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|) o4 B, d) A5 i6 r% f
% S, d J8 @9 M" G 传说公元前4世纪,雅典美女芙丽涅受到法庭审判。辩护师希佩里德斯让芙丽涅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,并对在场的501位市民陪审团成员说:“难道能让这样美的乳房消失吗?”法庭宣判芙丽涅无罪。
J9 U, F- E/ m6 Y9 c, X9 A6 h( B% ^: e
1200年后的九世纪中期,世界的东方开始流传一个故事:大唐美妃杨玉环没死,刽子手被其美色打动,没下死手,杨玉环辗转反侧逃到了日本终老。 , m& z" y b; r+ }8 i$ Q$ z/ {
; B0 V) S Z8 X
是啊,难道能让这样美的女人死于非命吗?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在此交汇。历史真相如何?老百姓心里有杆秤,事实留给学者,道义自在心间。道义,就是心灵的准则,而非客观的律条。 b% r( ~1 C. l
/ f; T0 ]! a' U
虽然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,中国的正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。可研究历史,抛了二十四史,还真剩不下什么了。而且古代中国人在史学上取得的成绩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。翻翻古希腊第一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《历史》,有时好似在看“西方民间文学”的精华版。
1 [* `$ N) h# V+ B( h6 K+ H: c, z& O- Z/ @7 \
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太真姿质丰艳,善歌舞,通音律,智算过人。每倩盼承迎,动移上意。”如果安禄山不反,杨贵妃也只不过是一个皇帝宠幸的女人罢了。可她卷入了历史的旋涡,成了政治的牺牲品、皇帝的替罪羊。
3 O9 u# S6 h0 U+ Q
/ s( `" K6 q1 Q2 U0 n9 \ 不错,杨贵妃的亲戚因为她而鸡犬升天,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。可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中,杨贵妃本身都没有恶行,就是唱唱歌、跳跳舞,爱吃荔枝,比褒姒、妲己差远了。因此在民间,她没有恶名,反而因为美貌和权力,成为人们移情的对象。因此,人们编排她没有横死马嵬坡,而是漂洋过海,安居繁衍。这么一来,山口百惠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也就不足为怪了。 . I) s& X% _; {- e" y% e! J
6 E R6 @0 P; s, ]
1922年春,顾颉刚提出“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”,时代越后,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。如舜,在孔子时只是一个“无为而治”的圣君,到《尧典》则就成了一个“齐家而后治国”的圣人,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。后人在层层叠加历史。其理论内容说的是古史,但理论精神可以适用于其他时期,比如在杨贵妃死没死这件事上。
& s0 Y2 C8 J1 y' [ q# G2 F$ R2 b) W9 c! I* z
杨贵妃死后过了100年,才开始流传她没死还东渡的故事。而距离安史之乱不远的白居易、陈鸿,分别写下《长恨歌》、《长恨歌传》,都说杨贵妃已死。俞平伯想就这两篇作品证明杨贵妃死里逃生,可惜只是推测。
( ~/ ?* x- B" W7 o5 J8 ?% z! Y: w2 ^- r# T1 l L, {5 F# b& Q
野史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证据是,马嵬坡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。成书于五代的《旧唐书》说:“初瘗时以紫褥裹之,肌肤已坏,而香囊仍在。”明确指出,尸骸仍在。而北宋修的《新唐书》则说:“启瘗,故香囊犹在。”没提尸体,这是为什么?有两种可能。
; D; b7 Q+ G2 u0 V. u6 @* @/ e- `
第一,《新唐书》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编写,他为人物立传,参考了不少小说、笔记、传状、碑志、家谱、野史等资料,受其影响,有可能对杨贵妃死没死这件事拿不准,就按下不表了。
. w8 J* D w5 E- O2 r
2 i8 {- K* B# ~( H 第二,《新唐书》写法过简,舍去了许多重要史料,加上苛求文字精练,宋祁、欧阳修等人不惜删去许多重要情节。所以,有可能是删多了。
% b% B5 C7 w/ f$ Q) p) Y( o: d8 t+ f8 G/ M, q
在杨贵妃这件事上,日本人挺重视。该国学者南宫博的《杨贵妃外传》和渡边龙策的《杨贵妃复活秘史》都持贵妃赴日的观点。他们跟俞平伯都太拿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当回事了。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象,说杨贵妃虽然在事变中人已死,但她的灵魂飘到神仙山上,后来和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。可这就能说暗示她没死?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。”人家白居易是诗人,是在搞文学创作。从诗歌里找历史真相,就跟《红楼梦》的“索隐派”一样是靠不住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