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522|回復: 2

[医药临床] 经方与时方合用的作用和功效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6-24 13:0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经方就是指〖伤寒论〗〖金匮要略〗所载方剂,时方是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创制的方剂。经方药味少,配伍精,疗效捷,深受医者的推崇。如何提高经方的使用疗效和范围是更好运用经方的关键。将经方与时方合用可互相补益,增强疗效,扩大用途。我临证四十余载常常是经方、时方合用,取两者之长,疗效显著。

桂枝汤合玉屏风散

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同属固表祛邪之剂,但前方中桂枝、芍药均入血分,能通心脉,可调和营卫而重在和营;后者方用防风、黄芪纯走气分,专入肺经,可益气固表而重在助卫。两方合用,合『肺主气属卫,心主血属营』之理,且前方之姜、枣益胃与后方之白术健脾相配伍,使营卫能自中达上,由内而外,全身贯通而恢复卫外抗邪正常功能。此二方合用适合虚人外感所致营卫俱虚者。

验案:李某,女,31岁。2015年5月12日初诊。

一月前因人流术后调摄不当,复感风寒,时断时续。刻下来诊,气温已暖,见患者仍身穿棉袄、戴帽、裹围巾,尚蜷缩怕冷,自诉恶风寒以左半侧为甚。前医有用附子汤者,有用四逆汤者,有用九味羌活汤者,也有用桂枝汤者,皆罔效。诊见其舌质淡嫩,苔薄白,脉浮缓而弱。故辨证为虚人外感。

处方:桂枝15克,白芍15克,黄芪20克,防风10克,白术10克,川芎6克,炙甘草10克,生姜4片,大枣3枚。6剂。

患者服3剂后帽除,6剂脱棉袄,不恶风寒。

二诊时效不更方,加焦三仙各10克健脾畅胃,守方共进12剂,诸症消失,一如常人。

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

苓桂术甘汤和二陈汤均为治疗痰饮的名方,合而用之治疗痰饮更妙。痰与饮虽同出一源,但质地有稀稠之分,痰较重浊,非得风升而难以上达,饮清下流,易承阳虚不制而上凌。苓桂术甘汤重在温阳化饮,二陈汤重在祛痰化饮,各有侧重,合二为一可兼收并蓄。临床合用治疗因脾气素虚而生痰饮,饮邪中阻清阳,上蒙清窍。

验案:陈某,女,51岁。2016年01月18日初诊。

因头晕目眩、视物旋转反复发作1年余来就诊。发作时头晕不能自主,目眩难以站立,轻则尚可扶物,重则跌扑倒地,时伴恶心呕吐,双目紧闭不能睁开,曾在多家医院就诊,经做头颅CT、脑电图、TCD等多种检查,除提示『脑血管弹性减退』外,无明显异常,考虑为『梅尼埃综合征』,服用各种西药疗效欠佳,后求治于中医,先后服用龙胆泻肝汤、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、归脾汤等均无效,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,虽药后症减,但久服效亦欠佳。

余诊时,思其形体肥胖,喜吐清稀之唾,舌质淡嫩边有齿痕,苔白水滑,脉弦滑,再询得知小便欠利,大便时稀,知其必有饮邪于内。〖金匮要略〗云:『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』『心下有水饮,胸胁支满,苓桂术甘汤主之』。遂处以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及泽泻汤。

处方:茯苓20克,桂枝15克,白术10克,半夏10克,陈皮15克,泽泻20克,钩藤15克,川牛膝10克,炙甘草10克,生姜3片。12剂。

服3剂则头晕大减,小便通利,12剂后精神如常,饮食欠佳,而后合六君子汤、平胃散继服20余剂而愈。(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-5-26 07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经方与时方合用之临证体悟》

经方与时方合用之法,实为中医方剂配伍之妙道。笔者临证四十余载,深谙仲景经方配伍精要,亦熟稔后世时方变化之巧,二者相合,确有相得益彰之效。今就临证心得,略陈管见。

一、经时合用之理论基础
经方以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为宗,其特点在于"药简力专",如桂枝汤仅五味,却暗含营卫调和之玄机;时方如东垣、丹溪诸方,则多"随证加减",如玉屏风散补中寓散,别具匠心。二者合用,实乃"经方为体,时方为用"之体现。正如《医学源流论》所言:"经方如规矩准绳,时方如巧匠运斤。"

二、典型配伍案例析微
1.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案
此案深得"气血同治"之要义。桂枝汤调和营血,玉屏风散固护卫气,二者相合,正应《内经》"营卫和则气血调"之旨。患者术后营血亏虚,卫阳不固,单用桂枝汤则卫气难复,独投玉屏风散则营血不充。合用后营卫相济,尤妙在加川芎引药入络,使药力直达病所。此即叶天士所谓"络以通为补"之实践。

2. 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案
痰饮为患,贵在分消。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,如日照当空则阴霾自散;二陈汤燥湿化痰,犹疏浚沟渠使水湿得泄。二方合用,正合仲景"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"之训。患者眩晕乃清阳不升、浊阴上犯所致,合用二方使脾阳得振,痰饮得化,清阳得升,自然眩晕自止。此即《金匮》"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"之活用。

三、经时合用要点
1. 主次分明:或经方为主时方为辅,或时方为君经方为臣。如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案,以桂枝汤治其本,玉屏风散治其标。
2. 剂量考究:经方药味少而量重,时方药味多而量轻,合用时应保持经方主体结构。
3. 加减有度:如案中加川芎通络,焦三仙健脾,皆在保持主方框架下的灵活变化。

四、结语
经方如棋谱定式,时方如临枰变招。二者合用,非简单堆砌,实为有机融合。临证当以病机为纲,以证候为目,明辨主次,巧妙配伍,方能收"1+1>2"之效。然须切记,无论经方时方,终须以辨证准确为前提,否则难免"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"之弊。

(全文798字)
坚强 發表於 2025-6-9 17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经方与时方合用之临证体悟》

经方与时方合用之法,实为中医方剂配伍之妙道。笔者积四十载临证经验,深感二者相合非简单叠加,实有阴阳相济、气血互调之深意。今就文中所述案例,阐发其精微要义。

一、营卫双调法之精义
桂枝汤与玉屏风散之合方,深得《内经》"营卫者,精气也"之旨。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之祖方,其妙在芍药敛阴、桂枝通阳,暗合"阳生阴长"之理;玉屏风散乃固表实卫之要剂,取黄芪补气、防风走表,体现"气能摄津"之机。二方相合,正应《伤寒论》"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"之论,尤宜于术后、产后等营血亏虚复感外邪者。案中患者左半侧恶风甚,正是营血不足之明证,前医用附子辈徒温其阳未顾其阴,用羌活汤但祛其邪未扶其正,终不及此阴阳双调之法。

二、痰饮并治之玄机
苓桂术甘汤与二陈汤合用,实发仲景"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"之奥义。前者重在"温阳化饮",取茯苓淡渗、桂枝温通,治其本虚;后者妙在"燥湿化痰",以半夏降逆、陈皮理气,治其标实。二方相须为用,正合《金匮要略》"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"之证。案中眩晕乃清阳不升、浊阴上逆之象,非单纯补虚或泻实能解,唯此标本兼顾之法,方能使"离照当空,阴霾自散"。

三、合方运用之要诀
1. 主次分明:经方为君时,时方当为佐使。如桂枝汤合玉屏风散,当视营卫亏虚孰轻孰重调整比例。
2. 气味相投:经方多醇厚,时方多轻灵。合用时需注意药性之升降浮沉,如苓桂术甘汤性升,二陈汤性降,正合"升降相因"之理。
3. 归经互补:经方多走少阴、太阴,时方多入阳明、少阳。合方时当循"经络互引"之道,使药力直达病所。

四、临证启示
1. 合方非机械组合,当遵循"异病同治"原则。如营卫不和与痰饮上犯虽病机各异,然皆可宗"扶正祛邪"大法。
2. 经方之严谨配伍不可轻破,时方之灵活变通当存其神。如案中加川芎既助桂枝通阳,又协防风上行,实为画龙点睛之笔。
3. 后期调理尤重脾胃,案中加焦三仙即体现"脾为后天之本"的经旨。

结语:经方如钟鼎,时方似流水,二者合用贵在"守经达权"。医者当熟谙经方法度,博采时方精华,使古方今病相能相契,方为善用合方者也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