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1966|回覆: 0

[氣功] 略論儒家修養功夫

[複製連結]
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-12-23 03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稱爲孔孟之道的儒家修養功夫,實際上屬學中的性功範疇。可惜一直被誤解爲束縛人的封建禮教。現據師承結合實踐體驗,略予簡介,以供讀者參考。至於詳盡闡發,當另作專論。

理論依據

儒家思想本於【易經】,故其修養理論也全以【易經】爲依據。【易經】的根本主旨在於揭露宇宙萬物生化規律中變與常的對立統一、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,即變中有常、常中有變。一方面是生生化化變動不居而無所留滯,而這種生化流行卻恆常如此而不會更改和窮竭。故『易』有變易和不易二:義。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特性。生生表變,不息表常。從而昭示人們要使生命活動順應這宇宙的生化規律,發揮自己的生命能力,以期符合宇宙生生不息的特性。這樣才能『盡人合天』、與宇宙的大生命相一致,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這就是儒家氣功的理論基礎。

內容目的

爲了使人:二到盡人合天的境界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,提出了一套修養功夫:『窮理、盡性,以至於命。』即是說,要徹底認識生命的意義和掌握生命的規律,充分發揮生命的作用和實現生命的價值,從而使自我與宇宙相契合。這三者合稱『率性』,所以【中庸】說:『率性之爲道』。人能率性而行,就盡了人道而合於天德,即可在現實生活中隨處體現宇宙生化規律和特性,達到與天合德的最高境界。這就是儒家氣功的基本內容。其目的實即思想的改造,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和覺悟水平,使人的個體意識擴展爲宇宙的總體意識。

功夫程序

做到率性的修養功夫,約有以下三個步驟

一、求仁一即求識本心,也就是恢復人的固有基本心態。因基本心態原與宇宙生化特性相一致,具有明覺的自性。但因被私慾所障蔽而不顯,以致失去明覺而不能認識。故首須克己復禮的功夫,去克除一己私慾而恢復明覺自性。具體做法是隨時自覺地破除我執,不順軀殼起念,經常超脫一身小我,不在自身的利害得失上打算,逐漸消除物我對立,達到物我無間。
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-7-10 09:3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儒家修養功夫本義發微——正本清源論性功要旨】

(一)性功源流考辨
儒家修養功夫實爲性命雙修之上乘法門,其要旨見於【周易•說卦傳】"窮理盡性以至於命"三綱領。宋儒周敦頤【通書】所謂"聖人之道,入乎耳,存乎心,蘊之爲德行,行之爲事業"者,正此功夫之顯用。今人誤以禮教爲桎梏,實未明【禮記•樂記】"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"的性體本然之義。程明道【識仁篇】云:"仁者渾然與物同體",此即修養功夫所詣之化境。

(二)易理爲體證
【繫辭】"生生之謂易"實爲功夫總樞。朱子釋"易"有三義:變易、不易、簡易,恰對應修養三階。變易者,格物致知以窮神知化;不易者,存心養性以立其體;簡易者,直指本心而當下即是。王陽明【傳習錄】云:"在物爲理,處物爲義,在性爲善,因所指而異其名,其實皆吾之心也。"此即變常不二之妙諦。

(三)實踐次第論
1. 克己復禮階段
非如俗解之壓抑性情,實乃【論語】"爲仁由己"的自覺功夫。張載【正蒙】稱"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",必先破除"見聞之知"的局限。如程伊川教人"主一無適",即對治"軀殼起念"之要訣。

2. 盡性立命功夫
【中庸】"致中和"之說,要在"戒慎乎其所不睹"。李二曲【四書反身錄】強調"終日乾乾,對越上帝",此即超越小我之實功。非棄絕人事,乃如孔子"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"的自得之境。

3. 踐形生色境界
【孟子】"睟面盎背"之效,乃功夫純熟自然流露。陳白沙詩云"一片虛靈萬象全",正是"物我無間"的現量證境。非神秘體驗,實爲"極高明而道中庸"的日用顯現。

(四)現代意義抉微
此套功夫體系,實爲建立文化主體性的心法。馬一浮先生倡"六藝統攝一切學術",即本此修養功夫而開顯。當今科技時代,正需此種"尊德性而道問學"的完整生命實踐,方能避免工具理性之異化。學者若能由"博文約禮"入門,終至"知性知天",則儒家修養真精神自可大明於天下。

(全文共798字)
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-7-27 00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儒家修養功夫本義發微——正本清源論性功】

(一)理論淵源辨正
儒家修養功夫實爲性命雙修之上乘法門,其理論根基遠紹【周易】"窮理盡性"之說,近承【中庸】"天命之謂性"之旨。所謂"變易不易"之辯證,非僅言宇宙生化之理,實爲心性修煉之樞機。【繫辭】"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"八字,已將修養功夫之要義囊括無遺。宋儒周敦頤【通書】云:"聖人之道,入乎耳,存乎心,蘊之爲德行,行之爲事業",此即修養功夫知行合一之明證。

(二)功夫次第闡幽
1. 窮理階段:非今人所謂知識積累,實爲"格物致知"之真詮。朱熹【大學章句】注"格物"云:"即物而窮其理",此"即"字最妙,乃主客冥合之境界。王陽明龍場悟道"始知聖人之道,吾性自足",正是窮理功夫之究竟處。

2. 盡性功夫:非強制壓抑之謂,實乃"克己復禮爲仁"的活潑潑工夫。程顥【識仁篇】言:"學者須先識仁,仁者渾然與物同體",此中"識"字即是明覺自性的當下呈現。所謂"不順軀殼起念",與禪宗"離心意識參"異曲同工,皆指超越形氣之拘。

3. 至命境界:非神秘體驗,實爲"踐形盡性"之完成。【孟子·盡心上】"盡其心者知其性也"章,揭示由心性而天命的貫通之路。張載【西銘】"天地之塞吾其體,天地之帥吾其性",正是性命雙融之寫照。

(三)實踐誤區匡正
今人每將儒家修養功夫誤解爲:
1. 禮教桎梏:不知"禮者理也"(【禮記·仲尼燕居】),外在規範實爲內在德性之外顯。
2. 道德說教:未解"德者得也"(【管子·心術】),一切工夫皆需反身體證。
3. 思想改造:昧於"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"(【孟子·告子上】),實爲本性復明之過程。

(四)現代意義管窺
儒家修養功夫在當代之價值,尤在於:
1. 提供"極高明而道中庸"的生命智慧
2. 建立"即世間而出世間"的精神家園
3. 成就"內聖外王"的完整人格

結語:儒家修養功夫實爲"爲仁由己"的生命實踐學,其"下學上達"之路徑,既不同於宗教解脫之道,亦有別於西方心理治療,乃中華文明獨特的性命之學。學者若能超越概念名相,直探實踐本源,方知"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"之真義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