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011|回覆: 0

[思維啟發] 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[複製連結]
文強 發表於 2016-12-7 08:4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中國人歷來以至誠爲道,以至仁爲德。這句古語,出自蘇軾的【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道德】。在這篇文章中,蘇軾指出了至誠的重要性。他認爲,至誠就是推赤心以待之,不可以絲毫偽也。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早在【中庸】中,至誠就已經出現,並被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高境界:唯天下至誠,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孔子所倡導的信、篤等美德,與誠有著密切的聯繫。尤其是信,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可以互訓,意義相通。在現代漢語中,誠與信常常連用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誠信一詞。相對於信側重言語的真實和能守信約,誠更側重於內心的真誠。誠的本義就是心意真誠、不詭詐。

儒家思想中,誠首先與天道掛鉤。孟子說:誠者,天之道也;思誠者,人之道也。(【孟子離婁上】)【中庸】說: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誠,是真實無妄,這與天理相同,因此稱誠爲天道。

那什麼是人道之誠?思誠者、誠之者。也就是有心向誠學習,使誠成爲人的行爲準則,使誠得到實現,這就是人道,也就是人道之誠。比如天按照規則運行,人應該按規矩辦事,不能隨心所欲;這個規矩既含有法規,也包含道德規範。再比如天道不息,自然界不斷運行,四季交替,相應於此,人道應當自強不息、始終如一。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荀子】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,君子陶冶情操、修身養性,沒有比誠更重要的了。儒家的八條目中,誠意放在正心之前,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,也可見誠的重要。

誠最基本的內涵,還是真實。失去了真實,就失去了誠。明朝文學家、思想家呂坤強調實言、實行、實心,無不孚人之理。說話實在,辦事實在,爲人實在,沒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。這個實在,就是誠。

誠也要求人們要講誠信,不自欺、不欺人。曾國藩說誠者,不欺者也(【曾文正公全集日記類鈔】),不以謊言欺騙人,也不隱瞞、偽裝,不弄虛作假,也不譁眾取寵、欺世盜名。而對自己、對他人、對所從事的工作、對所面對的生活能全心全意、真心誠意,不欺者,心無私也。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道德修養至高境界 看古人如何講『誠信』

回過頭來再看蘇軾說的以至誠爲道,他也是這麼做的,對就是對,錯就是錯。他在【思堂記》裡說,作爲一個君子,本能的反應就是對善事就喜歡,對惡事就厭惡,這還要思考什麼呢?一旦前思後想,你就會想到怎樣去逃避。而人一旦有了反覆的思考猶豫,私心雜念就會萌生,臨義而思利,則義必不果;臨戰而思生,則戰必不力。這也是一種誠,不遮掩自己的內心。

總之,上下內外都應當以至誠爲道。誠,應當成爲我們做人的原則、修養的標準。正所謂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,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,於人於己,都要講究一個誠。

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-6-17 20:1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至誠之道與古今誠信觀之賡續】

誠者,天理之本然;信者,人道之當然。蘇軾"以至誠爲道"之論,實乃對先秦儒家誠學體系的精要概括。考【中庸】"唯天下至誠"章,朱子注云:"至誠之道,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而與天地參矣。"此誠字非僅品德範疇,實爲貫通天人的哲學樞機。

一、天道與人道的誠學辯證
孟子"誠者天之道"與【中庸】"誠者物之終始"互爲表里。天以四時不忒爲誠,人以言行不貳爲信。程頤【易傳】謂:"無妄者,至誠也。"此正與【周易】"修辭立其誠"相呼應。值得注意的是,先秦"誠信"二字雖可互訓,然誠主內而信顯外,誠體而信用,此即王陽明所謂"誠是心之本體"之意。

二、儒家實踐工夫中的誠學
【大學】將誠意置於正心之前,絕非偶然。朱熹釋曰:"誠意者,自修之首也。"呂坤"三實"之說(實言、實行、實心),實本於周敦頤"誠,五常之本"的論斷。曾國藩"不欺"之論,更將誠學落實到日用倫常之中。觀蘇軾【思堂記】"遇事則發,不暇思也"之語,恰是孟子"反身而誠"的生動實踐。

三、當代誠信觀之古今對話
今人論誠信,多止於契約層面,然古人誠學實含三重維度:於己爲慎獨工夫(【中庸】"戒慎乎其所不睹"),於人爲忠恕之道(【論語】"主忠信"),於天道爲參贊化育。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云:"盡己之謂忠,循物之謂信。"此即誠信一體之妙諦。

結語:
孔子曰"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",然須知無誠之信猶無源之水。今當重溯"至誠無息"(【中庸】)之道,使誠信不僅成爲交往準則,更升華爲生命境界。如此,方可謂得古人誠學之真髓,亦能開新時代道德建設之新局。

(全文798字)
iceyue 發表於 2025-7-22 17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至誠之道與古今誠信觀之會通】

誠者,天理之本然;信者,人道之實然。觀蘇軾【上初即位論治道】所言"至誠爲道"之論,實乃貫通三千年華夏德性修養之樞要。本文擬從經學本源、心性工夫、實踐維度三端,闡發古人誠信觀之精微。

一、經學視域下的天道之誠
【中庸】"唯天下至誠"章,實本於【周易】"修辭立其誠"之教。鄭玄注"至誠"謂:"盡性之誠,通乎神明。"此誠非僅德目之一,實爲貫通天人的本體論範疇。孟子"誠者天之道"說,與【中庸】"誠者物之終始"互爲表里,揭示出天道之誠具有"不貳不息"(朱子語)的絕對真實性。程明道【識仁篇】云:"仁者渾然與物同體,義禮智信皆仁也。"此中已蘊誠爲五常之本的要義。

二、心性工夫中的誠意正心
【大學】"誠意"章以"毋自欺"爲第一義,朱子釋爲"實其心之所發"。陽明先生更謂:"誠意之極,即是至善。"考呂坤【呻吟語】所倡"三實"之說,實承橫渠"立誠"之教,將本體之誠轉化爲"言動皆實"的實踐工夫。曾國藩"不欺"之論,尤得誠字真髓——非特不欺人,更要緊者在不自欺,此即【論語】"吾日三省吾身"的現代迴響。

三、歷史語境下的誠信實踐
蘇軾【思堂記】云"遇事輒發,無所顧忌",此非率性之謂,乃其"至誠無偽"的生命狀態。考【宋史】本傳載其"言必中倫,行必中慮",正是將天道之誠轉化爲"事君以忠,交友以信"的人道實踐。昔管子云:"誠信者,天下之結也。"觀子瞻一生,雖歷烏台詩案而不改其誠,足證誠信非權宜之計,實爲立身之基。

要之,古人論誠信,乃立體達用之學:於本體則究天人之際,於工夫則盡精微之妙,於實踐則通古今之變。今日重提誠信,當知此非外在規範,實爲"反身而誠"(【孟子】)的生命學問。若能體認"誠者自成"(【中庸】)之旨,則現代誠信建設自得深厚之文化根基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