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017|回復: 3

[医药临床] 加减真武汤的功效和作用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3-16 20:4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典型案例一

沈某,男,40岁。2018年4月末首诊,据病人及家属描述,病者肾癌肺转移、骨转移等多处转移,在徐州二院多次住院治疗,期间也曾求治于多位地方名中医,病情不但未减轻,且逐渐加重,后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,刻症:面色青黄、汗多如雨、低热、怕冷、浑身乏力酸软、纳差、大便数日一行、小便偏少、舌淡、苔薄白、脉浮细等。余诊后认为属气阳虚弱(脾肾为主),营卫失和。予以下方治疗:桂枝15g,炒白芍15g,生姜15g,大枣15g,炙甘草15g,黄芪30g,炮附子15g。6服,早晚各1次,注意保持情绪稳定。

6天后二诊:汗出明显好转,仍纳差,查血常规示中度贫血。继用大半夏汤、建中汤等,经一阶段调理后余证均消,复查血常规亦正常。现仍在调理中。

按语:〖伤寒论〗曾讲:『太阳发汗,遂漏不止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』桂枝加附子汤中有桂枝汤可调和营卫,其中炮附子可以固护肾阳,也可以固护表阳,病人体虚无力,加黄芪补气止汗。

典型案例二

吴某,男,80岁,2019年1月7日诊,家人诉患者二便失司,比较亢奋,但饮食差,肢体无力,脉浮大无根。处方:人参15g,龙骨30g,牡蛎30g,山茱萸50g,桂枝15g,炒白芍15g,生姜15g,大枣15g,炙甘草15g,服用3天后,二便固,后予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后痊愈。

按语:神分两种,阳神为魂,肝所藏之,阴神为魄,肺所藏之,脉浮无根,故以人参、山茱萸固根本,龙骨牡蛎敛神魄,桂枝汤调和脾胃,以隔二之法来补助肺脏。如病人有所转机,必能救治。

典型案例三

刘某,男,85岁,2018年12月13日首诊。患者畏寒怕冷,欲饮热水,量不多,小便清短,一日数行,极度乏力。嗜睡。舌淡紫,水滑,脉沉细无力。余先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,处方如下:吴茱萸15g,人参15g,生姜15g,大枣15g,姜半夏20g,6服。服完药后,病人纳差情况改善,1日可吃饭2次,每次约2两~3两,效不更方,继续服用上方6服,仍眩晕严重,考虑痰饮太盛,上方基础加真武汤、苓桂术甘汤调理2月余,患者眩晕、纳差症状全除,乏力仍稍有,现仍继续调理。

按语:患者纳差,是因为老年阳虚,中焦极寒所致,故先以吴茱萸汤开饮食之道,饮食能下,百病方治;患者极度眩晕,痰饮所致,加之患者阳虚,以吴茱萸汤、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,一则补阳虚,一则化痰饮。(衡百川 江苏省徐州新沂市新沂市人民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3-17 06:49
厉害了,连癌症转移都治好了。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3-18 15:37
〖伤寒论〗曾讲:『太阳发汗,遂漏不止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』桂枝加附子汤中有桂枝汤可调和营卫,其中炮附子可以固护肾阳,也可以固护表阳,病人体虚无力,加黄芪补气止汗。
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-4-15 11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加减真武汤的临床运用与辨证思路探析

真武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为温阳利水之代表方剂,主治少阴阳虚水泛证。然临床病情复杂多变,需灵活加减,方能切中病机。今结合三则典型案例,探讨其辨证要点与化裁思路。

一、气阳两虚兼营卫失和案
沈某肾癌转移,见汗多如雨、低热畏寒、脉浮细等症,显属太阳少阴合病。虽非典型水饮证,然汗漏不止、阳气欲脱,与《伤寒论》第20条“太阳病发汗,遂漏不止”病机相合。故以桂枝加附子汤(桂枝汤调和营卫,附子固护表里之阳)为基础,加黄芪30g补脾肺之气,助卫外止汗。此案启示:真武汤虽主水饮,然阳虚不固者,可借鉴其温阳思路,灵活化裁。附子与黄芪配伍,尤宜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气阳双亏之证。

二、元气虚脱兼神魄不敛案
吴某年高脉浮大无根、二便失司,乃元气衰惫、阴阳欲脱之危候。方中人参、山茱萸峻补元气,龙骨、牡蛎敛摄浮越之神魄,合桂枝汤调和脾胃。此案虽未直接用真武汤,然其“温阳固脱”之法与真武汤“救阳”宗旨一脉相承。真武汤原方中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,若遇此类元气涣散者,可参考本案思路,加入敛固之品,如赤石脂、五味子等,以“固后天而救先天”。

三、阳虚痰饮兼中焦寒滞案
刘某畏寒、小便清长、舌淡紫水滑,乃典型少阴阳虚;眩晕、纳差则为痰饮中阻、胃寒气逆。初投吴茱萸汤温中降逆,开胃进食;待中焦得运,再合真武汤(附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生姜、白芍)温阳化饮,佐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。此案体现“分步论治”之妙:先解中焦寒凝之急,后治下焦水饮之本,真武汤于此发挥“釜底加薪”之功,使阳复饮化。

总结
真武汤之核心在于“温阳以化气,利水而和阴”。临床运用需把握三点:
1. 辨证关键:舌淡胖水滑、脉沉细无力、畏寒肢冷、小便不利等阳虚水停之象;
2. 加减要点:气虚甚加人参、黄芪;痰眩加半夏、天麻;浮肿甚合五苓散;
3. 拓展应用:肿瘤晚期、老年慢性病等属阳虚者,可参真武汤法,不拘于原方。

上述案例可见,经方运用贵在“守其法而变其方”,方能应对复杂病机。学者当深究《伤寒论》原文,结合临床实践,方能得心应手。

(按:文中案例均经患者知情同意,辨证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。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