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U$ {8 U, `. w% r7 e5 ^9 r
( g% b, E6 D/ y/ h 李秀成智取杭州。(资料图片) 2 r/ R9 g8 a% B- J& \" |) v) u
6 x9 t! A: {) z: g' ^+ H7 q- g( H
自从曾国藩把《资治通鉴》记载的唐朝“裴度李迤讲讨役”选入《经史百家杂钞》后,“李逖┮谷氩讨荨钡墓适卤愎阄流传。
& V# S% \8 [0 `6 L+ v: }' D# ^! Z# n5 ]5 n+ J9 |* z; {
蔡州地处淮西,自唐德宗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朝廷形成割据后,其权柄数次易手。至唐宪宗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,节度使吴少阳死,其子代理蔡州刺史吴元济自领军务,派兵四出焚掠,危及唐朝东都洛阳。唐宪宗先后派兵约9万从四面进讨,但征伐几年,收效甚微。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,太子詹事李遄郧胩只次鳎朝廷遂任命李逦唐、随、邓节度使,次年宰相裴度亲自指挥讨伐吴元济。 , y" T9 E: ^& ]6 M) t" K
& s# D0 L4 h# o
“官军”前来偷袭 , M$ N J' P! [, s
. c8 ~. o, u H* N- E/ l 吴元济毫无防备 + Q, ^/ g+ k5 s% k2 ~5 i
" Q$ A0 a' e9 K4 P, W& o 裴度和李寰过多次谋划和精心准备,最后奇袭蔡州,生擒吴元济,平定了蔡州。李逑击蔡州之所以取得成功,除了示弱骄敌,使吴元济恃胜不备,因而出其不意乘虚而入外,天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李宄霰那一天是十月辛未日,当夜幕降临时,风雪交加,“旌旗裂,人马冻死者相望。天阴黑,自张柴村以东道路,皆官军所未尝行,人人自以为必死,然畏澹莫敢违。夜半,雪愈甚,行七十里,至州城”。大风雪的天气虽然对“官军”行军极为不利,但对敌方更不利,因敌方根本意想不到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“官军”会突然发动袭击,因而一点防备也没有。正如李逅说的:“风雪阴晦,则烽火不接,不知吾至。”李逭是巧妙运用了天气因素,才使“官军”一路畅通,神不知、鬼不觉地直达吴元济的老巢。
, ~! x7 v3 F' O& o% |# M9 f. l
4 r5 j! V/ h l$ F; a; F 天气变化往往是偶然现象,指挥者如果能及时利用这种偶然因素,有助于克敌制胜。 " F9 R* K3 J" O! A5 [2 D- |
% W& k; q6 T) E" f 太平军内外夹击
- r9 i' {9 W4 w& t5 [, a. K- D/ f% K4 P6 J H8 y1 I
粉碎清军包围圈 9 O! c1 R4 X+ K; ^7 T% ` u O
6 L5 J/ U/ l h+ y' s
公元1860年,清军数十万大军围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(今南京),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献计,要求天王拨两万人马给他,乘夜突围,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,切断清军的后勤供给,然后回师天京,里应外合,反攻敌人。翼王石达开完全赞同李秀成的意见,并表示也带一队人马突围出去,与忠王协同作战。
# i& t: E e O3 L' Z: J5 r7 k. v5 _
洪秀全同意了李秀成和石达开的作战方案。这时正值年初二,清军仗着人多势众,防备出现松懈。这天夜半时分,李秀成和石达开各率一队人马,从敌军防守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。李秀成直奔杭州,石达开直奔湖州。
- a0 t1 P9 X/ y/ C! B" {+ \! N4 T+ n) T
当时守杭州的清军有一万余人,李秀成攻城时他们只守不攻,攻守战一直打了三天三夜,仍未见分晓。突然间,天降大雨,人人都变成落汤鸡。城内守军见城下的太平军一个个疲惫不堪,以为他们已无力攻城,便躲进城堡休息,此时李秀成灵机一动,抓住这一时机,派一千多名勇士偷偷爬上城墙,等守城兵发现时,城门已经大开,李秀成率兵冲入城内,占领了杭州。 1 v. w R( \ D& g: y
, q4 N% u1 P# W( z8 g; k
李秀成随即焚烧清军粮仓,清军获悉后火速分兵回援,李秀成也火速回师天京,同时石达开也回救天京,两路兵马会合,与守城的太平军对围城清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,最终粉碎了清军的包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