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256|回復: 2

[中医入门] 小儿积食症

[複製鏈接]
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9-4-1 14:4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1积食与『咳嗽』

积食会导致咳嗽,也就是中医上说的『食咳』。这在古代的医书上有很多记载,比如〖内经〗:『食于胃,关于肺』;〖医学入门〗:『食咳因积食生痰,痰气冲胸腹满者』;〖脾胃论〗:『脾虚肺最受病』。

很多家长不理解,脾和肺是两个器官,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?这要从中医上就能解释得通了,因为五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。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。积食过久,脾胃虚弱,日久就容易生痰,导致咳嗽不止。

所以说,看那些食咳的小儿,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,比如说肚子胀、不爱吃饭、嗳腐、口臭、手足心热、大便干结或便秘,舌质偏红、舌苔厚腻等。这时候给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为主、肺胃同治的药,效果就会特别好。

2积食与『发热』

积食导致的发热叫『积热』,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,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,热蒸于内,孩子体温就上去了。

这类孩子大多面黄、腹胀、吐泻、乳食不化、大便酸臭异常,这都是吃东西吃住了。〖脉经〗中就说:『小儿有宿食,尝暮发热.明日复止,此宿食热也。』

3积食与『肺炎』

积食为什么会导致肺炎?这也是一套多米诺骨牌:积食伤脾→脾虚生痰→痰贮于肺→痰阻肺道→郁久化热、伤肺。

你看那些得肺炎的孩子,大多身体都不是太好,这跟积食时间长有关。脾虚日久→土(脾)不生金(肺)→肺阴亏虚→阴虚内热→子盗母气→脾气更虚。

脾虚生痰,郁热炼液为痰;而痰贯穿于小儿肺炎疾病全过程,是小儿得肺炎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门诊上很多得肺炎的小儿,把脾胃功能调好了,肺炎也跟着好了。

中医上有『杜痰』的说法,可以预防肺炎。为啥是这个『杜』呢?防微杜渐嘛,『杜』是杜绝的意思。

4积食与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』

门诊上还经常见到一些小孩子有反复呼吸道感染,一生病就输液,再生病再输液,反复输液,孩子身体越来越差。其实,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也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。

上面说过,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,进而影响到肺,但是『肺主皮毛』,所以有积食的时候小孩子体表一受寒,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。

5积食与『咽炎』

咽炎,中医上叫『喉痹』。咽喉是肺胃的门户,积食的时候容易『化火』,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,所以就会上攻到这个门户上,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。

所以,中医上给孩子治咽炎的时候,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药以外,再给孩子用一些消积清热的,病就好得快。

6积食与『头痛』

头疼本来是成人才经常犯的毛病,但是经常有些小孩子也嚷嚷头痛,这是为什么呢?病根儿还是在积食上,最常见的表现是前额疼。

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体观,前额属脾胃,两侧属肝胆,头顶属心肺,后脑属肾。孩子前额疼,那就是脾胃出了问题。

7积食与『便秘』

再说一个积食与便秘的多米诺骨牌。古代有个小儿方面的医书非常有名,叫〖幼科发挥〗,上面说:『太饱伤脾』。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,也可以理解为腹胀、积食。

所以,就会有:太饱伤脾→脾常不足→脾胃运化不及→积滞肠腑→积久化热→积热蕴结→肠道传导失常→大便秘结不通。

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便秘了,给孩子吃点泻药吧!虽然当时有用,但过后更严重。因为它的病根儿不在那个位置。

如果孩子便秘比较轻,多让孩子喝水,便秘就可以解决了。如果还是解决不了,那可以吃一点消积导滞的中药,孩子便秘也很快就减轻了。

8积食与『泄泻』

泄泻就是腹泻、拉肚子。中医上说,积食常与『风寒』、『湿热』、『暑湿』之邪相兼并存,交结胃肠,脾胃气机难复升降之常,所以积食会导致泄泻反复发作,难以治愈。

在门诊上,家长大多呈现两种情况。一种是『不懂不问』,把啥都交给大夫。还有一种是『自作聪明』,大夫开的药,他给减个半啦,换个药啦,加个药啦。还有些家长会『问』(客气地说叫问,不客气地说叫吼)大夫:孩子都烧两天了,为啥不给开抗生素?

有些家长会懂点中医中药,给积食腹泻的孩子开药的时候,家长一看,会反问大夫:『孩子拉肚子都拉成这了,咋还给开通肚子的药呢?』

哎,这一点得让家长们长长学问。中医上有个说法叫『通因通用』,说白了就是『以通治通』。〖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〗中就明确说:『寒因寒用,热因热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心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。』

就拿积食腹泻来说吧,食滞内停,阻滞胃肠,导致腹痛泄泻,这时候不仅不能止泄,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,推荡积滞,使积食去而泄自止。

9积食与『盗汗』

再说个多米诺骨牌:食滞肠胃→郁蒸化热→热蒸津液→外泄为汗。小儿为纯阳之体,夜寐则阳入于阴,加之积热内蕴,所以晚上盗汗情况比较严重。

这类孩子,用一些消积泄热的药,很快盗汗就消失了。

10积食与『舌苔剥脱』

小儿舌苔剥脱与现代医学的小儿地图舌相似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乳积食滞,郁久化热,蕴结心脾,火热上熏造成舌苔剥脱所致。治以消食导滞、清心泻脾热的药,很快就好。

11积食与『贫血』

积食容易导致脾虚,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所以积食时间久了,小孩子容易血虚。从西医上说,孩子脾胃不好,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,营养不均衡,时间长了就会贫血。所以,贫血的时候也应当调理脾胃。

12积食与『惊啼』

〖素问·逆调论〗中说:『胃不和则卧不安』。所以有:食滞于中→气滞不行→胀满、腹痛→不眠不安。另外,还会积滞化热→内扰心脾→惊啼不止。

13积食与『麻疹、丘疹样荨麻疹』

小儿积滞日久,容易损伤脾胃,导致郁而化热、聚湿生痰。而脾主肌肉四肢,这时候,一方面,热、痰、湿相合,外发于肌腠,容易导致荨麻疹等。另一方面,脾胃损伤,易感外邪。这时候内有积热,外有外邪,内外交攻,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。

这时候,光用一些外用药肯定不行,还要加上消食和胃的药,孩子自然病就好得快了。

小孩子容易把副食当主食,孩子吃多了肯定就会积食,积食了就容易生内热,有了内热就容易外感风寒引起感冒发烧咳嗽,积食了就容易不吃饭导致偏食厌食营养不良等等。希望家长们注意!

孔世 發表於 2025-5-28 03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小儿积食诸症及五脏传变机理》

小儿积食一症,实为儿科百病之枢机。今就古籍所载,参以临证心得,条析其传变之理如次:

一、食咳机理发微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言"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",此乃常道。然积食停滞,中焦气机窒塞,浊气上逆犯肺,正如《医宗金鉴》所云"食积咳嗽,胸满痰多"。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精微,反聚为痰,此即"脾为生痰之源"之谓。临证可见舌苔厚腻如积粉,脉象滑数,右关独大,皆土壅侮金之象。治当宗《幼幼集成》法,以保和丸消食导滞,佐杏仁、桑白皮宣降肺气。

二、积热传变考辨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详述"食积发热,面黄颊赤,午后潮热"。此乃食滞中州,郁而化热,阳明经气不得宣通所致。钱乙创七味白术散,取葛根、藿香升清降浊,佐木香、砂仁醒脾开郁,深合"火郁发之"之旨。今人见发热辄用寒凉,殊不知积热非实火,过用黄芩、栀子反伤脾胃生生之气。

三、肺炎与痰饮生成
《幼科发挥》指出:"痰之本在肾,痰之动在脾,痰之成在肺。"积食致肺炎乃渐进过程:初则食滞伤脾,继则土不生金,终致痰热壅肺。喻嘉言《医门法律》强调"杜痰"之法,当以六君子汤培土生金,配合谷芽、麦芽消食化积。尤妙在茯苓、白术相伍,既祛已生之痰,又绝生痰之源。

四、喉痹与火炎机理
《疮疡经验全书》论喉痹:"多因胃中郁热上冲。"足阳明胃经循喉咙,积食化热则循经上灼。然小儿喉痹切忌过用苦寒,当遵《幼科铁镜》"消积导滞兼以甘桔"之法。吾常以焦三仙合玄参、薄荷,取"火郁发之"之意,佐少量大黄导热下行,每获良效。

五、头痛与阳明经证
前额乃阳明经分野,《医学入门》言:"阳明头痛,食积所致者十居七八。"此证非外感风寒,乃积滞化热上攻清窍。东垣清胃散加减最宜,其中升麻、黄连构成"火郁发之"经典药对,佐神曲、山楂消食化积,使浊降清升。

要之,小儿积食诸症,总不离"脾胃一伤,五乱互作"之机。《景岳全书》示训:"调理脾胃者,医中之王道也。"临证当以四诊合参,明辨虚实,勿犯虚虚实实之戒。今人但见标证,不察病本,或过用消导,或滥施补益,皆失仲景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"之旨。学者当于《脾胃论》《小儿药证直诀》等经典中深求之,方得儿科调治之三昧。
冰玉壶 發表於 2025-6-5 0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小儿积食症及其变证之机理与治则》

小儿积食一症,看似脾胃局部之患,实则暗藏五脏传变之机。今就临证所见,详析其病机传变及相应治则。

一、食咳之机要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言"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",此乃生理之常。然积食停滞,中焦气机壅塞,土不生金,痰浊上泛,遂成食咳。明代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明确指出:"食积咳嗽,胸满吐痰。"临证当察其舌苔厚腻、脘腹胀满之候,以保和丸加减,佐杏仁、桔梗宣肺,乃标本兼顾之法。

二、积热之病机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云:"食不消,蕴而发热。"此热非外感所致,乃阳明腑实之热。钱乙创"泻黄散"治此证最妙,方中藿香、栀子、石膏相配,既消积滞,又清郁热。若见暮热晨退,大便酸臭如败卵者,当急用枳实导滞丸通腑泄热。

三、肺炎传变之枢机
脾为生痰之源一语,道破积食致肺炎之要义。元代朱丹溪创"二陈汤"治痰之本,然小儿肺炎多兼热象,宜合麻杏石甘汤。余临证每见舌中厚腻而舌尖红者,必于清肺方中佐焦三仙,此即"治肺求脾"之奥义。

四、喉痹与头痛之变证
《灵枢·经脉》谓:"胃足阳明之脉,循发际,至额颅。"积食化火,循经上攻,既可发为喉痹,亦可致前额疼痛。清代《医宗金鉴》以"凉膈散"治此证颇效。曾治一七龄童,头痛月余,诸药无效,察其舌苔黄厚,予保和丸加菊花、蔓荆子,三剂而愈。

治积食大法,当遵《幼科发挥》"损其谷气"之训。然现代小儿多兼营养过剩与脾胃虚弱并存,故消导之中须佐健脾,可仿《金匮要略》"枳术丸"之意。预防之道,尤须注意"乳贵有时,食贵有节",此乃万全《育婴家秘》之要诀。

要之,小儿积食非独脾胃之病,实为百病之先导。明乎此理,则治咳、治热、治肺炎诸证,皆得要领矣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