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387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論語解釋:子曰:君子謀道不謀食.耕也,餒在其中矣;

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-8-31 14:1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
子曰:君子謀道不謀食.耕也,餒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.君子憂道不憂貧.

音頻學【論語·衛靈公篇第31章】怎樣理解『謀道』與『謀食』的關係?

子曰:『君子謀道不謀食。耕也,餒(音něi)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君子憂道不憂貧。』

『餒』字,讀三聲,指飢餓。

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『君子用心力於學道行道,不用心力於衣食。耕田,也常要餓肚子;學習,可以得到俸祿。君子只擔心道不能弘揚,不擔心遭受貧窮。』

怎樣理解『君子謀道不謀食,憂道不憂貧』呢?孔子此話,是針對在上位的君子而言。君子以天下爲己任,當然要把謀道放在第一位。一個社會能不能穩定、和諧、有序地發展,根本的一條,要看有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引。這個正確的思想,就是孔子所說的道。孔子認爲,謀道可以兼得食,謀道比謀食更重要。如果人人都去謀食,而不知謀道,則社會將失去正確的方向,人生將失去正確的指引,社會不能穩定、和諧、有序地發展,人們最終會嘗到貧窮、飢餓的苦果。要想國家好,社會好,百姓好,就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備、能擔當重任、謀道不謀食的君子去努力,去奉獻;況且,君子只要有了真本事,就不怕沒前途,沒位置,俸祿也就在其中了。

本章可與【子路篇】第4章孔子對『樊遲請學稼』的回答參讀。孔子的教育思想,是培養能夠擔當天下大任的君子。所謂『君子不器』(【論語·爲政】,就是說一個君子的真正使命,是實踐和推行仁愛之道,而不是只會做具體的事務性工作。樊遲所問的種莊稼、種菜之事,就是謀食,因而受到孔子的批評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15·31子曰:『君子謀道不謀食。耕也,餒①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君子憂道不憂貧。』

【注釋】

(音něi):飢餓。

【譯文】

孔子說:『君子用心力於學道行道,不用心力於衣食。耕田,也常要餓肚子;學習,可以得到俸祿。君子只擔心道不能弘揚,不擔心遭受貧窮。』

黃文勇 發表於 2025-6-10 04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衛靈公】第三十一章義理闡微

孔子"君子謀道不謀食"之論,實爲儒家價值取向之根本命題。此章當與【子路】篇"樊遲請學稼"章互參,二者共同構成儒家"道器之辨"的完整表述。今試從三方面析之:

一、道食之辨的本體依據
朱子【集注】云:"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,豈以在外者爲憂樂哉?"此解深得聖人之旨。儒家以"道"爲存在之終極依據,【中庸】言"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",故君子所謀者,乃形而上之天道人道。食祿之事,雖爲生存所必需,然終屬形下之器。程頤謂:"謀道則心正意誠,雖貧而樂;謀食則利令智昏,雖富必憂。"此中體用關係,正是儒家"君子不器"(【爲政】)思想的具體體現。

二、歷史語境的深層意蘊
孔子之時,"禮崩樂壞"的實質是價值秩序的顛倒。當世之人多"放於利而行"(【里仁】),故夫子特申"義利之辨"。然需注意,孔子並非否定物質需求,【論語】明載"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爲之"(【述而】)。其真義在於:當道與食不能兼得時,君子當"殺身成仁"(【衛靈公】)。這種價值排序,與【大學】"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"一脈相承。

三、現代詮釋的實踐維度
今人解此章,易生兩種誤解:或以爲否定勞動價值,或視爲精英主義說教。實則儒家主張"通經致用",其要義在於:
1. 職業分途中的價值統攝:社會分工中,士農工商各司其職,然皆需以道爲歸。如王陽明所言:"四民異業而同道。"
2. 物質追求的倫理邊界:市場經濟中謀食求利,須以"見得思義"(【季氏】)爲準則。
3. 終極關懷的人文指向:個體生存意義的安頓,終須回歸"志於道"(【述而】)的精神家園。

要之,此章非教人漠視生計,乃警示勿因小利失大義。當今之世,尤當記取:科技創新需倫理導航,經濟發展要價值引領,此即"謀道不謀食"的現代意義。若使道統與政統、學統與治統各得其所,則"祿在其中"自爲水到渠成之事。
萬叫 發表於 2025-6-20 15:0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謀道"與"謀食"之辨——釋"衛靈公篇第三十一章"微義】

孔子此章以"謀道""謀食"對舉,非謂君子不食人間煙火,實乃揭示士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次第。朱子【集注】謂:"耕雖所以謀食,然未必得食;學雖所以謀道,然祿在其中。"此中深意,當從三層義理觀之。

一、本末之辨
"謀道"者,究天人之際,明禮樂之原,此君子立身之本;"謀食"者,農工商賈之事,此生存之末務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焦循說:"聖人以禮義爲衣食,眾人以衣食爲禮義。"君子當以弘道爲志業,若汲汲於稼穡之事,猶捨本逐末。然孔子非輕農事,【論語】載"禹稷躬稼而有天下",其貶斥者,乃樊遲輩"小人哉"之胸襟格局。

二、體用之合
"祿在其中"四字最宜玩味。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闡發:"道之既謀,則食自隨。"猶如【易經】"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",君子通六藝、明人倫,自能"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",此所謂"學而優則仕"之真義。然若如戰國縱橫家之"以學干祿",則又墮入"謀食"窠臼,故孔子特標"憂道不憂貧"爲戒。

三、時中之義
觀【子路篇】"富而後教"與【顏淵篇】"足食足兵"之說,可知孔子非否定物質基礎。其深意在於:士階層當以文化傳承爲己任,若皆"謀食"而不"謀道",則文明命脈將絕。清儒錢大昕【潛研堂文集】論此章云:"三代以下,惟恐不好名;若並此名而去之,則利祿之途開,而禮義之防潰矣。"此實爲中華士人精神之砥柱。

今人讀此章,當知孔子非教人空談道德,而是確立"士志於道"的價值排序。在物質豐裕的當代,"謀道"更應體現爲對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,使"道"與"食"在更高層面達成統一,方合"極高明而道中庸"之聖賢本懷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|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午時| 2025/7/23/週三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