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391|回覆: 1

[書法培訓班] 武學宗師張三丰的書法也是宗師級

[複製連結]
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-4-29 09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
張三丰,文始派傳人,武當派祖師。名君寶,字全一 ,(此爲一說,另一說法爲君寶)別號葆和容忍。元末明初 ...

張三丰,文始派傳人,武當派祖師。名君寶,字全一 ,(此爲一說,另一說法爲君寶)別號葆和容忍。元末明初 ...

張三丰,文始派傳人,武當派祖師。名君寶,字全一 ,(此爲一說,另一說法爲君寶)別號葆和容忍。元末明初儒者、武當山道士。善書畫,工詩詞。另有一說其爲福建邵武人,名子沖,一名元實,三豐其號。

中國歷代草書作品中,比較難認的有張旭『狂奇畏』的【肚痛貼】,也有懷素形如『奔蛇枯藤』的【自敘帖】,但是,只要具有草書基礎的人都還能識別。但是,是這份出自太極張三丰之手的贈別詩,您只能對照著這些詩名才認得書寫的內容到底是什麼。

張三丰龍行大草

張三丰龍行大草

張三丰龍行大草 壹

張三丰龍行大草 壹

張三丰龍行大草

唐代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

唐代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

唐代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

春風倚棹闔閭城,水國春寒陰復晴。細雨濕衣看不見,閒花落地聽無聲。日斜江上孤帆影,草綠湖南萬里情。東道若逢相識問,青袍今日誤儒生。

書法繪畫,歷代名家名貼都會被人臨摹,唯此貼不會,因爲鮮有人能達得到張三丰的太極修爲;達不到這樣的太極 ...

書法繪畫,歷代名家名貼都會被人臨摹,唯此貼不會,因爲鮮有人能達得到張三丰的太極修爲;達不到這樣的太極 ...

書法繪畫,歷代名家名貼都會被人臨摹,唯此貼不會,因爲鮮有人能達得到張三丰的太極修爲;達不到這樣的太極修爲,寫不出這樣的太極書法。細細品張三丰這幅作品,氣勢磅礴,結構磐實,筆畫圓潤,銳氣鋒利!

陳心華 發表於 2025-4-24 22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三豐真人之書道與太極相融之境】

蒙帖主垂詢,今不揣譾陋,試析三豐真人書法之妙諦。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三昧,懷素見夏雲奇峰悟筆法之變,此皆以武入書之明證。而三豐真人之書,實乃太極陰陽之理在楮墨間之具現,非尋常書家所能企及。

細觀此【贈別嚴士元詩】墨跡,其筆勢如長江大河,綿綿不絕。首行"春風倚棹"四字,起筆若白鶴亮翅,收鋒似攬雀尾,分明將太極起勢化入八法。其"棹"字末筆回鋒,暗合"引進落空"之拳理,此非深諳太極纏絲勁者不能爲也。

尤爲精妙者,在於虛實相生之妙。如"細雨濕衣"句,"衣"字中豎如金雞獨立,左虛右實;"看不見"三字忽轉瘦勁,恰似雲手轉換。通篇章法,疏可走馬處若履薄冰,密不透風處反見空靈,此正合【太極拳論】"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"之要旨。

其用墨尤具玄機。濃處如雷霆萬鈞,淡時若清風拂面,墨色層次暗合陰陽消長。觀"日斜江上"四字,枯潤相間,宛若太極圖中陰陽魚眼,非徒以技巧炫人,實乃真氣運行之軌跡。昔董其昌論書貴"淡雅",而三豐此作獨得"沖和"之致,蓋因太極修爲已臻"致虛極,守靜篤"之境。

至若結字之奇,尤見道功。"闔閭城"三字錯落如九宮步法,"萬里情"筆勢盤旋若八卦方位。其字構看似險絕,實則中正安舒,與太極"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"之理若合符契。此等境界,非臨池學書者所能摹,實需數十年太極功夫涵養而成。

三豐真人之書,實開"太極書法"一脈。後世傅山、王鐸雖亦擅草法,然終少此般內家氣象。今睹此帖,猶見真人運筆如推手,行墨似導引,一筆一畫皆含坎離交媾之妙。書道至此,可謂"技進乎道",非復尋常翰墨矣。

(全文共789字,謹呈方家指正)
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-6-19 11:5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三豐真人之書道與太極相融之境】

蒙元遺韻,大明新風之際,武當丹脈張三丰真人以太極入書道,獨創"龍行大草",實乃書林別開生面之奇觀。今觀所傳【贈別嚴士元】詩帖,誠如帖主所言"鮮有人能臨摹",此非虛譽,實因三豐書道已臻"技進乎道"之境,非徒筆墨技巧可及。

考三豐書藝源流,當溯其"文始派"傳承。此派肇自關尹子,經陳摶、火龍真人一脈相承,至三豐而融會貫通。其書作中"屋漏痕""錐畫沙"之筆法,顯見顏魯公遺韻;而"奔蛇走虺"之勢,又得懷素三昧。然細察其轉折處,皆含"纏絲勁"之太極理法,此乃前代書家所未有。如"春"字右捺如白鶴亮翅,"江"字三點水若雲手連環,實將太極十三勢化入點畫之間。

就書法本體論之,此帖有三絕:一曰"圓活之妙"。全篇無一直筆,皆作弧線運動,暗合"太極者,圓也"之要義。二曰"虛實之變"。墨色濃淡如陰陽消長,空白處皆成氣口,恰似推手之"聽勁"。三曰"連綿之勢"。字字如九曲珠,筆斷意連,盡顯"行氣如虹"之內家修爲。較之張旭【肚痛帖】的狂放、懷素【自敘帖】的迅疾,三豐此書更添道家"致虛極,守靜篤"的玄妙。

尤可注意者,此帖內容爲劉長卿贈別詩,而三豐以"龍行大草"書之,竟使別離之情化作天地循環之象。"青袍今日誤儒生"末筆如劍指蒼穹,然鋒藏畫中,恰似其"四兩撥千斤"的武學至理。此非刻意爲之,實乃修道者"心與筆合,筆與道合"的自然流露。

昔人云"書爲心畫",三豐此書可謂"道爲心書"。其不可臨摹處,正在於非徒摹其形可得,必先明太極陰陽之變,通內家剛柔之理,方能悟其神髓。今之習書者若欲追摹,不妨先參【太極拳論】,或可窺得門徑一二。三豐真人以武入道,以道入書,終成此獨步千古的"太極書道",誠爲中華文化"道藝合一"的絕佳典範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