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034|回覆: 3

[醫藥臨床] 加減真武湯的功效和作用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3-16 20:4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典型案例一

沈某,男,40歲。2018年4月末首診,據病人及家屬描述,病者腎癌肺轉移、骨轉移等多處轉移,在徐州二院多次住院治療,期間也曾求治於多位地方名中醫,病情不但未減輕,且逐漸加重,後經人介紹來我處就診,刻症:面色青黃、汗多如雨、低熱、怕冷、渾身乏力酸軟、納差、大便數日一行、小便偏少、舌淡、苔薄白、脈浮細等。余診後認為屬氣陽虛弱(脾腎為主),營衛失和。予以下方治療:桂枝15g,炒白芍15g,生薑15g,大棗15g,炙甘草15g,黃芪30g,炮附子15g。6服,早晚各1次,注意保持情緒穩定。

6天後二診:汗出明顯好轉,仍納差,查血常規示中度貧血。繼用大半夏湯、建中湯等,經一階段調理後余證均消,複查血常規亦正常。現仍在調理中。

按語:【傷寒論】曾講:『太陽發汗,遂漏不止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』桂枝加附子湯中有桂枝湯可調和營衛,其中炮附子可以固護腎陽,也可以固護表陽,病人體虛無力,加黃芪補氣止汗。

典型案例二

吳某,男,80歲,2019年1月7日診,家人訴患者二便失司,比較亢奮,但飲食差,肢體無力,脈浮大無根。處方:人參15g,龍骨30g,牡蠣30g,山茱萸50g,桂枝15g,炒白芍15g,生薑15g,大棗15g,炙甘草15g,服用3天後,二便固,後予以上方加減治療月余後痊癒。

按語:神分兩種,陽神為魂,肝所藏之,陰神為魄,肺所藏之,脈浮無根,故以人參、山茱萸固根本,龍骨牡蠣斂神魄,桂枝湯調和脾胃,以隔二之法來補助肺臟。如病人有所轉機,必能救治。

典型案例三

劉某,男,85歲,2018年12月13日首診。患者畏寒怕冷,欲飲熱水,量不多,小便清短,一日數行,極度乏力。嗜睡。舌淡紫,水滑,脈沉細無力。余先以吳茱萸湯加減治療,處方如下:吳茱萸15g,人參15g,生薑15g,大棗15g,姜半夏20g,6服。服完藥後,病人納差情況改善,1日可吃飯2次,每次約2兩~3兩,效不更方,繼續服用上方6服,仍眩暈嚴重,考慮痰飲太盛,上方基礎加真武湯、苓桂術甘湯調理2月余,患者眩暈、納差症狀全除,乏力仍稍有,現仍繼續調理。

按語:患者納差,是因為老年陽虛,中焦極寒所致,故先以吳茱萸湯開飲食之道,飲食能下,百病方治;患者極度眩暈,痰飲所致,加之患者陽虛,以吳茱萸湯、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治療,一則補陽虛,一則化痰飲。(衡百川 江蘇省徐州新沂市新沂市人民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3-17 06:49
厲害了,連癌症轉移都治好了。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3-18 15:37
【傷寒論】曾講:『太陽發汗,遂漏不止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』桂枝加附子湯中有桂枝湯可調和營衛,其中炮附子可以固護腎陽,也可以固護表陽,病人體虛無力,加黃芪補氣止汗。
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-4-15 11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加減真武湯的臨床運用與辨證思路探析

真武湯出自【傷寒論】,為溫陽利水之代表方劑,主治少陰陽虛水泛證。然臨床病情複雜多變,需靈活加減,方能切中病機。今結合三則典型案例,探討其辨證要點與化裁思路。

一、氣陽兩虛兼營衛失和案
沈某腎癌轉移,見汗多如雨、低熱畏寒、脈浮細等症,顯屬太陽少陰合病。雖非典型水飲證,然汗漏不止、陽氣欲脫,與【傷寒論】第20條『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』病機相合。故以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湯調和營衛,附子固護表裏之陽)為基礎,加黃芪30g補脾肺之氣,助衛外止汗。此案啟示:真武湯雖主水飲,然陽虛不固者,可借鑑其溫陽思路,靈活化裁。附子與黃芪配伍,尤宜於腫瘤患者放化療後氣陽雙虧之證。

二、元氣虛脫兼神魄不斂案
吳某年高脈浮大無根、二便失司,乃元氣衰憊、陰陽欲脫之危候。方中人參、山茱萸峻補元氣,龍骨、牡蠣斂攝浮越之神魄,合桂枝湯調和脾胃。此案雖未直接用真武湯,然其『溫陽固脫』之法與真武湯『救陽』宗旨一脈相承。真武湯原方中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水,若遇此類元氣渙散者,可參考本案思路,加入斂固之品,如赤石脂、五味子等,以『固後天而救先天』。

三、陽虛痰飲兼中焦寒滯案
劉某畏寒、小便清長、舌淡紫水滑,乃典型少陰陽虛;眩暈、納差則為痰飲中阻、胃寒氣逆。初投吳茱萸湯溫中降逆,開胃進食;待中焦得運,再合真武湯(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生薑、白芍)溫陽化飲,佐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。此案體現『分步論治』之妙:先解中焦寒凝之急,後治下焦水飲之本,真武湯於此發揮『釜底加薪』之功,使陽復飲化。

總結
真武湯之核心在於『溫陽以化氣,利水而和陰』。臨床運用需把握三點:
1. 辨證關鍵:舌淡胖水滑、脈沉細無力、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等陽虛水停之象;
2. 加減要點:氣虛甚加人參、黃芪;痰眩加半夏、天麻;浮腫甚合五苓散;
3. 拓展應用:腫瘤晚期、老年慢性病等屬陽虛者,可參真武湯法,不拘於原方。

上述案例可見,經方運用貴在『守其法而變其方』,方能應對複雜病機。學者當深究【傷寒論】原文,結合臨床實踐,方能得心應手。

(按:文中案例均經患者知情同意,辨證用藥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。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