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620|回覆: 0

[醫藥臨床] 補氣養血止血方的功效和作用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3-26 13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林某,女,31歲。初診日期:1995年9月20日。自然分娩後因過早下床勞作,並提重物上樓,逐致陰道流血不止,已經半月,始則下血顏色紫色有塊,量不多,漸見血質清稀暗淡量多,有腥氣而少臭味,伴見腰酸少腹微痛、精神疲憊、頭昏痛、眼花耳鳴、上肢酸脹、雙手指發麻等。曾按產後血瘀症以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並治之,藥後出血量增多,一般虛弱情況較前更為明顯,全身虛汗、頭額部可見清冷汗珠、語聲低微、微咳、口渴欲飲溫水、舌淡脈弱等,已有明顯失血體徵。乃氣血虧虛不能收攝,當扶正固澀並用。

處方:阿膠、黨參、生龍骨、生牡蠣各30g,灶心土90g,山萸肉、烏賊骨(搗碎)各18g。阿膠烊化兌服,灶心土煎水煮余藥,日分3服。

治療經過:服藥2劑,出血略微減少,出汗並未減少,身體虛弱情況無明顯改善,少腹會陰部墜脹,欲大便,輕微腹痛喜溫熨,所下血無血塊,微微畏寒,脈虛芤而數,知無瘀血外感。上方更加西洋參15g,炙黃芪30g,熟附子9g,血餘炭9g,陳棕炭、炒地榆各15g,水煎服。服3劑,流血逐漸停止,少腹會陰墜脹明顯減輕,虛汗已收,頭暈耳鳴諸證皆向愈。仍覺身軟乏力,以八珍湯類方調理半月余以盡全功。

產後惡露不淨,流血不止者,一般多見瘀血內停,新血不能歸經,沖任虛損,不能固澀,然予活血化瘀方藥無效或流血反多者,又見諸多氣血虧損不能固攝症候,當可徑用大劑補氣養血止血之劑,量小往往不能成功。血氣虛陷則陽氣亦陷於陰分,故用少量熟附子,振奮陽氣,使之流動,氣血流動則人參、黃芪、阿膠諸補益藥以及烏賊骨、陳棕炭諸收澀止血藥可盡其功用。然本例無寒熱、無咯痰、無嘔逆、出血無瘀血塊、無少腹胸脅疼痛,乃純虛之證,且出血時間較長,故可用大劑補益收澀,若置表邪、瘀血、痰濁等不顧,盡用大補固澀之劑,必致邪氣久滯,臟腑不寧,不唯出血難愈,亦恐生其他變證,必當注意之。(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州中醫藥大學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-7-21 17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補氣養血止血法在產後血崩證中的辨證運用】

案析:
本案為典型產後氣血兩虛兼沖任不固證,初診誤辨為血瘀證而投活血之劑,反致氣血耗傷加劇。蓋產後百脈空虛,過早勞役傷氣,提重損絡,氣虛失攝則血溢,血虛失養則脈道不榮。其血色由紫轉淡、質由稠變稀,兼見汗出肢冷、脈虛芤數,乃氣血虧極、陽隨陰脫之兆,此時非大劑補澀不能奏功。

立方精要:
首診以【金匱要略】黃土湯化裁,取灶心土(伏龍肝)溫中止血為君,佐阿膠養血、參芪固氣,更入龍牡、烏賊骨收斂浮陽。然二診見氣隨血脫之勢未遏,故增西洋參、黃芪各30克以大補元氣,佐附子9克"如盞中加薪"(【本草正義】),借其辛溫之性鼓動陽氣,使補藥之力得氣化而行。血餘炭、陳棕炭類炭藥止血,暗合"血見黑則止"之理,終收全效。

辨證關鍵:
1. 虛實之辨:前醫見紫色血塊即斷為瘀,未察其塊出反見氣血虛象(如血質轉淡、汗出脈弱),實為氣虛血脫不能成瘀之假象。
2. 量效關係:補氣藥須重劑方能舉陷,黃芪用至30克,較常規劑量倍增,正如張錫純所言"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"。
3. 佐使之妙:附子小量配伍,非為溫陽,實取"少火生氣"(【內經】)之效,助參芪斡旋氣機。

臨證啟悟:
產後血證須嚴守"勿拘於產後,勿忘於產後"(【景岳全書】)之訓。本案啟示有三:
一者,崩漏日久者,縱見血塊亦未必屬瘀,當參合全身症狀,若面白舌淡、脈來無力,即當斷為虛證;
二者,固澀法需與補氣藥相須為用,單用收澀如閉門留寇,必佐參芪類"重建閘門"(喻嘉言語);
三者,純虛無邪方可峻補,若夾外感、痰瘀者,當遵"急則治標"之則。

結語:
此案深得李東垣"甘溫除熱"法要,更參合張仲景"隨證治之"之旨,示人產後血證不可囿於常法。然今人用此類方,須謹記兩點:一則必驗舌淡脈弱、無表無瘀;二則灶心土今多缺如,可代以赤石脂30克合炮姜9克,亦能收溫澀之效。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,方為善學。

(按:本文所述方藥劑量及適應症具個案特異性,臨床應用須遵醫囑。)
撫弦士 發表於 2025-7-22 23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補氣養血止血法在產後血崩證中的辨證運用】

案析:本案屬典型產後氣血兩虛、沖任不固之血崩證。患者因產後勞損,氣隨血脫,初診誤用活血化瘀法(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),反致氣血更傷,證見「血質清稀」「脈虛芤而數」,顯非瘀血實證,乃「虛者愈虛」之誤治。醫者及時更方,以補氣固脫、收斂止血為法,終獲顯效,其辨證思路與用藥機杼頗具啟發性。

治法精要:
1. 補氣攝血為君:方中黨參、黃芪大補元氣,尤重灶心土(伏龍肝)溫中止血,【本草匯言】謂其「能鎮攝虛陽,收斂浮血」,合阿膠養血止血,共復「氣能攝血」之常。
2. 固澀止血為臣:生龍骨、牡蠣潛陽固脫,烏賊骨、陳棕炭專入沖任,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載其「能澀能通,止血而不留瘀」;更佐血餘炭化瘀止血,防純補留弊。
3. 溫陽助運為佐:少佐熟附子,取「少火生氣」之義,張景岳云:「陽氣復則血自安」,其性走而不守,可助補藥之力周行全身。

辨證關鍵:
本案之鑑,首在明辨虛實。產後血崩若見「血色紫黯有塊、少腹刺痛」多屬瘀阻,然患者「血質清稀無塊、舌淡脈弱」,反見汗出氣短、渴喜溫飲,顯系氣虛失攝。更值注意的是,前醫活血無效反劇,恰為「虛證」反佐,此即【內經】「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」之旨。

臨證啟示:
1. 量效關係:氣血大虛者,非大劑不能奏功。原方阿膠、黨參等均用至30g,灶心土達90g,後更入黃芪30g,此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之理。
2. 動態調方:二診增西洋參、附子,既固氣陰,又助陽化氣,體現「血脫益氣」「陰中求陽」之變通。
3. 禁忌辨析:文末強調「純虛無邪」方可用此法,若兼外感、痰瘀者,當遵【血證論】「止血、消瘀、寧血、補虛」四步,不可驟補留寇。

結語:產後血證虛實夾雜,本案示人當以脈證為憑,不可拘於「產後多瘀」成見。補氣養血止血法之運用,貴在把握氣血互根、動靜相宜之機,方能如鼓應桴。然今人臨證,尤須參合現代檢查,排除胎盤殘留等器質病變,方為萬全。
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在四診合參基礎上辨證使用,切勿套方。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