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117|回復: 0

[儒家学说] 君子博学于文原文解析

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5-26 09:5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君子博学于文原文全文

君子博学于文原文全文

子曰:『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。』

白话译文

孔子说:『(君子)博学于诗书等典籍,又能用礼来检束自己,也就可以不背离圣贤大道了!』

注释

博学于文:文,指诗书礼乐典籍、一切典章制度等。不学,则失圣人之教导,所以要学;学要博,但不能学偏,学的是圣贤典籍。钱穆:『博学始能会通,然后知其真义。』(亦可看作『知』)

约之以礼:约,约束、检束。博学的同时,要用礼来自我检视(三省)、自我约束(克己),使心收敛专一而精进。〖论语义疏〗:『约,束也。用礼自约束。』〖集说〗:『约,谓收敛而有归宿之意。』(亦可看作『行』)

按:〖曲礼〗云:『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』,学礼则道德仁义成,学礼则通世故人情,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。同时,礼也蕴含着『行』之义,不仅要『文』,亦要行、亦要实践,所以钱穆说:『躬行实践,凡修身、齐家、从政、求学,一切实务皆是。』

〖此木轩四书说〗:『约之以礼,谓视听言动皆收束入规矩准绳一于礼则约矣。』

弗畔:畔同『叛』,违也,即背离之义。另一说为『畔』通『偏』,偏离之义,亦通。郑康成:『弗畔,不违道。』钱穆:『君子能博约并进,礼文兼修,自可不背于。』

先贤注疏

成都范氏曰:此亦夫子所常言,故又见于此。

唐文治曰:此圣门之家法

〖论语注疏〗曰:此章言君子若博学于先王之遗文,复用礼以自检约,则不违道也。

张栻曰:『博学于文』,广闻见也;『约之以礼』,守规矩也。闻见虽多,而不能约以规矩,则操履不实,亦岂得不违畔乎?

〖四书解义〗曰: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知行兼尽之功也。人求道,不旁通夫事物,不实体诸身心

朱子曰:君子学欲其博,故于无不考;守欲其要,故其动必以。如此,则可以不背于道矣。

程子曰: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,必至于汗漫。博学矣,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,则亦可以不畔道矣。

〖论语正义〗曰:『博文』者,诗书礼乐与凡古圣所传之遗籍是也文所以载道,而以礼明之者也。『礼』即文之所著以行之者也。博学于文,则多闻多见,可以畜德,而于行礼验之。礼也者,履也,言人所可履行之也。礼著于经曲之大,而慎于视听言动之际,凡人能以所行纳于轨物,而无所违,是之谓『约』。约者,约束。『之』者,此也,谓此身也。是故,『博文』即〖大学〗之致知格物,『约礼』即〖大学〗之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。人非博学,无由约礼,夫子言『诵诗三百,不足以一献』;然徒事博文,而不约之以礼,则后世文人记诵之智,或有文无行,非君子所许也

钱穆曰:就言之谓之文,自践履言之谓之礼,其实则一。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,亦非先博文,再约礼,二者齐头并进,正相成,非相矫

〖论语集说〗曰:博文,致其也;约礼,谨于也。学文而不博,固无以知事事物物之理;既博矣,不能约之于是礼之中,则必至于汗漫而无操履之实矣。唯博文而又约礼,然后可以弗畔于道。

〖四书解义〗曰:盖为学之方,贵乎知行兼尽,博文是致知之事,约礼是力行之事。诚能读书穷理,即以此体验于践履之间,用功不已,入圣非难,岂但弗畔而已哉?

刘宗周曰:此孔门教人定本也。君子之学,将以求也。始焉借途于耳目之广,而履其事者颐,故曰『』;继焉归宿于身心之近,而造其礼者精,故曰『』。

云门隐者按:试看眼前,人只是博学,如不以礼约之,将何如哉?

附录

阳明先生曰博文是约礼工夫,约礼是博文主意

蕅益大师曰:学于文,乃就闻以开觉路,不同贫数他宝;约以礼,乃依解而起思修,所谓克己复礼。

陈祥道曰:博学于文,则无不;约之以礼,则有所。无不该,则所知者;有所执,则所趋者

本章参考书目

〖礼记〗〖大学〗〖论语集解〗〖论语义疏〗〖论语注疏〗〖论语集注〗〖论语正义〗〖论语新解〗〖论语集释〗〖论语点睛〗〖论语全解〗〖论语大义〗〖论语集说〗〖癸巳论语解〗〖论语学案〗〖四书解义〗〖此木轩四书说〗。

陶外 發表於 2025-6-7 23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语·雍也》「君子博学于文」章义理疏解

孔子所言「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」一语,实为圣门为学之要旨,其义理层次可分三端详析之:

一、博学于文之精义
「文」者,非仅指《诗》《书》六艺之文,实包举三代典章制度、圣贤遗训,乃至天地人伦之理。朱子《集注》谓「文者,诗书六艺之文」,而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》更申明「文者,明道之具」。君子博学,非为炫博,乃如钱穆先生所言「会通求真义」,通过广泛涉猎以明圣贤之道。此「博」字尤须注意:其一,须以经史为本,若泛滥无归则失其要;其二,当以明道为的,否则徒成记诵之学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李塨说:「博学非夸多斗靡,欲其通古今达事变也。」

二、约礼之实践工夫
「约」字最见工夫,郑玄注「约束」二字已得其髓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。《礼记·乐记》云「礼者,天地之序也」,故约之以礼,非仅外在规范,实为将博得之理,通过「克己复礼」的工夫,内化为心性修养。张栻《论语解》强调「守规矩」三字,正指此实践维度。清儒李光地《读论语札记》特为指出:「约礼非束缚之谓,乃收敛身心使有所归宿。」此与《中庸》「致广大而尽精微」实相表里。

三、弗畔之境界达成
「弗畔」二字,郑玄训为「不违道」,最得圣意。君子通过博文约礼的交互工夫,最终达致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」的境界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语与《颜渊》篇「克己复礼为仁」形成互文:博学于文即「格物致知」,约之以礼即「克己复礼」,弗畔于道即「天下归仁」。王夫之《四书训义》阐发尤精:「不畔者,浑然与道为一,非勉强不违之谓也。」

历代注疏中,朱子「学欲其博,守欲其要」八字,可谓提要钩玄。而程子「汗漫」之戒,尤当深省。今人治学,或溺于琐碎考据而忽其大本,或空谈性理而不事躬行,皆未能体会「博」「约」相济之妙。实则博文如树之枝叶扶疏,约礼如木之根本深固,二者兼备,方成栋梁之材。

要之,此章虽简,实为孔门「下学上达」工夫之总纲。学者倘能于此体认,则于《论语》全书之精义,思过半矣。
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-6-25 21:26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语·雍也》「博学于文」章义理疏证

孔子所言「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」一语,实为儒家为学修德之纲领。此章虽简,然义蕴宏深,当从三个层面加以疏解:

一、文礼相济的为学次第
「博学于文」之「文」,郑玄注为「先王之遗文」,朱子释作「诗书六艺之文」,实则涵盖经史子集一切圣贤典籍。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引《礼记·学记》「不学博依,不能安诗」为证,指出博学乃明道之基。然钱穆《论语新解》特别强调:「徒务博闻强识而不知约,则终不能明道。」故需以「约之以礼」为枢要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,《礼记·乐记》所谓「礼者,天地之序也」。清儒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引《荀子·劝学》「礼者,法之大分,类之纲纪」为解,说明礼具有统摄博文之功能。

二、知行合一的实践工夫
此章深意尤在「约」字。皇侃《论语义疏》释为「束也」,朱子《集注》引申为「要也」。实则包含三重工夫:
1. 检束之功:如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所言「君子博学而孱守之」,以礼制心。
2. 履践之实:王夫之《四书训义》指出:「约者,履之于事也。」礼非虚文,必见于视听言动。
3. 贯通之效: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》谓「礼者,天地之条理也」,约礼可使散漫知识归于一贯。

三、弗畔于道的终极关怀
「弗畔」二字,郑玄注「不违道」,皇侃疏「不违于仁义」。清儒焦循《论语补疏》据《说文》考「畔」本义为「田界」,引申为「界限」,谓守道不逾。此与《中庸》「致中和,天地位焉」相发明。程颐《经说》特别指出:「不畔者,非特不违而已,乃能从容中道。」可见最终指向的是《孟子·尽心》「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」的境界。

历代注疏中,张栻《南轩论语解》的阐释最为精当:「博文以致其知,约礼以笃其行,知行并进,则心与理一,夫岂有畔乎?」此解将孔门「下学上达」的工夫路径揭示无遗。今人研习此章,当知博文非炫博,约礼非拘礼,要在明体达用,使圣贤之道落实于日用伦常之间。学者若能于此章三致意焉,则近道矣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