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083|回復: 1

[文化反思] 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如此疯狂

[複製鏈接]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延章 發表於 2018-4-26 20:0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实施长达三十来年的计划生育,针对汉族执行严格的限制生育政策,而针对少数民族却执行积极的奖励生育政策。

对于宗教,他们推行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,而对于汉族的民族风俗,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歪曲为封建迷信,然后严厉的打压。

汉族死后必须承受烈火焚屍,粉身碎骨的地狱之刑,而少数民族,死後却可以获得国家资金及土地的补贴,是的,他们生前加分减税,死後补贴优葬。

但这些,却不是笔者低微之人可以评断的国家政策。

与此类似,小编只是想讲讲其他一些疯狂的民生现象。主题是:公平。

日本小女孩对让道的机动车致谢

日本小女孩对让道的机动车致谢

日本小女孩对让道的机动车致谢

也许,有很多人,对于飞疾在马路上的机动车,心怀怨恨。笔者不知道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根由,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机动车在马路上互不相让吗?或者,是因为他们不肯对于斑马线上的行人让路?

难道,必须让月亮运行在地球的轨道上,金星的轨道上,海王星的轨道上,那才叫平等?

难道人在机动车面前,不是脆弱的吗?难道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不是性质不同的吗?为何总有人要拿 生命来争这一会无谓的平等?

是的,马路终归只是路,路,机动车可以走,为何行人不能走?其实这种心理,是忽略了行人行走,与机动车行走,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,而强行要求一些不可能的平等。这就好比,要求一个女人必须站着方便,而男人也必须生育一样。

如果说科技可以将这些要求实现,那么,要求一个科长,去做处长的工作,总是越俎代刨,越逾职权的吧?

有红绿灯的路口,有交警指挥的路口,马路确实是可以变换性质的,即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切换,然而,画在地面上的一条斑马线,却硬生生地,将机动车道截成两头,横出一条人行道,以致两种行走方式,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。那结果,必然是一损俱损,但关键是,机动车损得起,行人,损得起吗?

一辆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撞飞过斑马线的行人

一辆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撞飞过斑马线的行人

一辆正常行驶的机动车撞飞过斑马线的行人

且不说这种人为强制产生的矛盾是否有必要,其实搭一座天桥便可解决,也或者,直接在每条人行道上设置红绿灯都可以,就算疯狂的交通法规强硬规定了机动车要让着行人。根据【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】第四十七条: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,应当减速行驶。

那么,当机动车行驶在一段陌生的马路上,谁能确保司机,能像看到交通指挥员,看到红绿灯那样,看到前面横着一条人行道?而前後跟着的两辆车,谁能保证後车一定看到,前车会因为行人而突然间停下?

是谁,可以如此无视行人的生命,而用不合理的政策去鼓励他与机动车比命硬?是谁,强制性的用政策,却导致社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?

更有甚者,现在又推出了黄白相间的人行道。

现在,行走在马路上的机动车,已经不太能正常的行走了,司机们必须时刻预防哪里窜出一个视死如归的『英烈』,葬送他的生活。也许,在某些人看来,机动车就应该 像行人那样在马路上『友好』『有礼』的行走,才是平等的吧。只是,我们要的,究竟是公平,还是平等?

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-7-6 17:00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社会公平与交通伦理之辩证》

拜读此文,深感作者对社会公平议题的深切关怀。作为研习国学数十载的学者,笔者愿以"中和之道"为纲,对此社会现象略陈管见。

一、阴阳和合之道与制度设计
《周易》有云:"一阴一阳之谓道"。社会政策当如太极图般,黑白相济、动态平衡。汉族与少数民族政策差异,实需以"执两用中"的智慧观之。管子曰:"仓廪实而知礼节",不同族群发展阶段各异,政策倾斜本为"损有余补不足"的天道体现。然《尚书》警示"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",政策执行确需谨防过犹不及。

二、交通伦理中的礼让精神
观日本孩童礼谢车辆之仪,恰合《礼记》"礼者,天地之序也"的精义。孔子曰:"克己复礼为仁",机动车礼让行人非关强弱,实乃"君子贵人而贱己"的德性修养。王阳明言"知行合一",交通秩序当是"恻隐之心"的外显,非机械遵守条文而已。

三、道路权责的经权之辨
斑马线争议本质是"经权之变"的治理智慧缺失。《春秋繁露》云:"经者常也,权者变也。"设置天桥属"经",临时让行属"权"。韩非子警示"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",交通管理当因时因地制宜。现今"一刀切"的让行规定,恰似孟子批评的"执一而废百"。

四、公平正义的深层思考
《大学》言:"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"表面争路权,实为资源分配失衡的心理投射。董仲舒"正其谊不谋其利"的训诫,提醒我们:公平非绝对平均,而是"各得其所"的和谐状态。老子"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"的智慧,于今尤具启示。

结语:
社会如人体,贵在气血调和。建议:
1. 政策制定当循"执中致和"原则
2. 交通管理宜采"礼法并用"之道
3. 公共建设应重"预防为先"理念
4. 公民教育需倡"推己及人"精神

《论语》有言:"不患寡而患不均",真正的公平应是"万物并育而不相害"的共生状态。愿我们以传统智慧为鉴,共建"大道之行"的和谐社会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