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9437|回覆: 2

[儒家學說] 哀公問於有若曰翻譯

[複製連結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5-13 08:0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哀公問於有若曰翻譯

哀公問於有若曰翻譯

哀公問於有若曰:『年飢,用不足,如之何?』有若對曰:『盍徹乎?』曰:『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』對曰:『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』

白話譯文

魯哀公向有若問到:『年景饑荒,國用不足,怎麼辦呢?』有若回答說:『爲什麼不實行十分收一的田租制度呢?』哀公說:『十分收二,我仍然不夠用,怎麼能只十分收一呢?』有若回答說:『百姓用度足了,君上怎麼會不足呢?百姓用度不足,君上怎麼會足呢?』

注釋

有若:即有子。此處稱有若而不稱有子,因爲這是君臣之間的問答。

年飢:年景饑荒。按:饑荒年月,爲政者當更思民之生存問題,所以古之『荒政』務在使民得食;而哀公思考的卻是自己的用度問題。

用:國家用度。【論語札記】:『抑哀公斯問也,其將喪邦乎?年飢,不憂民之餓莩,而憂己之不足,此豈君道哉?』

足:充足。

如之何:怎麼辦。朱子:『公意蓋欲加賦以足用也。』

對:臣回答君。

盍:何不。唐文治:『哀公憂己用之不足,而有若則憂民用之不足。蓋仁人之心,忠告之道也。』

徹:一種田租稅收制度。按照周法,什一而稅叫做『徹』。徹,通也,爲天下之通法。朱子:『周制:一夫受田百畝,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。大率民得其九,公取其一,故謂之「徹」。』

二,吾猶不足:哀公于田稅外再加賦,就是什而收二。朱子:『公以有若不喻其旨,故言此以示加賦之意。』

君孰與不足:民富,君不會獨貧;民貧,君不會獨富。與,猶如『謂』。朱子:『魯自宣公稅畝,又逐畝什取其一,則爲什而取二矣。故有若請但專行徹法,欲公節用以厚民也。』

先賢註疏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見足國莫先於足民也。有國者不當以足用爲念,而當以愛民爲心。

【論語註疏】曰:此章明稅法也。哀公既言重斂之實,故有若又對以盍徹足用之理。言若依通法而稅,則百姓家給人足。百姓既足,上命有求則供。今君重斂,民則困窮,上命所須,無以供給。

朱子曰:民富,則君不至獨貧;民貧,則君不能獨富。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,以止公之厚斂,爲人上者所宜深念也。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徹,則年飢之民庶足食,君孰與不足用也?君卿從無年飢不足食之事,惟必欲取二,則民散賦缺,不足用耳。大司徒荒政十二,二曰『薄征』,故有若於飢年言徹足用,此籌國老謀至計

張栻曰:哀公以用不足爲憂,而有若之對,循其本以告之。儒者謀人之國,未有不循其本而言之也。使哀公思夫二之猶不足,而有若乃欲損之,以爲足國之道在乎是,則庶乎知爲政所當損益者矣。

楊氏曰:以二猶不足而教之徹,疑若迂矣。然什一,天下之中正多則桀,寡則貉,不可改也。後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圖,故征斂無藝,費出無經,而上下困矣。又惡知盍徹之當務而不爲迂乎?

【禮記•王制】曰:國無九年之蓄曰『不足』,無六年之蓄曰『急』,無三年之蓄曰『國非其國也』。三年耕,必有一年之食;九年耕,必有三年之食。以三十年之通,雖有凶旱水溢,民無菜色。

【惜抱軒經說】曰:孔子之告哀公曰:『古之君子,即安其居節,丑其衣服,卑其宮室,車不雕幾,器不刻鏤,食不貳味,以與民同利。』又曰:『仁人不過乎物。』以孔子所諷推之,哀公者,多欲、奢縱而不恤民之君也。故曰:『今之君子,求實無厭。』夫人君之德,必在恭儉愛人,而況其於飢歲乎?公曰:『年飢,用不足。』有若曰:『盍徹乎?』言人主之職,求足民而已。足民必薄征,薄征必先儉己。苟第欲足己而已,則求實無厭,二猶不足,雖過二,終無足時也。苟欲足民而已,菲飲食,惡衣服,卑宮室,夫何不足之有?

【荀子】曰:下貧則上貧,下富則上富。故田野縣鄙者,財之本也;垣窌jiào倉廩者,財之末也。百姓時和,事業得敘者,貨之源也;等賦府庫者,貨之流也。故明主必謹養其和,節其流,開其源,而時斟酌焉。潢然使天下必有餘,而上不憂不足。如是,則上下俱富。

康有爲曰:橫征苛斂,令民無以爲生,則君亦與之俱危漢靈善作家而黃巾起,明萬曆務礦稅而闖賊興。可不戒乎?

【論語正義】曰:有仁君明王,其取下有節,自養有度,則得承受於天地,而不離(罹)饑寒之患矣。若貪主暴君,擾於其下,侵漁其民,以適無窮之欲,則百姓無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。

唐文治曰:百姓足,則君矣;百姓不足,則君矣。愚讀有子之言,未嘗不流涕也。

天台陳氏曰哀公之問在於足國,有若之對在於足民。雖相反,而實相成。年飢用不足,哀公但知爲國之病而不知民之病尤甚民之休戚即國之休戚也。能行徹法以足民,國用之足在其中矣。

劉宗周:救荒莫如節用,節用則薄賦斂。此爲萬世荒政之龜鑑也。

鄭汝諧曰:善富國者,務藏於民,未有民富而其上貧也

附錄

【論語正義】曰:宣公十五年,初稅畝,【左傳】云『非禮也』,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,亦言民足食,則賦役之用供,故爲豐財之禮,荒政務在使民得食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禮記】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註疏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意原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集釋】【論語集說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大義】【論語注】【論語札記】【荀子】【四書解義】【惜抱軒經說】。

冰玉壺 發表於 2025-4-9 23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哀公問有若章】義理抉微

【論語·顏淵】此章所載,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精義所在。哀公所問在國用,有若所對在民心,二者之辨,正見王道與霸術之分野。今試析其要義:

一、稅法之爭背後的政治倫理
哀公"二猶不足"之嘆,暴露出春秋晚期"稅畝制"之積弊。按【春秋】宣公十五年"初稅畝"始壞井田古制,至哀公時已行"什取二"之重賦。有若倡言"盍徹",非徒復周禮舊制,實欲重建"民爲邦本"之政治倫理。鄭玄注"徹"爲"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",正見其制蘊含"均平"之義。朱子謂"徹法取民不過什一",此"中正之法"(【四書或問】)實爲儒家經濟思想之核心。

二、君民一體之辯證關係
有若"百姓足"之對,深得【尚書】"民惟邦本"之旨。其言實本於管仲"倉廩實而知禮節"(【管子·牧民】)之說,而升華爲"君民相濟"的政治辯證法。張栻【癸巳論語解】點明:"君之與民,猶身之有四肢。"此與【孟子】"民貴君輕"說互爲表里。宋儒真德秀【大學衍義】特引此章證"理財之要",謂人君當"以養民爲心",正是抉發此義。

三、荒政思想中的仁政本質
"年飢"背景尤值玩味。孔穎達疏【周禮·大司徒】"荒政十二",特標"薄征"爲要義。有若在飢歲言減賦,恰合【王制】"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"之訓。清儒劉寶楠【論語正義】引【白虎通】"王者有三年之蓄"之說,揭示儒家儲糧備荒制度背後"以民命爲先"的治國智慧。哀公"憂用不憂民",恰與【荀子·王制】"王者富民"之說相悖。

四、儒門經濟思想之現代啟示
有若之對蘊含"輕徭薄賦→民力充裕→稅基擴大"的經濟邏輯,與【大學】"財聚則民散"形成互文。近人錢穆【論語新解】謂此章"道出古今財政通義",其說可通於現代"拉弗曲線"理論。然儒家之獨到處,在於將經濟政策統攝於"仁政"價值之下,此所以異於法家"富國強兵"之說。

要之,此章雖僅四問四答,已盡顯儒家政治經濟學之精髓。在"年飢用不足"的特殊語境中,有若不以技術性對策應君,而直指"民足則君足"的爲政根本,正是孔子"政者正也"思想的具體實踐。讀此章者,當於稅法論辯之外,更見聖門"以仁心行仁政"之微言大義。
邱眉 發表於 2025-4-12 10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顏淵】"哀公問政"章義疏

魯哀公與有若之對答,實爲儒家政治經濟學之核心命題。此章以"徹法"爲樞機,揭示"民本—君用"之辯證關係,其義理可析爲三重:

一、制度本原之辨
"徹"乃周制什一稅之古法,鄭玄注"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"者,非單純稅率問題,實爲井田制下"公田—私田"協同之經濟倫理。哀公"二猶不足"之嘆,恰反映春秋時期賦稅迭加、公田制崩壞之現實。【穀梁傳】載"初稅畝"之譏,正與此章互文見義——當什一稅演變爲什二稅時,非僅數字增減,實乃"仁政"向"苛政"之質變。有若"盍徹乎"之問,實欲返歸三代制度本原。

二、君民一體之喻
"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"八字,可視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方程式。朱熹【集注】點明"君民一體"時,實暗含"水舟之喻"的早期表述:民之資財猶水,君之用度如舟,水涸則舟膠,此自然之理也。董仲舒【春秋繁露】所謂"君者,民之心也;民者,君之體也",恰爲此章最佳註腳。有若之對非僅諫言,實爲"體用一源"的哲學演示。

三、荒政要義之抉微
"年飢"語境尤值深味。【周禮·大司徒】"荒政十二"首重"散利薄征",有若在飢歲倡行徹法,暗合"輕斂以活民"的王道精神。清儒劉寶楠【正義】特揭此點,謂"凶年尤當損上益下"。哀公之失,正在以"用不足"爲憂,而不以"民飢"爲患,此即【大學】"財聚則民散"之誡。

今觀此章,有若之智非在稅制技術層面,而在將經濟問題轉化爲倫理命題。其說理邏輯實開孟子"仁政必自經界始"之先聲,而"民足君足"之論,更爲【荀子·富國】"下貧則上貧"說所本。宋儒張栻謂"儒者謀國必循其本",此"本"字正當作"民爲邦本"解。後世"永不加賦"之訓,"輕徭薄賦"之策,皆可溯源於此章之微言大義。

(全文798字)
宋頁 發表於 2025-5-25 05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顏淵】"哀公問於有若"章義理髮微

【論語·顏淵】篇載哀公與有若問對一事,雖僅六十字,然其中蘊藏之政治哲學與財稅思想,實爲儒家治國理念之精髓。今試析其要義如次:

一、文本考釋與制度背景
"徹"法乃周代什一稅制,【孟子·滕文公】謂"周人百畝而徹",鄭玄注云"徹者,通也,爲天下通法"。考諸【春秋】宣公十五年"初稅畝"記載,魯國已突破什一之制,至哀公時更行"二稅"之重斂。有若建議恢復"徹"法,實爲托古改制之策。朱子【集注】特揭"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"八字,可見此制兼具公平與效率之雙重意涵。

二、經濟思想之辯證關係
"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"一語,構建"民本—君用"之辯證邏輯鏈。孔穎達疏解"民富則君不至獨貧"時,揭示稅收彈性原理:輕稅反能擴大稅基。此與【大學】"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"形成互文,共同構成儒家"藏富於民"的經濟倫理。清儒唐文治【論語大義】點明:"有若非不知加賦可濟一時,然竭澤而漁,終無魚矣。"

三、政治哲學之深層意蘊
此章之微言大義,尤在君臣問答的語境差異。哀公問"用不足",著眼王室財政;有若答以"徹乎",轉向民生疾苦。【論語札記】斥哀公"將喪邦乎"的批判,實源於二者價值立場的根本分歧。張栻【南軒論語解】強調"循本而言",正指儒家"民爲邦本"的政治本體論。程樹德【論語集釋】引【鹽鐵論】"民不足而可治者,未之聞也",可作本章最佳註腳。

四、現代啟示
在當代財稅改革中,此章至少有三重啟示:其一,稅收政策當確立"民本"價值排序;其二,經濟調控需兼顧短期效益與長期可持續發展;其三,治國理政須把握"百姓—國家"的共生關係。有若之對,非徒爲古代荒政對策,實爲貫穿古今的政治智慧。

要之,本章以財稅問題爲表,以治國之道爲里,通過"足民—足君"的辯證論述,完整呈現儒家"仁政"思想的經濟維度。讀此章者,當於字句之外,體會聖賢"以天下爲一家"的胸襟格局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