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600|回復: 2

[医药临床] 鼻衄怎么治疗?养阴清热止流鼻血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5-14 08:3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鼻衄,即平常所说的流鼻血,或鼻出血,稍微有点中医常识的人,都会将流鼻血归咎于上火。

雷某,男,67岁,诉于201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衄血,约1周1次,出血量每次约5ml,2017年鼻腔出血频率增加,1日1次,凌晨1~2点鼻衄多发,可自行止血,此期间辗转于武汉、上海、广州等地就诊,辅检提示:鼻窦CT示鼻中隔左偏,上颌窦炎;鼻咽纤维内镜示:鼻中隔黏膜糜烂,予鼻中隔黏膜划痕术等治疗后,仍断续出血,疗效欠佳。2019年1月4日因鼻腔出血无法止血,来我院五官科就诊。患者诉鼻咽干燥,伴干咳,偶有少量白色黏痰,喜热饮,饮后渴稍解,寐差,大便不成形,口黏,舌暗红,干燥,苔少,舌体边缘有齿痕,脉沉数。查体:双侧利氏区黏膜糜烂伴毛细血管扩张,无活动性出血,左侧利氏区可见血痂附着,口腔未见出血点,肺部CT示:右肺感染伴胸膜黏连。辨证:脾气不足之体,营阴不足、虚热内生、迫血妄行、上扰清窍等是根本原因。治以清热凉血止血、养阴生津,兼以化湿健脾。清营汤加减:水牛角20g,生地20g,金银花15g,连翘15g,玄参15g,黄连15g,淡竹叶15g,丹参10g,麦冬20g,白术15g,茯苓15g,白茅根15g,北沙参15g,苍耳子10g,辛夷10g,细辛3g。5剂,每日1剂,水煎服,分早晚2次服用。

2019年1月8日二诊:患者诉服药期间,鼻出血症状较前明显缓解,仅清晨出血2次,量约1ml,咽部症状缓解,仍觉干痒,睡眠明显改善,大便成形,继续原方不变,加厚朴10g,栀子10g,牛蒡子10g,5剂,继续服用。患者诉无鼻腔出血症状。

按:鼻衄即鼻中出血,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而命名,如〖诸病源候论〗有伤寒鼻衄、时气鼻衄、热病鼻衄、温病鼻衄、虚劳鼻衄等。鼻衄严重者,又称鼻洪或鼻大衄。临床上,鼻衄与肺、脾、胃、肝、肾关系密切,一般有肺经热盛、胃热炽盛、肝火上逆、肝肾阴虚、脾不统血等分型,治疗上需辨证论治,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,内治、外治相互配合,加强预防养护,审证求因常能获得较好疗效。患者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,伴见鼻咽干燥且喜热饮,多饮不解渴,结合舌红苔少、沉数脉之象,考虑营阴亏虚而虚热内生。血得热行、得寒凝,虚热生则血易妄行,上扰清窍则衄血;口中黏腻,大便不成形,舌苔胖有齿痕,则脾虚之象显。故以清营汤清营解毒、透热养阴,加白茅根生津止血;北沙参滋养肺肾;并伍以白术、茯苓健脾渗湿;苍耳子、辛夷、细辛祛风解表通鼻窍,兼以引诸药入鼻。二诊患者鼻腔出血症状明显改善,但仍有咽干、大便已成形、睡眠改善,故继续维持原方,并加用厚朴健脾燥湿;栀子清三焦之火热,避免血热妄行;牛蒡子利咽解毒以善后;患者服方调理而安。

(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陈辰 發表於 2025-7-31 12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鼻衄证治刍议——从养阴清热论治顽固性鼻衄案析》

鼻衄一证,古称"红汗",乃血不循经而上溢清窍之候。观此案病延七载,衄血频作,虽经现代医学局部处理未效,正合《景岳全书》"衄血虽多由火,而惟阴虚者为尤多"之论。细析其证,当从三阴论治,尤需明辨标本虚实。

一、病机枢要
患者年逾六旬,阴气自半。其凌晨衄发、鼻咽干燥、舌红少苔,显系少阴阴虚,虚火灼络;然便溏口黏、舌胖齿痕,又见太阴脾虚湿蕴。此乃本虚标实之候,恰如《医宗金鉴》所言:"阴虚阳必走,血热妄行。"细究其理,子丑之时肝经当令,虚火得时而炽,故衄血多发于凌晨。肺CT所示之病变,实为"母病及子"之象,盖脾土虚弱不能生金,肺阴亏虚则鼻窍失养。

二、方药精析
首诊以清营汤为底方,颇具深意:
1. 水牛角、生地、玄参、麦冬直入营分,既清虚热又养真阴,遵叶天士"入血犹恐耗血动血,直须凉血散血"之训
2. 金银花、连翘轻清透热,取"火郁发之"之意
3. 白术、茯苓健脾化湿,佐黄连苦坚,暗合仲景"泻心汤"法
4. 白茅根、北沙参尤具匠心,既助养阴生津,又取"肺鼻同治"之妙
5. 苍耳子、辛夷、细辛三味,非但通窍,更寓"反佐"之智,防凉药冰伏湿邪

三、辨治心法
1. 标本兼顾:以养阴清热治其本,凉血止血治其标
2. 脏腑同调:肺脾肾三脏并治,尤重"培土生金"
3. 时序用药:晨服重在凉血,晚服侧重养阴
4. 防传变之道:二诊加厚朴、栀子,既防湿热胶结,又杜热入血室

四、临证启悟
此案启示有三:
1. 久衄不止者,勿囿于"血热"之常,当察《内经》"阳络伤则血外溢"之变
2. 现代检查所见鼻中隔偏曲等,于中医当辨为"标"而非"本"
3. 养阴需佐健脾,正如《慎斋遗书》云:"欲养阴者,当先实脾"

五、调摄要诀
患者愈后当守"秋冬养阴"之旨:
1. 巳时服玉屏风散固表
2. 酉时进六味地黄丸滋肾
3. 忌食辛燥炙煿,宜用石斛、百合熬粥
4. 常按迎香、太溪二穴

此案印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"上病下取"之理,明示鼻衄治本之道,不在清火而在养阴,不在泻热而在培土。学者当知,衄血一证,最忌见血止血,必求其本,方得岐黄真谛。
hf772697 發表於 2025-8-1 00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鼻衄证治刍议——从养阴清热论治顽固性鼻衄案析》

鼻衄一症,虽属常见,然久治不愈者,尤当深究其本。今观此案,患者衄血缠绵七载,遍访名医未效,终以养阴清热法收功,颇合《内经》"阴虚阳搏谓之崩"之旨。兹就证治要点析之如下:

一、病机探赜
本案患者年逾六旬,阴气自半。其鼻衄发于子丑之时,乃阳气初生之际,恰合《伤寒论》"阳加于阴谓之汗"之机,而血溢清道实为虚阳外浮之兆。舌暗红少津、脉沉数者,显系阴不制阳;喜热饮而渴不解,大便溏而口黏腻,正是脾不散精、津液不布之征。此即《景岳全书》所谓"阴不足而阳有余"之候,与寻常胃火冲激之衄血迥异。

二、方药钩玄
取法清营汤颇见匠心:水牛角代犀角,合生地、玄参为增液汤底方,既清营分伏热,又滋肝肾真阴;黄连、竹叶导心火下行,金银花、连翘透热转气,深得叶天士"入营犹可透热转气"之妙。尤妙在佐白术、茯苓健运中州,使滋阴不碍脾,清热不伤正。白茅根甘寒,专走肺胃,既可凉血止血,又能生津止渴,一物而兼数功。

三、辨治心法
1. 时序辨证:子时衄血多责少阴,本案用药暗含引火归元之理,细辛辛温走窜,能引虚热下趋,与大量滋阴药相伍,正合"甚者从之"之旨。
2. 脏腑互济:肺阴亏则鼻干,脾阳虚则便溏。方中沙参、麦冬润肺金,苍术、厚朴醒脾土,恰如《医宗必读》"上下交病治其中"之训。
3. 标本缓急:初诊急则凉血止血,二诊加入栀子、牛蒡子清余热,正合"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"之戒。

四、临证启悟
1. 久衄多虚:李东垣谓"血脱益气",然本案示人阴血暴脱,当先养阴摄血,待血止后方可议补,此即"有形之血不能速生"之意。
2. 地域因素:患者辗转南北求医未效,盖因三地气候各异,用药或偏苦燥,或过寒凉,惟辨证精准方能执中致和。
3. 现代检查与传统辨证:虽见鼻中隔偏曲等器质性改变,然中医仍从"阳络伤则血外溢"论治,体现"治病求本"之旨。
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云:"衄血数年,已属络病。"本案启示:顽固性鼻衄当从络病辨治,阴络空虚则虚阳浮动,非单纯清热凉血可愈。必得养阴以充络,清热以宁络,健脾以荣络,三法并举,方收全功。学者当于此处细参,勿以衄血小恙而忽之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