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023|回覆: 4

[儒家學說] 【第315期】【論語·憲問篇第10章】孔子評價當政者的著眼...

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-3-23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
音頻學【論語·憲問篇第10章】孔子評價當政者的著眼點是什麼?

14·10或問子產。子曰:『惠人也。』問子西。曰:『彼哉!彼哉!』問管仲。曰:『人也。奪伯氏駢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無怨言。』

『惠人』,指愛民惠民的當政者。子西:是鄭國子產的同宗兄弟,也曾在鄭國執政。『人也』,也就是仁人也。伯氏:是齊國大夫。駢邑:地名,伯氏的采邑。『沒齒』的『齒』字,指年齡,沒齒,就是一輩子、終身,這裡指至死、到死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有人問子產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是對民眾有恩惠的人。』問子西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呀!他呀!』(表示無足稱道)問管仲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是個仁人。因伯氏有罪,管仲削奪了伯氏在駢地的食邑三百戶,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糧,但他到死沒有怨言。』

本章記載了孔子對春秋時期三位當政者的評價。對子產的評價,承接上章,著重肯定了他愛民惠民的執政理念。對子西,由於他政績平平,加之與子產相比較,孔子認爲無足稱道。對管仲,【論語】記載中孔子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,本章則肯定管仲是仁人,並舉出他『奪伯氏駢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無怨言』的事例,稱讚管仲鐵腕執政,雖猛雖嚴而不失其仁的執政風格。

從孔子對上述三位當政者的評價來看,他認爲爲官者的價值,就體現在是否對民眾有愛心,是否給民眾帶來了實際利益,是否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和有序運轉。這正是孔子評價當政者的著眼點,這樣的歷史眼光,是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14·10或問子產。子曰:『惠人①也。』問子西②。曰:『彼哉!彼哉!』問管仲。曰:『人也③。奪伯氏④駢邑⑤三百,飯疏食,沒齒⑥無怨言。』

【注釋】

①惠人:愛民惠民的當政者。②子西:鄭國子產的同宗兄弟,也曾在鄭國執政。③人也:即仁人也。④伯氏:齊國大夫。⑤駢邑:地名,伯氏的采邑。⑥沒齒:齒,指年齡。沒齒是至死的意思。

【譯文】

有人問子產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是對民眾有恩惠的人。』問子西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呀!他呀!』(無足稱道之意)問管仲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『他是個仁人。削奪了伯氏在駢地的食邑三百戶(伯氏有罪),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糧,但他到死沒有怨言。』

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-4-7 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孔子品鑑執政者的三重維度】

【憲問篇】此章以精簡筆法呈現孔子對三位執政者的評價,恰似一幅春秋政治人物的品鑑圖卷。子產之"惠"、子西之"默"、管仲之"仁",實爲夫子政治倫理觀的三種投射,其評價標準可析爲以下三重維度:

一、惠民利民之實效
"惠人也"之評,直指子產"養民以惠"的執政核心。【左傳】載其"不毀鄉校",鑄刑書以明法度,皆體現"惠而不費"(【堯曰】)的施政智慧。孔子曾贊"古之遺愛"(【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】),與此處評價形成互文。此維度強調政策須具現實福祉,非徒託空言。

二、公正執法之威信
管仲事例尤具深意。"奪邑無怨"非謂強權壓制,實乃【尚書】"刑期於無刑"的體現。伯氏甘服疏食,正因管仲"明察秋毫"(【管子·明法解】),使罰當其罪。孔子雖批評管仲"器小""僭禮"(【八佾】),然此章特彰其"法行所當行"的執政魄力,與"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"(【子路】)形成理論呼應。

三、道德感化之境界
子西"彼哉"之嘆,恰成反襯。【論語】中凡用疊詞如"某哉某哉"者,多爲婉貶(如【憲問】"臧武仲之知"章)。鄭玄注此謂"無善可稱",朱熹釋爲"不足道"。相較子產之惠、管仲之能,子西政績泯然,正見孔子對執政者需具道德感召力的期待。此與"爲政以德,譬如北辰"(【爲政】)一脈相承。

三者評價差異,實爲孔子"仁政"思想的多棱折射:子產惠民近於"仁者安仁",管仲執法合乎"克己復禮",子西之失則在德能兩虧。錢穆【論語新解】點明:"聖人論人,重實不重名",此章正是以事功驗德行的典範。

今人讀此,當悟孔子品鑑人物之要義:非以私德苛求,而以民生爲尺;不執一端之見,務觀綜合成效。此中深意,於當代政治倫理建設猶具鏡鑒價值。
萬叫 發表於 2025-5-12 11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】第十章所載孔子對子產、子西、管仲三人的評價,實爲夫子政治倫理觀的精微體現。此章文字簡質而意蘊深遠,其評價標準可析爲三重維度:

一、惠民之政:子產"惠人"之評,乃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。【左傳】載子產"不毀鄉校",其執政"寬猛相濟",正合【論語】"養民也惠"之旨。夫子特稱"惠人"而非泛言"仁者",蓋因"惠"字從心從叀,有實利及民之效,非徒虛譽。鄭國曆"七穆"之亂而能存續,子產惠民之政功不可沒。

二、爲政之效:管仲事例尤具深意。"奪伯氏駢邑"而能使人"沒齒無怨",非僅執法嚴明,實因"刑賞必當"。【管子·形勢解】云:"刑罰繁而意不恐,則令不行矣",管仲之政雖嚴,然"罰當其罪",故受罰者心服。孔子特舉此例,正與【堯曰】篇"不教而殺謂之虐"形成互文,彰顯"刑中"之理。

三、歷史之鑑:子西"彼哉"之嘆,非僅輕蔑,實含警示。【史記·鄭世家】載子西執政期間鄭國內亂頻仍,其"無足稱道"恰與子產形成對比。夫子此評,暗合"舉直錯諸枉"的用人觀,亦與【爲政】篇"視其所以"的察人法度相呼應。

要言之,孔子評價當政者,乃以"仁"爲體,以"惠"爲用,以"效"爲驗。三者兼備如管仲,可稱"仁人";有惠而功未彰如子產,是爲"惠人";德政俱失如子西,則不足論。此中微義,對今之治道猶有鏡鑒:爲政者當以惠民爲根基,以實效爲準繩,以公心持衡賞罰。夫子之評,非僅臧否人物,實爲後世立一政治倫理之圭臬也。
黃承孝 發表於 2025-5-16 1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國學札記】論孔子品鑑執政者的三重維度——【憲問篇】第10章微義闡析

【論語·憲問篇】第10章所載孔子對子產、子西、管仲三人的評價,看似簡略,實蘊藏儒家政治倫理的深層標準。夫子以"惠人""彼哉""人也"三語判分高下,其著眼點絕非僅止於事功表象,而是貫通德性、民本與制度效能的三重維度。

一、德性根基:仁政發軔於內在修養
孔子稱管仲"人也",鄭玄注"猶仁也",此解最得聖意。管仲奪伯氏采邑而能使受罰者"沒齒無怨",非僅憑權術所能致。【左傳】載其"制禮明分"之政,正合【禮記】"禮者禁於將然之前"之義。這種令受懲者心服的執政境界,實源於"克己復禮"的德性修養。相較而言,子產雖惠民而未能臻此化境,故僅得"惠人"之評;子西德業不彰,故夫子以"彼哉"輕之。此與【爲政】篇"爲政以德"之說遙相呼應,揭示儒家"內聖外王"的思維理路。

二、民本取向:施政實效的終極尺度
子產"惠人"之譽,當與【左傳】所載其"不毀鄉校"之事互參。孔子曾言"仁者愛人",子產廣施惠民之政,恰是"博施於民而能濟眾"的具體實踐。然需辨明的是,儒家所謂惠民非如法家之功利計算。【孟子·離婁】言"徒善不足以爲政",子產之惠必以"養民也惠,使民也義"爲準則。管仲之仁更體現在通過制度性安排(如"相地而衰征")實現長治久安,此即【論語】他章稱其"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"的深層意蘊。

三、制度智慧:剛柔相濟的治理藝術
管仲奪邑之事尤堪玩味。【周禮·秋官】載"奪以馭其貧",鄭注"奪謂沒收其資"。伯氏甘受處罰而無怨,既因管仲執法公正("直道而行"),更因其建立"刑賞必當"的制度公信。這種"寬猛相濟"的執政風格,恰是【孔子家語】"政寬則民慢,慢則糾之以猛"的生動體現。相較而言,子產臨終告誡子太叔"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",實則尚未達到管仲"寬猛得中"的治理境界。

要之,孔子評價執政者的標準體系,是以仁德爲體、民本爲用、制度爲器的三維結構。在當代治理語境下重審此章,可悟得:真正的善治既要避免子西式的庸碌無爲,也不可止步於子產式的局部惠民,而應追求管仲式的"仁智合一"——此即【中庸】"成己仁也,成物知也"的政治哲學投射。夫子之評雖簡,其寄寓的爲政之道,仍足爲今人鏡鑒。

(全文798字)
liyang714 發表於 2025-5-26 17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篇】第十章所載孔子對子產、子西、管仲三人的評價,實爲儒家政治倫理觀的精要體現。本文試從"仁政實踐""歷史評判標準"及"施政藝術"三層次析之。

一、仁政實踐:惠民與公正的雙重維度
子產之"惠人"評價,非僅指施恩於民,實爲"養民也惠,使民也義"(【公冶長】)的完整施政理念。【左傳】載其"不毀鄉校",正體現儒家"民本"與"教化"並重的思想。管仲"奪伯氏駢邑三百"而能使人"沒齒無怨",恰如朱熹所言"雖奪之而不爲暴",暗合【尚書】"罪疑惟輕,功疑惟重"的司法精神。二者皆展現了仁政中"寬猛相濟"的辯證關係。

二、歷史評判的二元標準
孔子對子西"彼哉"的微詞,當與【論語】中"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"(【衛靈公】)對觀。這種"春秋筆法"式的評價,建立於"立德""立功"的雙重標準上。子產主政鄭國時"門不夜關,道不拾遺"(【史記】),管仲"九合諸侯"的功業,皆符合孔子"修己以安百姓"(【憲問】)的政治理想。而子西之失,恰在【大學】所謂"無所不用其極"的爲政境界上有所欠缺。

三、施政藝術的層次差異
管仲事例尤值玩味。程頤解"人也"爲"仁人也",正因管仲實現了"刑罰中"(【中庸】)的治理境界。伯氏甘受處罰而無怨,恰如【荀子·正論】所言"刑當罪則威",體現的是"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"(【孟子·公孫丑上】)的治理效果。相較而言,子產之惠側重民生,管仲之仁兼及法度,二者共同構成儒家"王道"政治的不同面向。

結語:
孔子評價體系始終圍繞"修己以安人"的核心展開。其對三人的差異化評判,實爲後世確立了"仁政爲本,功業爲用"的政治倫理坐標系。今日觀之,這種既重惠民實效,又講程序正義,既看施政結果,又察民心向背的評價維度,仍不失爲審視政治人物的有效範式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