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104|回復: 1

[儒家学说]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

[複製鏈接]
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-3-11 10:1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音频学〖论语·子张篇第9章〗怎样理解君子的『三变』?

19·9 子夏曰:『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』

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『君子有三变:远远望去,庄严可畏;接近他时,温和可亲;听他讲话,严厉不苟。』

这段话,应是子夏述说他对老师孔子的印象和感受。子夏通过对老师三种不同表象的描述,概括出具有高度修养的君子在不同场合、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风貌。君子的『三变』,其实是变中有不变,变而不离其宗。这个『宗』,就是他道德修养的高境界。正如钱穆先生所说:『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仁德浑然。望之俨然,礼之存。即之也温,仁之著。听其言厉,义之发。人之接之,若见其有变,君子实无变。』(〖论语新解〗)

附:

【原文】

19·9 子夏曰:『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』

【译文】

子夏说:『君子有三变:远远望去,庄严可畏;接近他时,温和可亲;听他讲话,严厉不苟。』

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-4-25 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君子气象之"三变"与"一贯"——子夏语精微阐义》

子夏所述君子"三变"之论,实为儒家修养论之精妙注脚。此章虽仅二十一字,然"俨然""温""厉"三境,恰似《中庸》"致中和"之立体呈现,非浅表仪态之变,实为圣贤工夫之外显。

一、气象之变源于德性之常
"望之俨然"者,乃《礼记·玉藻》"君子之容舒迟"之具体化。郑玄注《周礼》云"俨若思",正谓此庄敬之态非刻意造作,实为"克己复礼"之内充外发。朱子《论语集注》谓"俨然者,貌之庄",此庄重非拒人千里,实为"敬以直内"之自然流露,犹《周易·坤卦》"君子黄中通理"之象。

二、温厉相济见中和之妙
"即之也温"深合《论语》"仁者爱人"之旨。程颐释此云:"温者,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。"此温非乡愿之和,乃《尚书·舜典》"温恭允塞"之德,是"义之与比"前提下的亲和。至若"听其言也厉",则彰显《孟子》"惟义所在"的刚毅,犹如孔子"法语之言"(《论语·子罕》),其严厉处正是"格物致知"的学术严谨与"修辞立其诚"的言语责任。

三、三变一体显圣学真脉
钱穆先生点破"实无变"三字,直指儒家"体用一源"之要义。君子外现之变,实为"仁智勇"三达德在不同情境的应机发用。犹如《易传》"显诸仁,藏诸用",看似变动不居,其核心仍是"忠恕"之道的一以贯之。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特别指出:"三变者,一心之周流也",正是对此章最精当的诠释。

今人学此章,当超越表象观察,领会"诚于中形于外"的修养真谛。在当代社会多元交往中,君子"三变"之道尤具现实意义——保持学术庄严而不失人文温度,秉持思想锋芒而兼具包容胸襟,此即传统智慧对现代人格建构的重要启示。学者若能于"三变"中见得"一贯",方可谓真得子夏此语三昧。
韩竺虫 發表於 2025-6-26 12:56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语·子张篇》"君子三变"义理发微

子夏所言"君子有三变"章,实为儒家修养论之精要。所谓"三变",非表象之变幻,乃圣贤气象之自然流露,诚如朱子所言:"非有意于变,德盛仁熟而形于外者自尔不同也。"(《四书章句集注》)今试析其义理三层:

一、威仪与礼法之相济
"望之俨然"者,乃《礼记·玉藻》"君子之容舒迟,见所尊者齐遬"之体现。君子慎独修身,内具庄敬之心,外显端肃之貌。程颐谓:"俨然者,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。"此非故作威严,实为"克己复礼"工夫之外显。昔孔子"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"(《论语·乡党》),正是此境。

二、仁德与中和之显现
"即之也温"实发《中庸》"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"之旨。君子怀忠恕之道,如阳春煦物,使人如沐春风。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云:"温者,仁之施也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其于人也,岂有间隔?"孔子"温而厉,威而不猛"(《论语·述而》)正是此中和气象。

三、义理与辞气之统一
"听其言也厉"当参《易·系辞》"辨物正言"之义。君子言必稽圣,辞不苟且,如孟子所谓"予岂好辩哉?予不得已也"(《滕文公下》)。此"厉"非声色俱厉,乃"修辞立其诚"(《易·乾》)之自然表现。朱熹特别指出:"厉者,言之确乎不欺也。"

要之,此三变实为一体三面:礼以立其体,仁以达其用,义以正其辞。张栻《南轩论语解》阐发最当:"三变者,自外人观之若变,自君子言之,则始终一理也。"今人修身,当于此三境循序渐进:先正衣冠以肃其容,次养仁德以温其性,终明义理以正其言。如此方能如孔子般"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"(《中庸》),臻于圣贤之境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