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870|回覆: 0

[道學研究] 【莊子】雜篇卷9漁夫詩解3修身守真精誠之至聖不拘俗法天貴真

[複製連結]
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-2-10 17:0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【莊子】篇卷9漁夫詩解3修身守真精誠之至不拘俗法天貴真
題文詩:
揪然而嘆,孔子再拜,而起曰丘,再逐於魯,
削跡於衛,伐樹於宋,圍於陳蔡,不知所失,
,四謗何也?悽然變容,客曰甚矣,
子難悟也!也之,畏影惡跡,去之走者,
舉足愈數,而跡愈多,走愈疾而,影不離身,
以爲尚遲,疾走不休,絕力而死,不知處陰,
以休,處靜息跡,愚亦甚矣!子審仁義,
之間,同異之際,觀動靜變,適受與度,
理好惡情,和喜怒節,幾於不免.謹修,
慎守其真,還物與人,則無所累.今不修身,
而求之人,不亦外乎!曰何謂真?客曰真者,
誠之至,不精不誠,不能動人;故強哭者,
雖悲不哀;強怒者亦,雖嚴不威;強親者也,
雖笑不和;真悲也者,無聲而哀;真怒未發,
而威真親,未笑而和.真在內者,神動於外,
所以貴真.用於人理,事親慈孝,事君忠貞,
飲酒歡樂,處喪悲哀.忠貞以功,爲主飲酒,
以樂爲主,處喪以哀,爲主事親,以適爲主.
功成之美,無一其跡;事親以適,不論所以;
飲酒以樂,不選其具;處喪以哀,無問其禮.
禮者世俗,之所爲也;真者所以,受於天也,
自然不易.故聖人也,法天貴真,不拘於俗.
愚者反此,不能法天,而恤於人,不知貴真,
碌碌,受變於俗,故不足.惜哉子之,
蚤湛人偽,晚聞大道!至道天真,天性自然.
【原文】

    孔子揪然而嘆(1),再拜而起曰:『丘再逐於魯(2),削跡於衛,伐樹於宋、 圍於陳、蔡。丘不知所失,而離此四謗者何也(3)?』客悽然變容曰,『甚矣,子之難悟也(4)!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(5),舉足愈數而跡愈多(6),走愈疾而影不離身(7),自以爲尚遲,疾走不休,絕力而死,不知處陰以休影(8),處 靜以息跡(9),愚亦甚矣!子審仁義之間,察同異之際(10),觀動靜之變,適受與之度(11),理好惡之情(12),和喜怒之節(13),而幾於不免矣(14)。謹修而身(15),慎守其真,還以物與人,則無所累矣。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,不亦外乎!』    孔子愀然曰:『請問何謂真?』客曰:『真者,精誠之至也。不精不誠,不能動人。故強哭者,雖悲不哀;強怒者,雖嚴不威;強親者,雖笑不和。真悲無聲而哀,真怒未發而威,真親未笑而和。真在內者,神動於外,是所以貴真也。其用於人理也(16),事親則慈孝,事君則忠貞,飲酒則歡樂, 處喪則悲哀。忠貞以功爲主,飲酒以樂爲主,處喪以哀爲主,事親以適爲主(17)。功成之美(18),無一其跡矣(19);事親以適,不論所以矣(20);飲酒以樂,不選其具矣(21);處喪以哀,無問其禮矣(22)。禮者,世俗之所爲也(23);真者, 所以受於天也(24),自然不可易也(25)。故聖人法天貴真(26),不拘於俗。愚者反此(27)。不能法天而恤於人(28),不知貴真,祿祿而受變於俗(29),故不足。 借哉,子之蚤湛於人偽而晚聞大道也(30)!』【譯文】
孔子神色愧變而嘆息,再叩拜而起說:『我兩次被魯國驅逐,在衛國被削平足跡,在宋國被砍伐講學遮蔭的樹木,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被圍困。我不知道所犯的過失,爲何遭到這四種毀謗?』漁翁淒涼地改變面孔說:『嚴重啊,你太難覺悟了!有人畏懼自己的影子、厭惡自己的足跡想離開它而跑, 舉足愈頻繁而足跡愈多,跑得愈快而影子卻不離開身形,自以爲還慢,快跑不止,絕盡力氣而死。他不知道到陰暗的地方影子自然消失,處於靜止狀態足跡自然消滅,愚蠢到極點了!你審視仁義之間,分辨同異之際,觀察動靜的變化,調適取捨的分寸,調理好惡的情感,調和喜怒的節度,你幾乎不免於禍患了。你要謹慎修養身心,慎重保持自己的本性,把身外之物還與他人, 就無所牽累了。現在,你不修養自身而求助他人,不也是追求外物嗎!』
孔子淒涼他說,『請問什麼叫做真?』漁翁說:『真是精誠的極點。不精不誠, 就不能感動人。所以勉強哭泣的人,雖然悲痛而不哀傷;勉強發怒的人,雖然嚴厲而不威嚴;勉強親熱的人,雖然發笑而不和藹。真正的悲痛沒有聲音而哀傷,真正的憤怒沒有發作而威嚴,真正的親熱沒有笑容而和藹。真性在內心,神情流動於外表,這就是珍重精誠的道理,把這種道理運用於人倫, 事奉父母就孝順,事奉君主就忠貞,飲酒就歡樂,處喪就悲哀。忠貞以功名爲主,飲酒以歡樂爲主,處喪以悲哀爲主,事親以順適爲主。功名成就是完美,不需要一種途徑。事父母以安適,不論什麼方法;飲酒以歡樂,不選擇器具;處喪的哀傷,不講究什麼禮儀。禮儀是世俗所做的;真性是享受於天的,自然是不可以改變的,所以,聖人效法天道珍視真性,不拘泥於世俗。 愚蠢的人與此相反。不能夠效法天道而體恤於人事,不懂得珍視真性,平凡而受世俗的影響來變化,所以不知滿足。可惜啊!你過早地逸樂無度於世俗的禮樂之中而聽到大道太晚了!』

【注釋】
(1)鍬(qiǎo)然,形容伸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的樣子。
(2)逐:驅逐。
(3)離:一本作罹,遭。謗:誹謗,毀辱。四謗:指上文逐於魯、削跡於衛、伐樹於宋,圍子陳蔡。
(4)難悟:難覺悟。一本作難語,難與言,亦通。
(5)畏影:畏懼自己的影子,惡跡:厭惡自己的足跡。去:脫離、擺脫,走:跑。
(6)數(shùo):屢次,頻繁。作快解牽強。
(7)疾:快,急。
(8)處陰:在陰暗無光的地方。休影:止影,沒有影子。
(9)處靜,處在靜止不動的狀態。息跡:滅絕足跡,沒有足跡。
(10)際:界際,分際。
(11)適,調適、調和。受與:取捨。度:分寸,適度。
(12)理:調埋,疏導。
(13)和:調和。節:節度,分寸。
(14)幾:幾乎。不免:不免於禍患。
(15)謹:謹慎,修:修養。而:你。身:身心。
(16)人理:人倫。
(17)適:舒適,順從。
(18)之:則,就。
(19)無:通毋,不拘,不需。一:一定,一種。跡,途徑。
(20)不論:不問,不管。以:用。
(21)不選,不選擇,具:器具,酒具。
(22)無問:不講究。札:札儀。
(23)所爲:所造成。
(24)受於天:稟受於自然。
(25)不可易:不可以改變。
(26)法天:效法自然。
(27)愚春:愚蠢的人。反此:與此相反。
(28)恤:體恤,周濟。人:人事。
(29)祿祿,同碌碌,平凡的樣子。受變於俗:受世俗影響而變化。
(30)蚤:同早。湛(dan):通眈,逸樂無度。人偽:世俗的禮樂。

盧岐 發表於 2025-6-29 17:57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漁父】篇"法天貴真"義疏——論莊子對儒家禮法之批判與超越

【莊子·雜篇·漁父】第三章所載孔子與漁父對話,實爲莊子後學假託儒道對話以申"法天貴真"之旨。此段文本以孔子"再逐於魯"四患爲引,層層剖判儒家禮法之蔽,最終指向"精誠之至""不拘於俗"的真人境界。

考孔子自陳"四謗"之厄,漁父謂之"畏影惡跡",此喻實具深意。【齊物論】云"影之隨形,響之應聲",儒家汲汲於仁義教化,恰如畏影者疾走而影愈隨。莊子揭示"跡者履之所出,而跡豈履哉"(【天運】),禮法作爲道德之跡,已非真性之本然。孔子周遊列國而屢遭困厄,正因其"偈偈乎揭仁義"(【天道】),未能達"與時俱化"之境。

漁父所言"子之難悟",直指儒家三大迷執:其一,以禮樂爲教化之本,不知"禮者,道之華而亂之首"(【知北游】);其二,執著人倫秩序,未達"相忘於江湖"(【大宗師】)的自然之境;其三,拘泥形跡教化,昧於"得意忘言"(【外物】)的體道方式。此三者皆屬"喪己於物,失性於俗"(【繕性】)的表現。

"精誠之至"作爲解脫之道,實爲莊子對儒家"誠"概念的轉化。【中庸】言"唯天下至誠爲能化",仍屬道德修爲層面;而莊子之"精誠"則超越倫理框架,直指"與天爲徒"的性命之本。【漁父】篇強調"真者,精誠之至也",此"真"即【秋水】篇"謹守而勿失,是謂反其真"的本來面目,較之儒家"克己復禮"的工夫論,更強調對天然本性的持守。

"法天貴真"的終極意義,在於解構"禮-法"的人爲建構秩序。莊子以"天刑之,安可解"(【德充符】)的命題,揭示儒家禮法如同"解其桎梏而更以膠漆"(【應帝王】)。漁父謂孔子"無所逃於天地之間",正是對【人間世】"天下有大戒二"的呼應——唯有"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",方能超越"四謗"之困。

此章對話的深層結構,實爲莊子學派對戰國時期"禮法之爭"的哲學回應。通過漁父之口,莊子後學指出:儒家以禮法建構的文明秩序,恰是"殘生傷性"的根源;而"不拘於俗"的真人境界,則通過"坐忘""心齋"等工夫,復歸於"與造物者游"(【天下】)的自在之境。這種對文明異化的批判,在當代社會仍具深刻啟示意義。
莫火坐 發表於 2025-7-13 16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漁父】篇"法天貴真"義疏——論莊子對儒家禮法之批判與超越

【莊子·雜篇·漁父】所載孔子與漁父之對話,實爲道家對儒家價值體系之深刻解構。漁父以"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"爲喻,揭示孔子"四謗"之困實源於其"不反諸己"之迷執。此段文本蘊含三層哲學要義,茲分疏如下:

一、影跡之喻與"真知"境界
"畏影惡跡"者,恰如【齊物論】所言"隨其成心而師之"的認知困境。漁父指出"處陰休影,處靜息跡"的解決之道,實與【大宗師】"坐忘"說相呼應。莊子強調,儒家汲汲於匡正天下,猶如畏影疾走之徒,其根本謬誤在於未明"真知"(【養生主】),即未能洞見禍患實源於自身對禮法形式的執著。郭象注"去之愈遠"四字,正點破儒家外求之道的悖論本質。

二、"四謗"事件的天道觀照
孔子歷數"再逐於魯""伐樹於宋"等遭遇,恰成【德充符】"天刑之,安可解"的現世註腳。漁父謂"子之難悟",實指孔子未達"安時而處順"(【養生主】)之境。莊子通過漁父之口揭示:世俗所謂禍患,在道家視域中恰是"天倪"(【齊物論】)的體現——當儒家強以人倫秩序框限自然天道,其"削跡""伐樹"之厄便成必然。成玄英疏此段時特重"天戮"與"人戮"之辨,可謂得其三昧。

三、"法天貴真"的實踐哲學
漁父最終提出的"法天貴真"命題,實爲【莊子】全書工夫論之總綱。"真者,精誠之至也"的界定,與【刻意】篇"純素之道"形成互文。此說超越儒家"克己復禮"的修養路徑,主張通過"守真"(【漁父】)回歸"受於天"的自然本性。明代釋德清【莊子內篇注】特別指出,此處"真"字非謂倫理之誠,而是指"未始有物"(【齊物論】)的本然狀態。

要之,此段對話通過層層設喻,完成對儒家價值系統的雙重超越:在認識論層面,以"真知"破"仁義"之執;在實踐論層面,以"貴真"代"復禮"之功。王夫之【莊子解】評此章"剝儒者之膚而見其髓",誠爲的論。然莊子之批判非爲否定人倫,恰是通過"天人不相勝"(【大宗師】)的哲學建構,爲道德實踐開闢更根本的形上基礎。此即漁父訓導孔子的深層意蘊所在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|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巳時| 2025/7/15/週二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