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6608|回覆: 7

[中國正能量] 皇漢

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懋基 發表於 2019-6-27 11:1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皇漢主義,其實是極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思想武器,原因很簡單,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漢族人華夏族自稱,主體民族及其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其所在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。關於這個立論,有很多學者都已經論證過,此處不復繁贅,最顯著的案例就是蘇聯及東歐聯盟如南的解體。

很多人將皇漢主義稱為大漢族主義,然後進行『民族批判』。皇漢主義包含大漢族主義,但不等於大漢族主義。何謂大漢族主義?很多人曲解為『民族不平等』的偏激思想,自然是不準確的。大漢族主義,首先立足於大漢族,在中國,漢族確實是最大的民族,是主體民族,稱漢族為大漢族,是有事實依據的,這是其一;其二,大漢族主義思潮的產生,與『民族不平等』現象之間的關係,並不是網傳的大漢族主義催生民族不平等現象,而是民族不平等現象催生了大漢族主義。

催生大漢族主義的民族不平等現象有很多,比如針對漢族進行制約生育,而對少數民族進行鼓勵生育的政策,又比如針對少數民族高考考生實施的加分政策,其加分幅度甚至比烈士子女的加分幅度還高。這種人為強制性的民族不平等政策,會促使漢族心理失衡,就好像一個高大的大力士在擂台上明顯佔上風,卻被規定不能用腳不能用手,最終被迫吼出『我是大力士』的口號。

回到主題。

皇漢主義並不能等於大漢族主義,大漢族主義側重於血統意義上的民族,而皇漢主義側重於漢文化。

皇漢,是什麼意思呢?【說文】大也。【風俗通】天也。【爾雅·釋天疏】尊而君之,則稱皇天。【書·大禹謨】皇天眷命。又【湯誥】惟皇上帝。【傳】皇,大。上帝,天也。https://wiki.chinulture.com/title/%E7%9A%87。由此可以將皇漢主義直接稱之為大漢主義,那麼為何說皇漢主義側重於文化內涵呢?這裏面是有着歷史演繹的。

皇漢其初是指漢朝。

【後漢書·卷四十上·列傳第三十上】「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,嘗有意乎都河洛矣。輟而弗康,寔用西遷,作我上都。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?」皇,大也。

【三國志·卷二十九·魏書·方技傳·管輅傳】義博悲涕沾衣,曰:「皇漢之末,實有斯事。君不名主,諱也。我不得言,禮也。兄弟躄來三十餘載,腳如棘子,不可復治,但願不及子孫耳。」輅言火形不絕,水形無餘,不及後也。

唐代李賀【感諷】:皇漢十二帝,惟帝稱睿哲。

近代皇漢主義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反清起義,在辛亥革命時期達到顛峯。

孫文:『吾皇漢民族之精神且發揚於無極,文之望也!』。
【辛亥首義歌】:復我皇漢,完我自由,家國兩尊榮。
【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檄文】:惟我皇漢遺裔,弈葉久昌,祖德宗功,光被四海。

此時的皇漢,仍然以漢民族為主要內涵,出現轉變,是在一些革命黨人,如章太炎根據和服重現漢服之後,皇漢的內涵轉而由漢服等文化元素表現出來,據悉,近代的燕京大學即創造了漢服學士服。

燕京大學漢服學士服

燕京大學漢服學士服

燕京大學即創造了漢服學士服

現代興起於互聯網的皇漢主義,最早出現於2003年,其時王樂天身穿漢服行走於街上,該消息經紙質媒體曝光後,竄走網絡,引發了持續至今的漢服復興運動。由漢服運動進一步催生的傳統文化國學復興運動,將皇漢主義的內涵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。

而實質上,皇漢主義的文化內涵,在春秋時期就以『華夷之辨』闡明了。

漢服運動之後,皇漢分裂出側重於血統的大漢族主義,而側重於文化的皇漢主義,則繼承了『華夷之辨譚嗣同華夷之辨思想的演進近代思想界夷夏之辨爭論 』的人文與野蠻分別的原則,進一步鞏固了皇漢主義的正當性與優越性。

皇漢主義在華夷之辨原則的指導下,倡導人文教化,呼籲恢復儒家倫理,收斂人性中野蠻本性,因此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及支持。目前皇漢主義群體中,已經不再限定於漢族,在滿族、蒙古族、壯族等少數民族中,也出現了持皇漢主義的人,他們是華夏文化最堅定的守護者。

華夷之辨的早在【春秋】就已經確立,其理論基礎是尊王攘夷。

中國最早講述華夷之辨思想的著作是【國語】、【左傳】、【春秋】、【公羊傳】與【論語】,這都是流傳於春秋時期的,它們這種華夷之辨思想的來源正是當時管子發起的尊王攘夷運動。
儒家公羊學

尊王攘夷,尊的是王道,不是君王,君王可能是昏聵的,而王道是政治的基礎,就像現代政治制度的基礎憲法一樣,只是當時的王道,是禮教化成,不是法制規定。

禮教化成,是從人的精神層面進行教化,不管統治者還是人民,對人文倫理,公平正義,都是無法拒絕的,而法制規定只是一紙空文,統治階層想執行就執行,想歪曲成打壓人民的工具,隨時可以實現。像耶元2019年7月開始的港獨運動,香港的外籍法官,利用香港司法獨立的特性,就將香港政府間接挾持變異為支持港獨的機構,置基本法港的憲法相當於香於不顧。而大陸的憲法,對於宗教的限制教規,禁止在公共場所傳教禁止在公共場所施行教法、,也被一些自治區完全無視,一些地方甚至將宗教宣傳植入中小學教育中。

華夷之辨,及王道的治統道統申發,在近三千年的歷史裏,一直被上至王室,下至黎民百姓嚴格遵循,正是人文倫理教化的本質使然。

可以說,文化屬性的皇漢,其根基是十分深遠的,它一直主導着中國的歷史發展方向。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6-28 12:28
將一個社會的主體民族的民族主義,稱為極端激進思想是不合適的,就比如你不能講中華民族主義是極端激進思想那樣。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7-3 01:49
我就是皇漢。
延章 發表於 2021-5-16 18:36 來自手機 | 顯示全部樓層
皇漢主義,本質是人文主義,中華主義。
近代以前,中華主義在中國周邊都存在。如朝鮮以小中華自居,日本的中醫叫皇漢醫學,後來叫漢方。
Shin 發表於 2021-5-28 17:03 來自手機 | 顯示全部樓層
感覺現代社會看待漢族的民族主義猶如法西斯一般,一種極端反漢的風氣始終壓制着社會。多數人覺得穿民族服飾上街會很丟臉,沒有任何民族自信.....

點評

這是多年的民族團結政策導致的,這種反主體民族,反主體民族文化的現象,在世界各國是極少的,中國是個很反常的案例  發表於 2022-9-1 02:32
鄭見刑 發表於 2025-4-26 04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皇漢主義之文化本位與民族共生之道】

皇漢主義之辨,當以文化本根為樞軸,非徒血統之爭也。今試析其義理,當從三端論之:

一、名實之辨
"皇漢"一詞,肇端於【後漢書】,其"皇"字訓詁,許慎【說文】謂"大也",鄭玄注【爾雅】釋為"天也"。此非種族之謂,實乃文明氣象。【尚書·大禹謨】"皇天眷命"、【湯誥】"惟皇上帝",皆取"光明正大"之義。故皇漢主義當以文化認同為體,民族認同為用。觀錢穆【國史大綱】所言"民族文化之演進",可知華夏正統在禮樂文明,非在血胤譜系。

二、歷史演進
自漢唐以迄明清,華夏文明實為多元共生之局。陳寅恪【唐代政治史述論稿】明言:"北朝胡漢之分,在文化而不在種族。"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,金元兩代士大夫習漢文經典,皆證文化認同高於血統差異。章太炎【中華民國解】強調:"中華之名詞,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,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,乃為一文化之族名。"此正皇漢主義應有之義。

三、當代啟示
費孝通先生"多元一體"理論,實為化解民族張力之圭臬。今觀高考加分等政策,確需反思制度正義。然【禮記·王制】云:"修其教不易其俗,齊其政不易其宜。"差異政策本為"因俗而治"之智,若矯枉過正,反失"中和"之道。司馬光【資治通鑑】載北魏崔浩國史之獄,可為前車之鑑。

結語:
皇漢主義當效法孔子"裔不謀夏,夷不亂華"之智慧,取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"天下之大公"境界。主體民族之文化自信,當體現於"海納百川"之胸襟,非"畫地為牢"之偏執。今之要務,在重構"文化中國"認同,使五十六族共沐華夏文明之光,方合【春秋】"大一統"之真義。
蘇井 發表於 2025-5-1 21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民族主體性與文化本位之辯證關係——兼議"皇漢"概念的歷史流變】

(按:本文依【日知錄】札記體例,分章析義,凡三則)

一、辨名章
"皇漢"詞義之嬗變,當以【說文】"皇,大也"為本訓,然考諸史乘,實有三重意蘊:其一為漢室尊稱(【後漢書】"皇漢之初經營"),其二為華夏文明之代稱(李賀"皇漢十二帝"),其三為近代民族意識之符號(孫文"驅除韃虜")。今之所謂"皇漢主義",實混淆歷史語義層累,將王朝稱謂、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混為一談。按【春秋】"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"之義,華夏正統在於禮樂文明,非關血胤,此顧炎武【原姓篇】已詳辨之。

二、考實章
論者舉蘇聯解體為例,然未察其與華夏文明根本差異。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,遼金元清歷代君主皆崇儒術,此即【公羊傳】"大一統"之實踐。今之民族政策,確有可商榷處,如高考加分幅度之權衡,然此屬具體政策調整範疇。若以【周禮】"施政分職"觀之,當考量邊疆教育實際差距,非可簡單以"不平等"論斷。昔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論及"華夏夷狄之辨",特重文化教化,謂"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",此方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之樞機。

三、明理章
民族主體性當以文化認同為根基。章太炎【中華民國解】明言:"中國雲者,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;中華雲者,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。"所謂"皇漢主義"若止於血統論,則悖於【禮記】"天下為公"之大道;若能升華為文化復興運動,則合於【易傳】"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"之旨。今觀敦煌遺書、西夏文書,皆證中華文明本屬多元一體格局。司馬光【資治通鑑】開篇論"天子之職莫大於禮",正揭示文明認同高於族裔差異之理。

結語:
昔孔子作【春秋】,"夷狄而中國,則中國之;中國而夷狄,則夷狄之"。民族問題之解決,當效法漢唐氣度,既承認主體民族之核心地位,復以文化為紐帶凝聚多元族群。若執"皇漢"之名而行排他之實,恐違"協和萬邦"之古訓。宜本【尚書】"民惟邦本"之旨,構建"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"的民族關係新格局。

(全文計七百八十九字,依傳統策論格式,分章立論,引據經典凡十二處,庶幾得"述而不作"之旨云爾。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