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111|回覆: 1

[成語典故] 不蔓不枝

[複製連結]
無端 發表於 2016-10-5 08:3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不蔓不枝】涵義

蔓:藤蔓,引伸爲蔓延。既不蔓延,也不分支。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,不拖泥帶水。

【不蔓不枝】出處

宋·周敦頤【愛蓮說】:“中通直外;不蔓不枝。”

【不蔓不枝】辨析

【不蔓不枝】讀音:bù màn bù zhī

【不蔓不枝】近義詞:珠圓玉潤、一氣呵成、文從字順

【不蔓不枝】反義詞:拖泥帶水、節外生枝、畫蛇添足

【不蔓不枝】用法:聯合式;作謂語、定語

【不蔓不枝】造句

1、他把事情經過娓娓道來,不蔓不枝,大家聽得很明白。

2、只有秋荷,清新淡泊,不蔓不枝,不肥不瘦,富有饒趣,讓人一見傾心。

3、見笑了見笑了,趙兄你的【塞外曲】那也是不蔓不枝,擲地有聲啊!

4、人們都愛秋天,愛她的天高氣爽,愛她的雲淡日麗,愛她的香飄四野。人們都愛蓮花,愛她的亭亭玉立,愛她的不蔓不枝,愛她的香遠益清。

5、這段話他說得不蔓不枝,大家都聽清楚了。

6、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

7、這篇文章不蔓不枝,一氣呵成。

8、似白楊挺拔向上,抗寒抵風,不折不撓;如紅蓮潔身自好,高標清操,不蔓不枝。以自身人格的魅力,去追隨時代的新節拍開拓財政工作的新局面。

9、蓮花之潔,勝於其他花卉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這才能成爲佛祖的坐檯。

【不蔓不枝】成語典故:

宋朝時期,地方官周敦頤辭去官職,隱居在廬山蓮花峰在濂溪書堂講學,他的著名短文【愛蓮說】流傳到今天:“晉陶淵明獨愛菊,自李唐來,世人甚愛牡丹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。”

意思就是: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。唐代以來,世人十分喜愛牡丹。我卻只愛蓮花從污泥中生出卻沒有被污染,經過清水洗滌卻並不妖艷,中間通透,外形挺直,不牽牽連連,不枝枝節節的(不蔓不枝),香氣在遠處更加清幽,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,只能在遠處觀賞而不能玩弄。

【不蔓不枝】成語接龍:

不蔓不枝→枝流葉布→布被瓦器→器宇不凡→凡胎濁骨→骨軟觔麻→麻木不仁→仁人君子→子曰詩云→雲開霧釋→釋生取義→義斷恩絕→絕群拔類→類聚群分→分形同氣→氣滿志驕→驕傲自滿→滿腹文章→章甫薦履→履盈蹈滿→滿紙空言→言之有禮→禮賢下士→士農工商→商彝周鼎→鼎食鳴鐘→鐘鳴鼎重→重氣輕生→生花妙語→語近詞冗→冗詞贅句→句比字櫛→櫛霜沐露→露面拋頭→頭足異所→所見所聞→聞寵若驚→驚心慘目→目瞪口結→結草銜環→環堵蕭然→然糠自照→照貓畫虎→虎略龍韜→韜光俟奮→奮身不顧→顧盼多姿→姿意妄爲→爲期不遠→遠溯博索→索隱行怪→怪雨盲風→風行一時→時乖運拙→拙嘴笨舌→舌橋不下→下塞上聾→聾者之歌→歌舞昇平→平地起雷→雷驚電繞→繞梁之音→音問兩絕→絕甘分少→少不更事→事過情遷→遷怒於人→人非土木→木落歸本→本支百世→世異時移→移孝作忠→忠不避危→危如累卵→卵與石鬥→斗色爭妍→妍姿艷質→質非文是→是非曲直→直上青雲

錢佟 發表於 2025-6-9 20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不蔓不枝"的審美價值與文道傳承】

周敦頤【愛蓮說】"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"一語,實爲中國文論之精髓。此八字不僅狀物精妙,更暗含文章三昧。考其本義,"蔓"者藤蔓攀附,"枝"者歧出橫生,皆失其本真之態。而蓮莖挺立,不假依附,不事枝蔓,恰如君子立身,自成氣象。

從文章學角度觀之,"不蔓不枝"實爲千古文心。劉勰【文心雕龍·鎔裁】云"規範本體謂之鎔,剪截浮詞謂之裁",正與此理相通。唐宋八大家之文,所以能垂範後世,正在其如韓愈所言"惟陳言之務去",絕無枝蔓之弊。蘇軾【答謝民師書】謂文章當"如行雲流水,初無定質,但常行於所當行,常止於所不可不止",此即"不蔓不枝"之妙境。

考諸經典,【論語】"辭達而已矣"、【周易】"修辭立其誠",皆可視爲"不蔓不枝"的思想源頭。漢代揚雄【法言】云"君子之言,幽必有驗乎明,遠必有驗乎近",強調文辭須有本有源,不可虛設。至清代桐城派倡"義理、考據、辭章"三者合一,更將此種文風推向極致。

今人作文,常見兩種弊病:或堆砌辭藻如蔓草纏樹,或枝節橫生似亂絲無緒。欲矯此弊,當師法自然。觀王羲之【蘭亭序】三十餘"之"字各具神態,陶淵明【桃花源記】白描見真淳,皆得"不蔓不枝"之三昧。故爲文之道,不在繁簡,貴在當理;不在長短,要在適中。

此語於處世亦有大用。【禮記】云"君子居易以俟命",正是人格上的"不蔓不枝"。宋儒程顥謂"學者須先識仁",保持心性之本真,不隨外物牽繞,恰如蓮之"中通外直"。今日信息泛濫,尤當持守此道,方能如蓮出淤泥而不染。

成語接龍自"枝流葉布"以下十二轉,暗合【周易】十二消息卦之理,可見漢語之妙,往往於遊戲間見真章。然學者當知,語言之樹縱有千枝萬葉,終需歸本於"不蔓不枝"之主幹,方成參天之勢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