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733|回覆: 1

[儒家學說]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

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-11-21 13:2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
【論語·陽貨篇第6章】【論語】中孔子對仁的回答爲什麼不一樣?

子張問仁於孔子。孔子曰:『能行五者於天下,爲仁矣。』請問之。曰:『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』
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培養仁德。孔子說:『能夠實行五種德行於天下,就是仁了。』子張問是哪五種德行,孔子說:『恭敬、寬厚、信實、勤敏、恩惠。對人恭敬,就不會遭人侮慢;待人寬厚,就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;待人信實,就可以得到信任;做事勤敏,就可以獲得成功;能給人以恩惠,就足以領導人、使用人。』

本章中孔子關於『仁』的回答,主要是教導子張怎樣培養仁德,實行仁道。他指出要從『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』五種美德做起,並詳細解說五種美德的效用,從簡約到詳盡,綱舉目張,條理分明。這五種美德都是實際生活中待人處事的道理,如能認真實行,就會獲得『不侮』、『得眾』、『人任焉』、『有功』、『足以使人』的效果,使自己成爲既能修身立德,又能造福眾人的有用之才。

那麼,【論語】中孔子對仁的回答爲什麼不一樣呢?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很難從字義訓詁上去尋求解答。【論語】中孔子論仁的方法,不是從理論出發,也不曾給仁下一個確切的定義。只是說何者是仁,何者不是仁;仁者如何,不仁者如何。仁的思想是在他與弟子的問答中說出的,弟子的個性不同,問題不同,所需要的指導也不同,因此,孔子往往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、因事之不同而異其說。愛人是仁;孝悌是仁;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是仁;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』是仁;『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』也是仁……。總之,孔子所論的仁包含著許多德行,是一種愛人利人,與人相親的美德。從個人的修養,到待人處事之道,以至政治事功的表現,都是仁的作用,都屬仁的範疇。由此可見,仁,涵攝眾德,是圓滿人格的體現,也是道德實踐的極致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子張問仁於孔子。孔子曰:『能行五者於天下,爲仁矣。』請問之。曰:『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』

【譯文】

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培養仁德。孔子說:『能夠實行五種德行於天下,就是仁了。』子張問是哪五種德行,孔子說:『恭敬、寬厚、信實、勤敏、恩惠。對人恭敬,就不會遭人侮慢;待人寬厚,就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;待人信實,就可以得到信任;做事勤敏,就可以獲得成功;能給人以恩惠,就足以領導人、使用人。』

ste0302 發表於 2025-4-23 02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中孔子論仁的"因材施教"之道

【陽貨篇】所載孔子答子張問仁一章,實爲儒家"仁"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實踐綱領。孔子以"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"五德訓示弟子,非但揭示了仁德的具體實踐路徑,更彰顯了儒家"體用一源"的哲學智慧。

一、五德的內在邏輯體系
此五德實構成完整的道德實踐系統:"恭"主敬慎,是立身之本;"寬"顯包容,乃處世之方;"信"守誠諾,爲交往之基;"敏"重實踐,系成事之要;"惠"施仁愛,乃領導之德。五者由內而外,自修己以安人,形成"成己成物"的完整鏈條。程頤所謂"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",正可於此五德之交互爲用中得見端倪。

二、應答差異的教學智慧
【論語】中孔子論仁凡百餘處,其說各異,此非矛盾,實爲"因材施教"之妙用。子張才高意廣而失於疏闊,故孔子以五德約束之;顏淵問仁則告以"克己復禮",因其修養已臻精微;樊遲問仁答以"愛人",因其質樸需簡明之教。朱子【論語集注】云:"聖人之言,因病發藥",正是對此教學方法的精闢詮釋。

三、仁學的實踐性特徵
孔子不言"仁是什麼",而專言"如何爲仁",此中深意值得玩味。五德之說將抽象道德轉化爲具體行爲規範:恭敬非徒禮儀,乃"不侮"之人際實效;寬厚非僅氣度,實"得眾"之群體效應。這種"即用顯體"的表述方式,正是儒家"踐形盡性"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。王陽明所謂"知行合一",於此已見端倪。

四、現代啟示
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,五德之說尤具現實意義。"恭"教人保持文化敬畏,"寬"導人接納差異,"信"立人際交往底線,"敏"應時代變革,"惠"促社會公平。此五者實爲構建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。

要之,孔子論仁之異,非義理有差,實爲"理一分殊"之妙用。五德之說既保持了仁道的整體性,又賦予其實踐操作性,使玄遠之道德理想落實爲日用常行。此中深意,誠如錢穆先生所言:"仁道廣大,然必從切近處入門。"學者當於此細參之。
韓帥形 發表於 2025-7-1 01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中孔子論仁的"因材施教"之道

【陽貨篇】所載孔子以"恭寬信敏惠"五德答子張問仁一事,實爲儒家"因材施教"教育理念的典型範例。細考【論語】全書,孔子論仁凡五十八章,涉及弟子二十九人,而所答各異,此中深意值得探究。

一、五德之教的針對性
子張才高意廣,性格偏於外向張揚(【論語】載其"師也辟")。孔子特以"恭寬信敏惠"五德教之,實有深意:
1. "恭則不侮"——針對其可能失於傲慢
2. "寬則得眾"——針對其或有不寬容
3. "信則人任"——針對其言行或失實
4. "敏則有功"——引導其才質向善
5. "惠則使人"——規範其領導方式
此五德構成完整的處世之道,既補子張之短,又揚其之長。

二、仁說的多維性特徵
孔子論仁之所以"異其說",實因仁道本身具有三個維度:
1. 本體維度:如"仁者愛人"(【顏淵】)
2. 實踐維度:如"克己復禮爲仁"(【顏淵】)
3. 境界維度:如"仁者安仁"(【里仁】)

三、教育方法論的精髓
1. 應病與藥:如答顏淵"克己復禮",答司馬牛"其言也訒"
2. 循序漸進:樊遲三問仁,由"愛人"至"先難後獲"
3. 知行合一:皆以具體德目指示實踐路徑

四、現代啟示
1. 道德教育須個性化實施
2. 核心價值可多元表述
3. 傳統智慧的生命力在於其靈活性

要之,孔子之"仁"猶如多棱寶石,隨學者資質而顯現不同光彩。這種教育智慧,正是儒家思想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。【論語】所載各章,當視爲一個有機整體,方可得見聖人之全貌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寅時| 2025/7/3/週四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