打着悬垂着十二条飘带的旗帜,上面绘有龙形图案,还有日月的形象,这也是效法天的形象。

到了泰坛以后,天子脱去大裘衣,穿着衮服靠近祭坛主持燔柴仪式,也就是把玉帛、牺牲同置于积柴之上,焚之以祭天。天子头戴着冕冠,上面悬垂着以五彩丝绦贯穿的十二条玉串。这是效法天的大数,寓意着天时可分为十二个月。

我听说,如果没有学过礼,即使能够诵读整部〖诗〗,也不能圆满地完成仅仅用一献的小祀;而仅学得了一献之礼,还是不能胜任宗庙祫祭中的大飨之礼;学得了大飨之礼,还是不足以承担祭五帝的大旅之礼;大旅之礼已经精通了,还是不足以承担祭昊天上帝的郊天之礼。可见礼是博大精深的,所以君子不敢轻率地评论礼制的短长。』

本文授权摘自〖孔子家语通解〗

作者:杨朝明;导读:文传君

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-4-22 2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郊祀礼制与天子仪程——释〈孔子家语〉定公问郊章》

郊祀者,天子祭天之重典也。《孝经》云"郊祀后稷以配天",郑玄注"郊者,祭天之名",此礼肇端于三代,至周而大备。今据《孔子家语》所载,试析其义理与仪程。

一、郊祀之义涵
郊者,邑外之地也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言"郊之祭也,迎长日之至也",孔颖达疏谓"冬至祭天于南郊"。其核心要义有三:一则"尊祖配天",以太祖配享上帝;二则"燔柴报本",取《周礼》"以禋祀祀昊天上帝"之义;三则"象天法地",服饰车旗皆取法天道。此即孔子所言"被裘象天""旂十有二旒"之深意。

二、仪程次第考
(一)卜日阶段
1. 受命祖庙:依《周礼·春官》"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",先告太祖庙,次诣祢宫灼龟,此"尊祖亲考"之体现。
2. 泽宫誓命:《礼记·射义》载"天子将祭,必先习射于泽",选士听誓,犹今之政审。

(二)斋戒阶段
1. 库门宣命:郑注《周礼》"库门在外,雉门在内",百官于此受诫,可比《仪礼》"戒宾"之仪。
2. 皮弁听报:孙希旦《集解》云"皮弁示敬",此即《礼记·玉藻》"天子皮弁以日视朝"之变礼。

(三)正祭阶段
1. 清道禁行:较《周礼·秋官》"蜡氏掌除骴"更严,实为"鬼神清净"之义。
2. 服冕升坛:
大裘象天:贾公彦疏《周礼》"大裘为冬至服",取《易》"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"之意。
衮冕燔柴:郑玄注《礼记》"祭天燔柴,祭地瘗埋",此时脱裘服衮,合于《尚书》"黼黻絺绣"之制。

三、礼秩等差
孔子特申"诵诗三百不足一献"之论,正合《礼记·礼器》"礼有以多为贵者"的层级:
1. 一献:士祭礼(《仪礼·特性馈食礼》)
2. 大飨:诸侯相飨(《周礼·秋官》)
3. 大旅:祭五帝(《周礼·春官》)
4. 飨帝:南郊祭天(《周礼·大宗伯》)

此等差非徒仪式繁简,实关"惟圣人为能飨帝"(《礼记·礼器》)的政教伦理。程颐《伊川易传》谓"郊天者,圣人所以致天下之和",正是此礼精义所在。

要之,郊祀之礼,上承天命,下系民风,其"弗命而民听"之效,实乃"圣人以神道设教"(《易·观卦》)的治道体现。今虽时移世易,然其中"敬天法祖""慎终追远"的人文精神,仍足为后世取鉴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