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642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節儉的好風氣,爲什麼丟失了?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6-28 11:2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節儉的好風氣,爲什麼丟失了?

節儉的好風氣,爲什麼丟失了?

孟子說:『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是以君子遠庖廚也。』大意是說,君子都遠離廚房,因爲廚房裡殺雞、宰羊,經常有這些血淋淋的情景,人經常看到這些,自己的同情心、惻隱之心就會慢慢地淡了,就會習以爲常了。所以遠離這些殺戮的場合,爲的是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。

前文提到的宋仁宗忍著不吃燒羊肉,他雖然沒有親見動物被殺戮的情景,但能想到,能夠仁愛動物,這確實是古人所說的『以萬物爲一體』,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,百姓怎麼會不被感化呢?從這裡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敬慎的態度。自己是皇帝,一個動作、一個旨意不知道會產生怎樣的後果,所以都非常地敬慎。

歷史上有很多這種節儉的故事,比如司馬光。他在提及自己父親的時候這樣說,先父曾經做郡幕的判官,凡是家裡有賓客來會設酒款待,但酒都是有節制的,或是三巡,或是五巡,最多也不超過七巡。酒從市場上買來;水果也就是梨子、栗子、棗子、柿子這些很平常的東西;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、肉醬、菜羹(蔬菜)這些非常簡單的食物;所用的器皿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。因爲當時的士大夫都崇尚節儉,所以他父親這種簡樸的作風,也沒有人非議。

但是到了司馬光的時代奢侈之風就盛行了,所以他就感嘆地說,現在的士大夫家就不是這樣了,喝酒一定要喝用特別方法釀製的酒,果品都是從遠方運來的珍貴奇味,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種各樣特別豐富,器皿都很精緻,擺滿案頭,不這樣做就不敢去請客。常常是在請客前的幾天就要爲此準備,然後才敢去發邀請函,如果不是準備得這麼豐盛的話,就怕旁人會誹謗、會嘲笑,以爲這家人太吝嗇了、太窮了。能不跟隨當時奢靡浪費風氣的人越來越少了。

但是司馬光就受到他父親的感化,甚至做得比他父親更節儉。史書上記載了司馬光在鄉下,聚集學生講學,師生聚會的時候,飯菜很簡單,都不飲酒。父親飲酒有節制,而他都不飲酒了。

司馬光按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出先後,給他們講解孝悌忠信的道理,娓娓不倦,學生沒有不感化的。有幾個老鄉獻上了普通的飯菜,來請求司馬光講學。司馬光不以飯菜的好壞爲異,爲他們講解【大學】中的章節,聽講的人都很高興。

司馬光每次出門老百姓總是旁立,敬如神明。後來司馬光奉詔到朝廷做官,衛士見了司馬光,都舉手加額以表示恭敬。老百姓都攔在道上歡呼說:『司馬公做宰相,我們才能過好日子。』天子任命司馬光做了宰相,經過青州那地方,村民數千圍群,踴躍慶賀。當時遼國聽說司馬光做了宰相,就紛紛地告誡說:『中國以司馬光爲宰相,不可於此時侵犯宋朝邊界。』

在司馬光過世的時候,皇帝爲他『減膳、撤樂,輟朝三日』以示紀念,三天沒有上朝。爲了紀念他、哀悼他,京城的民眾都罷事哭泣,就像祭奠父母一樣祭奠他。四面八方來了幾萬人參加葬禮,把紙箔、香箔、紙錢都買光了,這種情況還從來不曾有過。

一個人有德行、愛民、節儉,老百姓對他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。

我們知道現在搞市場經濟,有很多人先富起來,但是先富起來沒有學禮,不知道用錢去救濟百姓,而把錢用於奢侈浪費上面。特別是中國人一到國外,奢侈品以成堆的購買。看了『節用』章,我們確實也覺得現在的人應該好好學如何節儉。

當領導的人如果能夠節儉,也會起到上行下效、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,所以說雖然奢侈之風很盛行,但是只要領導者帶頭力行節儉,這個風氣仍然是可以改過來的。

在歷史上,楊綰做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,他爲官清廉,自己非常節儉。當他被封官職的命令下達之日,郭子儀正要宴客,聽到了這件事,馬上把座鐘的聲樂就減了五分之四;京兆尹黎干的隨從本來很多,當天就減少了;中丞崔寬的房屋建造得非常豪華奢侈,結果馬上就把它給拆毀了。所以你看這個感應之速是『影之隨行、響之應聲』一樣。因此想去除奢侈之風也並不是積重難返之事,只要領導者能夠堅持節儉。

摘自【群書治要.論語講記】

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-7-4 0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節儉之道式微與三代德風之承繼】

今人每嘆節儉之風不存,實乃三代以降德教漸弛之徵。考諸經史,節儉非僅持家之術,實爲君子"仁民愛物"之德基。孟子"遠庖廚"之喻,非謂君子當諱言飲食,乃示人當存"不忍之心"。此心即【禮記】"君子遠庖廚,凡有血氣之類,弗身踐也"之微義,宋仁宗忍啖燒羊,正是將此心推及萬物。

司馬光【訓儉示康】所載先父待客之制,深合【周禮】"鄉飲酒義"。古之宴饗,"三巡""五巡"之限,非吝於酒醴,實遵【尚書】"祀茲酒"之戒。瓷漆之器、梨棗之饌,恰是【儀禮】"膳用六牲,羞用百有二十品"的反面註腳——前者見"節之以禮"的德性工夫,後者顯"縱慾敗度"的禮崩之象。司馬溫公講學鄉里時"飯菜簡單,不飲酒"的記載,尤見【論語】"飯疏食飲水"的聖賢氣象。

今世奢靡之習,其弊有三:一壞"儉以養德"之心性,二違"節用愛人"之王道,三失"慎獨省身"之工夫。觀衛士"舉手加額"、百姓"攔道歡呼"之狀,可知溫公之儉德非爲邀譽,實乃【大學】"明明德於天下"的自然感召。當世之失,非在器物豐儉,而在【孟子】"求放心"之學問不修。昔孔子贊禹"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",今人縱酒食而不知節制,豈非【左傳】"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"之明驗?

重振節儉之風,當自三事始:一效宋仁宗"見其生不忍見其死"的仁心推擴,二法司馬光"講孝悌忠信娓娓不倦"的教化之功,三循【周易】"節以制度,不傷財不害民"的中道。如此,則【尚書】"克勤於邦,克儉於家"的聖王之道,庶幾可復見於今世矣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丙戌日|黃帝4722年六月廿二日卯時| 2025/7/16/週三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