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630|回覆: 1

[儒家學說] 弟子入則孝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1-20 08:3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原文】

子曰:『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』

【白話】

孔子說:『後生晚輩在家能孝順父母,出外能敬事兄長,言行謹慎而誠信,博愛眾人,並且親近有仁德者。如此修行實踐,還有餘力,就用來學習經典。』

【釋詞】

弟子:指後生晚輩。弟子,相對兄父而言,指的是人幼少為弟為子之時。

弟:悌,順道,能夠侍奉諸兄師長。前人云:教弟子先以孝悌。

謹而信:謹,謹慎,行之有常也(從行事上來說)。信,誠信,言之有實也(從言語上來說)。

泛愛眾:泛,博、廣泛、普遍之意。泛愛大眾,而對於其中之仁者尤其要親近而學習。『君子尊賢而容眾。』

親仁:親近有仁德之人。

行有餘力則以學文:以孝悌、謹信、愛眾、親仁為根基,然後用其餘力來學文。文,指經典或者文章,乃至括而言之一切學術思想、典章制度。餘力,閒暇餘力。以,用。

【雪公講要】

弟子。求學之人,學必有師,故稱弟子。所求之學有其先後。孔子以四科施教,德行,言語,政事,文學。首為德育,先正其心也。後為文學,游於藝也。入則孝。此說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,身心俱安,而養心尤為重要,貧士菽水承歡,即是盡孝。

出則弟。弟亦作悌。讀替音,又讀第音。出外求學,或作他事,則行弟道。皇疏:『善兄為悌。』邢疏:『弟,順也。』在家能孝,自能善事兄長,敬順兄長,以順親心。是謂之弟。出外,推此事兄之道,以待年長於己者是為出則弟。謹而信。行為謹慎,言而有信。竹氏會箋引周易乾文言:『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。』以證信屬言,謹屬行。

泛愛眾。博愛眾人也。與眾人交往,注重博愛,以養其平等容眾之德,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

親仁。擇仁者而親近之。泛愛眾,無選擇。此從仁者學習,故須選擇。行有餘力二句。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。行此五事以外,即是餘力。弟子求學,當先以此五事為本。行此五事,非無餘力學文,是言學文先求其本,無本之文不可取。故云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
學文,馬融註:『文者,古之遺文。』邢昺疏:『注言古之遺文者,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也。』

考證:程子曰:弟子之職,力有餘則學文,不修其職而先文,非為己之學也。張南軒曰:非謂行此數事有餘力而後學文也;言當以是數者為本,以其餘力學文也。

按:張語較程語義達,可遵也。陸隴其松陽講義,載於論語集釋,可參考之,則知今之教育與今之學風矣。

【先賢精義】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明人以德為本,學為末。

張栻曰:言當以是數者為本,以其餘力學文也。若先以學文為心,則非篤實為己者矣。

尹氏曰:德行,本也。文藝,末也。窮其本末,知所先後,可以入德矣。

鄭汝諧曰:學,有本有文。……文,固不可不學,其本則固有在矣。孝弟、謹信、博愛、親仁,所以為賢,為君子者,皆自此出。必學乎此,以其餘閒之力而學文,是之謂務本。

洪氏曰:未有餘力而學文,則文滅其質;有餘力而不學文,則質勝而野。

朱子曰:愚謂力行而不學文,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,識事理之當然,而所行或出於私意,非但失之於野而已。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君子尊賢而容眾,故於眾人,使弟子泛愛之,所以養治其血氣,而導以善厚之教。又使之親近仁者,令有所觀感也。

錢穆先生曰:本章言弟子為學,當重德行。若一意於書籍文字,則有文滅其質之弊。但專重德行,不學於文求多聞博識,則心胸不開,志趣不高,僅一鄉裏自好之士,無以達深大之境。

徐英曰:聖人教人,以孝弟仁愛為本,而以文為末,故以余力為之。今人逐末舍本,人慾橫而天理亡矣。

康有為曰:蓋以孝弟發其行仁之始,以泛愛眾極其行仁之終,以謹信肅其行仁之規,以親仁熏其為仁之智,而後學文以廣其智益。

蕅益大師曰:養蒙莫若學問。學問,不過求放心。求放心,莫若格物致知。孝弟謹信,乃至學文,皆格物致知之功也。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,不是先行後文。蓋文,是道統所寄。孝弟忠信等,即是文之實處。故曰『文王既沒,道不在茲乎』。

有子曰: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

【孝經】云: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

編者按:此章講教育子弟之本末,尤為重要。現在之兒童教育聚訟紛紛,不如深思此章,必有所悟。

【相關材料】

【大戴禮記】曰: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,學小藝焉,履小節焉。束髮而就大學,學大藝焉,履大節焉。

【大戴禮記】曰:故孩提,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。逐去邪人,不使見惡行。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閒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,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,故太子乃目見正事,聞正言,行正道,左視右視,前後皆正人。夫習與正人居,不能不正也。

孟子曰: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者,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也。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;無他,達之天下也。(論語正義:是孝弟本人所自具,因弟子天性未漓而教導之。)

【松陽講義】: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,然亦差不多;只是從小便習壞了。氣稟不好的,固愈習愈壞,即氣稟好的,亦同歸於壞。童蒙之時,根腳既不曾正得,到得長大時,便如性成一般,即能回頭改悔,發憤自新,也費盡氣力;況改悔發憤者甚少,此人才所以日衰,皆由蒙養之道失也。後世為父兄者,有弟子而不教,固無論矣;即有能教者,又都從利祿起見,束髮受書,即便以利祿誘之,不期其為大聖大賢,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祿;這個念頭橫於胸中,念頭既差,工夫必不能精實,只求掩飾於外,可以悅人而已。教學如此,人才安得而不壞哉。為人父兄者,胡不一思,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。 

黃震【東發學案】曰:此章教人為學以躬行為本,躬行以孝弟為先,文則行有餘力而後學之。所謂文者,又禮樂射御書數之謂,非言語文字之末。今之學者,乃或反是,豈因講造化性命之高遠,反忘孝弟謹信之切近乎﹖然嘗思之,二者本無異旨也。造化流行,賦於萬物,是之謂性,而人得其至粹;善性發見,始於事親,是之謂孝,而推之為百行。是孝也者,其體源於造化流行之粹,其用達為天下國家之仁,本末一貫,皆此物也,故【論語】一書,首章先言學,次章即言孝弟,至於性與天道,則未嘗輕發其秘,豈非孝弟實行,正從性與天道中來,聖門之學,惟欲約之,使歸於實行哉!

孔子之教人,拳拳於躬行者如此,此晦翁先生所以終身常讀【論語】。某嘗竊謂,人之初生,知有父母而已,及其少長,遊戲徵逐,往往至於忘返,與父母漸疏,終身慕父母者,古今一大舜而已。人之初學,知有【論語】而已,及其既長,博習討論,往往至於忘返,遂與【論語】日疏,終身讀【論語】者,古今一晦翁而已。學者常能以孔子之教為主,以【論語】之說為正,庶幾不為時尚所移,蓋孔子之說,萬世無弊。自孟子而下之說,皆隨時救弊者也,吾徒尚當謹之哉!

【四書反身錄】曰:學以學夫敦倫,而敦倫乃所以為學也。舍倫而言學,則其學為口耳章句之學、富貴利達之學,失其所以學。

【本章參考書目】

【孝經】【孟子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講要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註疏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意原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會箋】【論語注】【論語點睛】【大戴禮記】【松陽講義】【東發學案】【四書反身錄】

遊客  發表於 2019-1-20 09:22
子曰:『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
向乞分 發表於 2025-7-2 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學而】第六章精義闡微

孔子此章以"弟子"立論,實為中華教育體系確立根本法度。全章二十八言,構建出"德行為體,文學為用"的完整教育體系,其精義可分三重解之:

一、立身之本:孝悌為德行之基
"入則孝,出則弟"二句,揭示儒家教育之根本。鄭玄注【周禮】云:"孝於父母為入,友於兄弟為出",此乃人倫實踐之基本維度。朱子【集注】特重"入""出"二字,謂:"入則事親孝,出則事兄悌",實指道德實踐之空間轉換。考諸【孝經】,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",可知孝道實為儒家教育體系之核心樞紐。而"悌"道之設,尤見深意,【大戴禮記】言"悌乃敬長之道",實為將家庭倫理擴展至社會之關鍵環節。

二、處世之方:謹信愛眾為德目擴充
"謹而信"二字,包涵知行合一之要義。馬融註:"行之篤曰謹,言之實曰信",正合【周易·乾文言】"修辭立其誠"之旨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焦循說:"謹信即【中庸】'慎獨'功夫",可見此乃道德內化之關鍵。"泛愛眾"承前啟後,【孟子】"親親而仁民"之說可相發明。張栻【癸巳論語解】特重"泛"字,謂:"無差別之愛方為仁學根基",然必須繼以"親仁"作為提撕,方不致流於兼愛。此中次第,正是儒家"愛有差等"而"推己及人"之精義。

三、為學之序:德行先於文采
末句"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"最易誤解。程頤誤讀為時間先後關係,張栻【南軒解】正之曰:"非謂行此數事有餘力而後學文,言當以是數者為本也"。此解深得聖意,與【禮記·學記】"德成而上,藝成而下"相呼應。劉寶楠【論語正義】引【周禮】六藝之教,證"文"實包六經典籍,然必以德行為本。今人教育之弊,正在本末倒置,故陸隴其【松陽講義】痛陳:"今人子弟,未解孝悌,先習辭章,是猶築室無基也。"

此章雖簡,實為儒家教育綱領。錢穆先生【論語新解】指出:"本章揭示中國教育特重人品培養之傳統"。當今教育若欲返本開新,當深味此章"先德行後文藝"之次第,方不致培養出"有知識無文化"之弊。學者若能於此章三復斯言,則於儒門心法思過半矣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