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| 
 
| 來源: 中國語文網  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的命題者都問些什麼問題呢? 從原則上來講,相關命題始終被嚴格限定在【考試大綱】規定的三條具體要求範圍之內,即:
 
 一、理解
 
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;②理解並解釋文中的重要句子。
 
 二、分析綜合
 
 ①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;②分析文章結構,把握文章思路;③歸納內容要點,概括中心思想;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;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。
 
 三、鑑賞評價
 
 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、語言和表達技巧;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。
 這『三條九點』就是高考文學作品閱讀命題的依據。千變萬化的題目經過分析整理,無非就是三大類的問題:
 1、問『是什麼』
 (1)某某詞語是什麼意思或怎樣理解?(2)用了什麼表現手法(包括表達方式、修辭手法)?(3)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?(4)某某段的段意是什麼?或文章的主旨(中心、主題、觀點)是什麼?
 這類題目,可分爲三小類,一是詞語含義『辨別』類。這類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當中,只要根據題干的指示,找准相應的答題區間,參考上下文簡要概括即可;二是情感、主旨『概括』類。這類題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,從關鍵詞句切入;三是表現手法(包括表達方式、修辭手法)『指認』類。回答這類題需要藉助一些專門的名詞術語,否則就無法下筆,如比喻、誇張、擬人、對偶、排比、反覆、借代、反問、設問、引用、雙關等;對比、襯托(正襯和反襯)、托物言志、象徵、虛實結合、動靜結合、化靜爲動、舉例、白描、抑揚、渲染等。
 2、問『爲什麼』
 (1)某某句子(段落)在文中有什麼作用(好處)?(2)某某句子好在哪裡?(3)某某手法有什麼作用(好處)?
 3、問『怎麼做』
 (1)是怎樣表達某種情感的?(2)是怎樣表現文章主旨的?(3)是怎樣謀篇布局的?(4)是怎樣刻畫人物的?
 同一類題目,答題思路大致相同。有了這樣的意識,就可以在紛繁的提問中保持清醒,迅速找到答題的路徑,以求事半功倍。
 這類題目的答案,一般有『點』和『面』兩部分組成。一是『點』,指的是具體文本內容的確認;二是『面』,指的是包含文學創作共同規律的術語。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爲『點面結合法』。
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題:『寫風景,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』,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?請簡要分析。參考答案是: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。一方面,它承接上文,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總結;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,交待了作者自認爲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,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。
 答案中『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』『一方面,它承接上文』『;另一方面,它開啟下文』是『面』,其他則是『點』。
 
 爲幫助我們更好的運用『點面結合』的方法,對一些『面』的知識歸納如下:
 ●修辭手法的作用
 修辭手法往往被涵蓋在表達技巧當中,對其鑑賞一直倍受命題者的青睞,所以在此單列出來。
 比喻:化深奧爲淺顯,化平淡爲生動,化抽象爲具體,化繁冗爲簡潔。
 誇張:突出特徵,強化感情;烘托氣氛,增強感染力。
 擬人:化物爲人,親切自然;生動活潑,具體形象。
 對偶:結構對稱,形式整齊;節奏鮮明,音節和諧;高度概括,富有表現力。
 排比:結構緊湊,文意貫通;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。
 反覆:突出內容,強化感情,增強感染力。
 借代:生動活潑,使語言形象鮮明,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 反問:加強語氣,加重語勢;激發感情,加深印象。
 設問:提出問題,引起注意;啟發思考,加深理解。
 引用:增添文句意蘊,豐富文章內容,增強表達效果,增強說服力。
 雙關:表達含蓄,語義豐富。
 ●表達方式的作用
 從表達方式來說,主要有記敘、描寫、說明、議論、抒情五種方式。
 1、敘述方式
 順敘:指在敘述的過程中,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,插入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,然後繼續進行原來的敘述。其作用是給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,使情節更加完整,內容更加豐富。
 |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