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864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人是可以教得好的,就看誰來教化,怎樣教化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7-9 16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往盡乃心,無康好逸豫。往當盡汝心爲政,無自安好逸豫也。我聞曰:「怨弗在大,亦弗在小。惠弗惠,懋弗懋。」不在大,起於小也。不在小,小至於大也。言怨不可爲,故當使不順者順、不勉者勉也。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。愛養民如赤子,不失其欲,惟民其皆安治也。

出自【群書治要】卷二【尚書】。

康,安。惠,順。懋,勉。你去往封國,要竭心盡力,不能自安而貪好逸樂。往當盡汝心爲政,無自安好逸豫也。你去之後要竭盡全力爲政,不可自安貪好逸樂。我聽說過,「民怨不在於大,也不在於小,要使不順從的人順從,不勤勉的人勤勉。」不在大,起於小也。不在小,小至於大也。言怨不可爲,故當使不順者順、不勉者勉也。不在大,大必起於小。不在小,小可至於大。這是說民怨不可結,所以要使不順從的人順從、不勤勉的人勤勉。你要用保安赤子之心愛養人民,心只在人民的安康與治理上面。愛養民如赤子,不失其欲,惟民其皆安治也。愛護養育人民就像對待嬰兒一樣,不違背他們的願望,一心想著人民的安康與治理。

往盡乃心,無康好逸豫』,要竭忠盡智,竭心盡力,不要安於貪好逸樂。古人說:『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』,又說:『風霜孤露之境,易生奇傑;醉生夢死之地,絕少英豪』。【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】中舉例說,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演【周易】;孔子被困於陳蔡而編寫【春秋】;左丘明雙目失明而寫【國語】;孫臏雙腳殘廢,被刖足,作【孫臏兵法】;呂不韋被遷到蜀地邊遠的地方,寫出【呂覽】;韓非子被秦國囚禁而寫出【說難】【孤憤】。此外,像【詩經】三百篇,大都也是發憤所作。這些人雖然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,反而能夠受到砥礪,奮發而起,創下不平凡的功業。

至於死於安樂,歷史上也有很多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,數不勝數。比如,夏桀王、周厲王、周幽王、商紂王、隋煬帝等,都是在富貴的生活中經不起考驗,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,最後國破家亡。

孟子說,『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』的人才被稱爲大丈夫。比如歷史上的范仲淹、司馬光等,當時的人都是看他們如何教育兒女,然後學習效法教育自己的孩子。

司馬光說,父親曾經當過郡幕的判官,家裡來賓客都會設酒款待,但是司馬光的父親飲酒絕對有節制,有時是三巡,有時是五巡,最多不超過七巡。酒都是從市場上買的,不是自己家特別釀造的;家裡的水果乾果是梨子、栗子、棗子、柿子等平常的東西;所吃的食物也就是菜羹等非常簡單的食物;所用的器皿也都是漆器或瓷器做成的,不會特別昂貴。當時的士大夫都崇尚節儉,所以司馬光的父親這樣儉樸,也沒有人非議。

到了司馬光的時代,奢侈之風開始盛行,所以司馬光非常感嘆:現在的士大夫家不比從前,喝酒一定要喝用特別方法釀製的酒;果品都是從遠方運來的珍貴奇味;吃的食品也是各種各樣,特別豐富;器皿都很精緻,擺滿案頭。主人常常在請客前的幾天內將一切打理好,然後才敢向客人發請柬。如果宴會準備得不豐盛,主人怕遭人誹謗,嘲笑自己太吝嗇、太窮。所以,當時的人們互相攀比,興起奢靡之風。但是司馬光因爲受到父親的感化,做得甚至比父親更加節儉。史書記載,司馬光在鄉下時,經常聚集學生講學,師生聚會時飯菜都非常簡單,比起父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,司馬光的父親飲酒有節制,而司馬光連酒都不飲。

司馬光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出先後,然後爲學生講解孝悌忠信的道理,娓娓不倦,學生沒有不被感化的。還有幾個老鄉只是獻上普通的飯菜,也請司馬光講學,司馬光不以飯菜的好壞爲意,爲老鄉們講解【大學】中的章節,聽講的人都很高興。【孟子】中說:『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』司馬光每次出門時,老百姓總是站立在兩旁,敬如神明,非常恭敬。後來,司馬光奉詔到朝廷做官,衛士見到司馬光都舉手加額行禮以示恭敬。老百姓都攔在道上歡呼說:『司馬公做宰相,我們才能過好日子。』天子任命司馬光做宰相,當司馬光經過青州時,數以千計的村民都圍過來,踴躍慶賀。當時遼國聽說司馬光做宰相,紛紛告誡說:『宋朝以司馬光爲宰相,不可於此時侵犯宋朝邊界。』

司馬光過世時,皇帝爲司馬光『減膳撤樂,輟朝三日』,減少美食,撤去音樂,三天都沒有上朝,以示哀悼。京城的民眾罷市哭泣,祭奠司馬光像祭奠父母一樣。四面八方來了幾萬人參加葬禮,香箔、紙錢都賣光了。可見,一位盡心盡力真正爲百姓著想、付出的人,百姓對他的回報自然也很恭敬、豐厚,這種恭敬是發自內心的。

怨弗在大,亦弗在小。惠弗惠,懋弗懋』,無論大怨小怨,都不要結。要使不順從的人順從、不勤勉的人勤勉,怎樣做到這一點?只有靠教育才能做到。歷史上,子產治理鄭國,使鄭國得到很好的治理。但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,【左傳】記載,子產治理鄭國時,區別國都和邊塞,並且通過乘車和服裝的尊卑等級體現不同的分屬,上下級之間穿不同的服飾,田地之間開挖溝渠作爲疆界,住戶五家編成一組,便於管理。公卿大夫中忠誠、儉樸的,給予適當的獎勵;驕橫奢侈的,依法給予懲辦。子產執政一年後,眾人唱道:『子產收取我的衣帽儲藏起來,收取我的田地編伍又丈量,誰去殺了子產,我願意幫忙!』說明這時,大家已經習慣於驕奢淫逸的生活,結果子產提倡節儉,很多人都受不了產生怨言。

子產執政第三年時,眾人唱道:『我有子弟,子產來教誨;我有田地,子產使它開發生產。如果子產死了,有誰可以繼承他的事業呢?』這時候,大家對子產的政令生起信心,因爲按照子產的政令,國家治理得很好,子弟也不再驕奢淫逸,社會風氣改變了。所以,大家都擔心子產過世,沒有人承傳這種好的治理措施。這說明,人是可以教得好的,就看誰來教化,怎樣教化。

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』,領導者對待百姓像保護赤子一樣的關愛、用心,一心讓人民得到安康治理。所以古人說,一個好的領導者要同時具備三種職能,即『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』。有仁心施仁政的君主必然能做到愛民如子、視民如傷,【群書治要·六韜】中說:『善爲國者,御民如父母之愛子,如兄之慈弟也。』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對待百姓就像父母慈愛兒女,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,『見之饑寒則爲之哀,見之勞苦則爲之悲』。而能否愛民也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根本,【群書治要·春秋左氏傳】中說:『國之興也,視民如傷,是其福也;其亡也,以民爲土芥,是其禍也』,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,是因爲把百姓視爲受傷的病人,甚至視爲自己的傷病加以體恤、關愛,這是國家的福祉所在;而國家之所以滅亡,是因爲以人民爲土芥,隨意踐踏。

【尚書】中說,『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』『德惟善政,政在養民』,【賈子】中也說:『於政也,民無不爲本也。國以爲本,君以爲本,吏以爲本』,這都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代表。繼承並發展的這些思想,中國共產黨提出『立黨爲公,執政爲民』的執政理念,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』的根本宗旨。特別是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『我將無我,不負人民』 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』,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,因此能夠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,提出『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』的主張,所以才形成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的局面,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,這正是『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』的充分體現,像保護赤子一樣地愛護人民,一心想的是人民的安康和治理。

天『子』 發表於 2025-6-21 17:3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教化之道與爲政之要】
(依【群書治要】尚書章句闡微)

【尚書】"往盡乃心"之訓,實爲教化與爲政之樞機。康誥所謂"若保赤子"者,非獨言愛民如子,更暗含教化精義——赤子之性本善,猶民之可化,然必待"惠懋"之道以成之。今試析其理有三:

一、教化之本在正心
"無康好逸豫"者,乃教化者之先務。【禮記】云"師嚴然後道尊",太公謂"吏惰政暴,民乃易俗"。昔周公制禮作樂,必先"一沐三握髮,一飯三吐哺";孔子設教洙泗,猶"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"。此皆示教化之效,首在施教者克己正心。司馬光之父宴客不過七巡,器用止於陶匏,正以身教勝於言教。

二、施教之方在漸化
"怨弗在大,亦弗在小"者,明教化當防微杜漸。王弼注【易】云"履霜堅冰至",賈誼【新書】言"移風易俗,使天下回心向道"。范仲淹教子"食粥心安",非吝嗇也,乃使知"憂患玉成"之理。故教化之道,當如春風化雨,自灑掃應對始,終至窮理盡性。

三、爲政之要在知行
"懋弗懋"之誡,實關知行合一。陽明先生雲"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"。觀文王演【易】、左丘著【國語】,皆困厄中踐行其道。今之教化,尤當以"康乂"爲鵠的——康者安其心,乂者治其行。昔黃霸爲潁川守,置"父老師帥"以宣教化;文翁治蜀,立學宮選子弟,皆以實踐成其功。

【中說】有云:"不勤不教,將率之過也;教而不化,士之罪也。"今之世,教化非難,難在施教者能否"如保赤子"而盡瘁。若存好逸之心,則如【帝范】所戒"傷弓之鳥,驚曲木而高飛";倘能力行"惠懋"之道,則必見"比屋可封"之盛。學者當深味"往盡乃心"四字,則教化之要思過半矣。

(全文共789字,依經立義,參酌諸子,謹守文言法度)
趙耶 發表於 2025-7-2 04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教化之道與爲政之要】
(依【群書治要】尚書章句闡微)

【尚書】"康誥"篇所載"往盡乃心,無康好逸豫"之訓,實爲千古教化樞機。此言非獨誡勉康叔,實乃爲政者之金科玉律。考其文義,"盡心"者,當如【孟子·盡心上】所謂"盡其心者知其性";"無逸豫"者,則暗合【周易】"君子以自強不息"之旨。

觀"若保赤子"之喻,深得教化三昧。【禮記·學記】云"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",正與此相發明。昔周公制禮作樂,孔子設教洙泗,皆本此赤子之心。蓋教化之道,貴在因材而篤:顏淵問仁,告以克己復禮;樊遲問仁,教以居處恭、執事敬。此所謂"惠弗惠,懋弗懋"之妙用也。

太史公曆舉文王演【易】、仲尼作【春秋】諸事,實彰"生於憂患"之理。然細究之,非逆境本身育人,乃處逆境者能"盡乃心"耳。范仲淹劃粥斷齏,非貧賤能移其志;司馬光儉素傳家,豈富貴可淫其心?此皆"無康好逸豫"之實證。

至若桀紂之鑑,恰成反照。【尚書·五子之歌】嘆"內作色荒,外作禽荒",此即"逸豫亡身"之顯證。而【左傳】載子產治鄭,"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,泰侈者因而斃之",正得"使不順者順"之要術。

今之論教化者,當參稽三義:
一曰"盡心力行"。朱熹解【大學】"格物"謂"窮至事物之理",非殫精竭慮不能至。
二曰"防微杜漸"。【易】坤卦初六"履霜堅冰至",正應"怨不在小"之戒。
三曰"保民如嬰"。此非姑息之愛,實【孟子】"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"之謂。

昔程明道言"聖人千言萬語,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",斯言可謂道盡教化真諦。學者若能體認此心,則【尚書】之訓不徒爲故紙陳言,而可爲萬世龜鑑矣。

(全文計798字,依經立論,參酌諸子,謹守傳統註疏體例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