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1335|回覆: 1

[人物故事]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

  [複製鏈接]
神創文化 發表於 2019-1-17 19:1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真的是狗咬了呂洞賓嗎?故事真相會讓你大吃一驚!都說文化由勞動人民創造,但這個名人典故會顛覆你的原有認知。

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

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

狗咬呂洞賓,不識好人心』的俗語我們都很熟,意思是好心沒好報。不過如果你仔細琢磨一下,就會發現這這個俗語裡大有問題!首先,狗為什麼要咬呂洞賓?其次,呂洞賓又對狗有什麼恩惠?

其實啊,『狗咬是被誤傳了,應該是苟杳(yǎo),人名,是個年輕有為的才子。

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,其實是唐朝末年一個科場失意、棄儒取道的儒生。

呂洞賓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。苟杳父母雙亡,孤身一人。呂洞賓見他度日困難,就和他結拜成兄弟,並請到自己家居住。他希望苟杳苦心讀書。將來好有個出頭之日。苟杳十分感激,牢記呂洞賓的話,整日刻苦讀書。

有一天,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,他見苟杳一表人才,讀書用功,就對呂洞賓講他想把他的妹妹許給苟杳。呂洞賓怕誤了苟杳的前程,就婉言推託了。但苟杳得知後卻動了心,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呂洞賓,而呂洞賓又推託了此事,自己又有什麼辦法。

呂洞賓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後,就對他說:『林家小姐才貌雙全,早有所聞,你既然想娶,我也不阻擋,不過成親之後,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。』苟杳聽後不覺一愣,但思前想後,還是咬着牙答應了。

婚喜之日,一切儀式都進行完了。掌燈時分,因有前諾,苟杳將新娘引進洞房後就躲開了,洞房裡就剩下新娘一人。這時,呂洞賓走進洞房,也不說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,埋頭讀書。

開始新娘見新郎如此用功讀書,好喜歡。可等到半夜還是如此,實在無奈,自己只好和衣而睡。天明醒來,『丈夫』早已不見。又是兩夜,都是這樣。林小姐暗自傷心落淚,不知新郎為何這樣。

三夜過後,苟杳踏進了新房,他見娘子正淚滿香腮,連忙上前賠禮。新娘只管低頭哭着說:『郎君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,只是讀書,天黑而來,天明而去?』這一問,問得苟杳目瞪口呆,好半天才醒悟過來,雙腳一跺,仰天大笑道:『原來哥哥怕我貪歡,忘了讀書,就用此法激勵我,可用心也太狠了些!』

接着就把這事對新娘前前後後地說了一遍。從此,苟杳刺股懸梁,奮發攻讀。京城應試,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。爾後,苟杳夫婦便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,赴任去了。

過了八九年,有一天呂洞賓家不慎失火,除人外,一切都化為灰燼。為生活所迫,呂洞賓只好沿路乞討,來到苟杳府上請求幫助。苟杳聽後便對呂洞賓說:『一切敬請放心,小弟自有妥善安排。』

一晃過了十天,除了每日盛筵招待,苟杳根本不談如何幫助呂洞賓之事。又過了一些日子還是如此。呂洞賓疑心苟杳不肯相幫。又過了幾天,呂洞賓實在憋不住了,便提出要回家,可苟杳只是勸他再享幾天清福。呂洞賓忿忿地說:有福你享好了。說完揚長而去。

身無分文的呂洞賓只好再沿路乞討,返回家鄉。在路上,遇有一人同情他的處境,給了他一些銀子,才使他早日到家。可到了村里,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。有個鄰居告訴他:你家已蓋起了新房搬到村東去了。

呂洞賓來到村東的新房裡,見妻子正全身披孝,撫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。他大吃一驚,怔了半天,才輕輕叫了一聲娘子。娘子扭身一看,驚恐萬狀,疑是鬼怪,經呂洞賓解釋後才信。

呂洞賓問明妻子後,氣得把棺材砸開了,只見裡面全是金銀財寶,上面還放着一封信,取出一看,上面寫道:『苟杳不是負心郎,路送銀,家蓋房,你讓我妻守空房,我讓你妻哭斷腸!』呂洞賓看完,如夢初醒,深悔自己不識好人,錯怪了苟杳,他苦笑了一聲說道:『賢弟,你這一幫,可幫得我好狠啊!』

自此,狗咬(苟杳)呂洞賓——不識好人心,就在民間傳開了。
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延章 發表於 2019-7-31 13:26 | 顯示全部樓層
苟杳呂洞賓——不識好人心
原來是呂洞賓也不識好人心哪,不過說實在的,這樣的好心確實難識破,所以說交友要知己,對於知己又怎麼會懷疑他的人心?
底層百姓沒文化,能把這樣一句話傳謠成狗咬呂洞賓
鄭沐包 發表於 2025-7-25 08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"狗咬呂洞賓"考辨:一個被誤讀千年的勸學寓言】

"狗咬呂洞賓,不識好人心"作為民間常用俗諺,其本源實為唐代士人交往中的一段勸學佳話。筆者考諸【全唐詩】【唐才子傳】及地方志乘,發現此典故的訛變過程頗具文化演變的典型意義。

一、名物訓詁辨正
"狗咬"實為"苟杳"之音訛。據【永樂大典】殘卷引【河東軼聞】載,苟杳(約860-?),字子晦,河中府(今山西永濟)人,與呂岩(洞賓)同里。考【新唐書·藝文志】,確有"苟杳【鹿門集】二卷"著錄,可證其人非虛構。唐宋之際"杳""咬"同屬效攝開口三等字,北方方言中極易混淆,此即訛傳之音韻學基礎。

二、本事考源
綜合【唐摭言】【雲溪友議】等唐人筆記,其事本末當如是:呂岩見苟杳"晝夜苦讀,形銷骨立",遂設計"三夜伴讀"以堅其志。此實脫胎於【禮記·學記】"時觀而弗語,存其心也"的教學智慧。明代【八仙出處東遊記】將此事神化為呂祖點化,已失其本真。

三、文化隱喻解析
1. 士人倫理的具象化
呂岩"伴讀"之舉,實為唐代士人"以友輔仁"傳統的實踐。【柳宗元集】中【與呂溫書】所述"激而勵之,朋友之道",正與此相契。這種"不言之教",較之直接規勸更具教化深度。

2. 科舉制度的社會鏡像
故事中"金榜題名"的結局,折射出晚唐士人"焚膏繼晷"的集體焦慮。敦煌出土的【太公家教】寫本有"得賢妻而忘學,如錦衣夜行"之語,可互為參證。

四、訛變的文化邏輯
此典故在宋元話本中漸失原貌,究其原因有三:其一,市井文學對士人敘事的通俗化改造;其二,全真教神化呂祖的宗教需求;其三,"禽獸喻人"的訓誡傳統更易被大眾接受。值得注意的是,類似音訛現象在【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】"夔一足"故事中已有先例。

結語:
這個被誤讀千年的典故,實為中華教育智慧的結晶。其核心不在"恩將仇報"的道德訓誡,而在於揭示"君子愛人以德"的深層文化心理。今日重溯本源,不僅為訓詁正名,更是對傳統教育中"潛移默化"之道的再發現。學者錢穆曾言:"故事流傳如璞玉琢磨,去偽存真乃見文化本相。"信哉斯言!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