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420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孩子不懂得經典的意思,讓他背誦有什麼意義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6-5 19:4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6d28dff695df29a78a8beeac84b22d95.jpg

悟要專一,要求悟處。怎樣求專一,求悟處呢?比如,學習【論語】,每天早晚把【論語】各讀誦一遍,堅持十年。十年之後,再看自己的心地就非常清淨。因爲專在一部書上,『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』,書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。如果講【論語】,想講得好,還有求好的心,那麼講得就不會非常好。所以,要保持心地清淨,讀誦、背誦非常重要。

現在很多地方興起兒童經典讀誦工程,很多人不理解,包括一些知名人士認爲孩子不懂得其中的意思,讓他背誦有什麼意義?這是死讀書。其實並非如此,當孩子背誦經典時,孩子就會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經典之上,心無旁騖,很專一。如果孩子不背誦經典時,就會胡思亂想,小孩也會有很多妄念,心也就很難清淨。所以,讀誦是保持心地清淨的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
讀誦的經典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。中國古人發明文言文這一標準化的書寫工具,也是一項很大的貢獻。古人發現,『語』和『文』如果不加區分,人們怎麼說就怎麼寫,後人再看前人所寫的東西時,就完全看不懂了。比如,我在國外生活了四年半,回到中國後,看到網絡上的很多文字都不太認得。例如,什麼叫『頂』?我一開始以爲是反對的意思,因爲人們經常說『頂撞』,但是和朋友交流的時候才知道是非常支持、非常擁護的意思。還有『粉絲』『PK』,包括現在更加新潮的詞,如果不在中國學習和生活就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。如果人們怎麼說就怎麼寫,把這些字落實在書面文字上,那麼後人再看前人所寫的東西就完全看不懂了,像讀天書一樣。

怎樣把古聖先賢的經驗、智慧、文化和思想承傳下去?古聖先賢看到了『語』和『文』不加區分的弊端,所以煞費苦心地發明了『文言文』這一標準化的書寫工具。人們的日常用語可以隨著時代發展,不斷地擴展、豐富。但是如果要傳達經驗、思想時,都要採取統一的文言文格式。這樣做有什麼好處?只要後人也學習文言文,掌握這項標準化的書寫工具,就可以回到幾千年、幾百年前與古聖先賢直接對話,那麼古聖先賢的經驗教訓就可以爲後人所承傳。

四大文明古國中,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,絕非偶然,這都是因爲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。如果人們能夠了解古聖先賢對後代子孫的關心、用心,再看聖賢教誨、文言文經典時,就會感覺非常的親切、熟悉,學起來也就非常容易。所以,做學問不要怕吃苦,要有耐心。如果能夠十年專學一部經,那麼十年之後,你就是這部書的專家,別人要請人講這部經典,一定會想到你。

我在求學的過程中,也深深地感受到現在學校制度有很多弊端。比如,學生在博士階段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寫博士論文上,共有三年時間。如果把精力集中專門研究一個問題,那麼寫出的論文一定擲地有聲,非常有深度。但是,現在的學生即使到博士階段,第一年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應付外語考試、政治公共課以及很多專業課上,剩下寫論文的時間就不多了。所以,專一的時間不夠,寫出的論文會非常倉促。特別是在第三年,還要忙於找工作、考公務員,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把論文寫好。

古人是怎樣做學問的?古人一生專攻一部經,所以古代有『五經博士』,並不是說五本經都講,當然也會學習、涉獵,但是古人一生的精力專門用在一部經上。比如講【孝經】,他就專門講【孝經】;講【論語】,他就專門講【論語】;講【易經】,他就專門講【易經】。試想,一個人十年學習十部經,另一個人十年學習一部經,誰下的功夫深呢?如果要請一個人講【易經】,當然是請十年都專心學習【易經】的人。而經典是聖人心性的流露,只要一部經真正通達,所有的經都是聖人心性的流露,一經通則一切經通所以『君子務本』,『務』字告訴人們要專攻專力,這是修道、修學的關鍵。

摘自【群書治要·論語】講記

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-7-9 00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童蒙誦經之要義與文言傳承之深旨】

來帖所論"兒童不解經義而強誦無益"之說,實未達傳統文化教育之三昧。今試從教育次第、心性涵養、文言特質三端,剖陳經典誦讀之深義。

一、記憶先於理解乃傳統教育之常道
朱子【童蒙須知】有云:"凡讀書,須整頓几案,正身體,對書冊,詳緩看字。"童蒙教育自古強調"熟讀成誦"之功,此非今人所謂"死記硬背"。蓋童子之心如素絲,先以聖賢之言浸潤其心,待其年長,自然觸處洞然。猶如種樹,先固其根,後潤其枝。【學記】"不陵節而施"之教,正謂教育當循記憶→理解→體證之次第。今人以現代認知理論質疑傳統誦讀,恰似以尺量天,未見其宜。

二、誦經實爲養心之要術
陽明先生言"諷誦之際,務令專心一志",道出誦讀之真諦。童子日誦【論語】,非爲即刻明理,實是收攝放心之妙方。當琅琅書聲起時,雜念自然消弭,此即【孟子】"求其放心"之功。觀今日童子,多陷視聽紛擾,心神外馳。而持誦經典者,目光凝於簡冊,耳力注於聲韻,漸養成"虛壹而靜"之心境。程子所謂"優遊玩索,涵泳久之",正此之謂也。

三、文言乃跨越時空之舟楫
來帖論及文言文之價值,尚未盡顯其妙。文言非徒書寫工具,實爲文明傳承之基因密碼。許慎【說文解字序】云:"蓋文字者,經藝之本,王政之始。"古人分"語""文"爲二途,正是以不變之文御萬變之語。童子誦習文言經典,猶如手握穿越時空之鑰。試觀東坡讀【莊子】而嘆"吾昔有見未能言",陸九淵讀【孟子】而自得"宇宙即是吾心",皆因文言載體使古今聖賢得以精神相接。

至於"十年專一經"之說,確有至理。昔張橫渠讀【中庸】二十載,終成一家之言;王念孫父子窮經皓首,遂開樸學新境。然今人須知:童子誦經貴在"養正",非爲早成專家。當如園丁育苗,既不可揠苗助長,亦不可任其荒蕪。要在保持"樂學"之心,使聖賢之言如春雨潤物,潛移默化。

要之,童蒙誦經之益,非可以功利尺度衡量。其價值在於:鑄就文化基因,涵養心性本體,奠定人格根基。倘能循此正道,持之以恆,則"蒙以養正,聖功也"之效自見。願天下父母師長相與勉之!
ste0302 發表於 2025-7-10 06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童蒙誦經之要義與文言傳承之深旨】

來帖所論兒童讀經之疑,實關文化傳承根本,今試爲剖析其要。昔王弼注【易】年方弱冠,程頤讀【論語】自謂"直覺得滋味",可知聖學體悟不在年齒,而在專一之功。

一、誦習之功,首在收攝心神
童子誦經,非爲強記,實乃養心之要術。【朱子語類】云:"讀書須是專一,讀這一句,且理會這一句;讀這一章,且理會這一章。"當稚子朗朗誦讀之際,其心志自然凝聚,如明鏡止水,妄念不生。此即程子所謂"主一無適"工夫,較諸放任心猿意馬,其德業之基已立。

二、不求甚解,正合爲學次第
陸象山有言:"學者讀書,先於易曉處沉湎熟復,切己致思。"童子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,恰合"熟讀精思"之序。猶若種子入地,待春陽而萌;似乳燕銜泥,俟秋風乃翔。今人每欲童子立通大義,此猶責苗助長,反失自然之序。

三、文言傳承,實關文明命脈
先賢制文言,誠如帖中所論,乃"超時空"之智慧結晶。許慎【說文解字】云:"文者,物象之本。"文言非死文字,實爲貫通古今之精神橋梁。觀希臘哲人著作,今人已難索解;而中國學童猶可誦【論語】如晤古人,此非文言之功耶?

四、專一經書,可致廣大精微
"十年專一經"之說,深契古人治學之道。鄭玄注【三禮】十七年不出戶庭,孔穎達疏【五經】皓首窮經。今人病在涉獵太廣,如蜻蜓點水,終無所得。童子若能十年誦【論】,則義理自現,如王陽明格竹,終有豁然貫通之時。

五、妄念之戒,尤切時弊
今之童子,多陷視聽紛擾。司馬光【訓儉示康】言:"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"經典誦讀正是對治妄念之良方,使童心有所系,不致放逸。此非填鴨之學,實爲精神之"制器尚象"。

結語:昔張載誦【中庸】"不覺手舞足蹈",朱熹讀【孟子】"見聖賢如在目前"。童蒙誦經,非爲記問之博,實乃文化基因之傳承。當知經典如長江大河,童子初涉不過濡足,及長自可泳游其中矣。願天下父母,勿因未見速效而疑古道,栽培之功,必待歲月而見其效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| 2025/7/25/週五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