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教養專家洪蘭教授說:在多元化的社會,行行出狀元,能力比學歷來得重要多了。要讓孩子有接受挑戰的勇氣,不畏挫折的決心,關鍵就在於孩子的自信心,而孩子自信心的養成,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。
" D/ T$ @/ k8 C2 ^1 A3 B6 p 在傳統社會,『不打不成器』被許多台灣家長奉爲育兒座右銘;隨著少子化社會的來臨,現代父母對孩子又呵護過度,往往變成了所謂的『直升機父母』。以打罵爲主的教養方式會造成孩子的自我形象低落,自信心不足;而呵護過度,凡事讚美,卻又讓孩子缺乏抗壓性,變成了容易受傷的『草莓族』。
5 j4 C6 e" i7 N/ c. E4 R5 D8 i- G Part 1理論篇
" m/ K* R3 r( K) D1 l/ m! ~# X 培養自信孩子的秘訣: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。7 Q, ^% U/ g7 e8 c/ _+ k
潛移默化的漫長曆程
' ~/ R# O# g# `' M) e j1 v& R 自信心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,但要培養自覺有能力接受挑戰的孩子,最重要的是,家長必須提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不斷重複練習、實作的機會。台灣嬰幼兒教保學會理事長劉冷琴表示,有些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,例如不需要特別訓練,孩子自然就能學會翻身、爬行、走路、利用雙手吃飯……。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學習機會?並且在不斷的嘗試中嘗到了失敗以及成功的果實?& ?- I1 a& v4 D! t2 N* ]
教養新知
1 O; {7 Z% h; ~# I& ?- g 越來越多的國外研究指出,當孩子發現自己原來有能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時,孩子更能夠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,而這種對自我的評價比起父母親凡事讚美的效果要高出許多。
3 l+ v0 J" E2 ]2 G 現代孩子從小缺乏學習機會+ g% ]" ~! ?- m# C& a
劉冷琴理事長指出,許多父母總會認爲,0~1歲的寶寶什麼都不懂,於是習慣性的從小幫孩子處理生活的大小事,等到(他們認爲)孩子(應該)懂事之後,才需要開始教育。有些父母則認爲孩子已經長大了,應該具備自理的能力,卻忽略了在成長的過程中,並沒有提供孩子充分學習的機會,反而讓孩子不敢嘗試,害怕失敗。# X" S5 W; ~$ v n! S( X' w" H% l% e1 H) i
教養新知
! Y& M; g6 |) S! I* }$ Y 2008年5月號【Parents】雜誌一篇【培養自信孩子的秘密】一文中提出了一個親子教養新觀點:現代父母應該少說話,讓孩子多做事。也就是說,身教重於言教,因爲父母的一舉一動,孩子都看在眼裡,特別是孩子都是透過模仿大人的行爲來學習的,因此,與其做個碎碎念不停的父母,使孩子感到厭煩,還不如以身作則,做孩子人生中最好的學習榜樣。
, m) U% u8 o" I; a3 R+ P- s 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做看
! ]' v' Y9 }. X& S" O- @ 所謂的自信心,指的是當孩子在生理上已經發展成熟而能夠行使某些能力時,孩子不僅具備了該階段應有的能力,並且自我感覺有這項能力去完成所託付的任務。劉冷琴理事長表示,舉例說,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,孩子就具備了『覓乳反射』的能力,能夠讓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找到母親的乳房,並且奮力的吸吮到乳汁來填飽自己的肚子。
0 f1 R4 d/ V2 e' g& | 教養新知1 ]" `$ q6 c' U
劉冷琴理事長提醒父母,想要培養充滿自信的孩子,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做看,在實作中建構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。
- S' D* ]1 B- L4 m+ ?0 L6 M" B Part 2實戰篇
8 q6 P! b2 Y, O& H9 Z! _ 0~1歲,配合寶寶的發展階段,5大階段性實用技巧一一道來。& J- i* S3 ?3 ]: f; L. \+ {
Step 1) J9 d7 k8 W* J" |$ }+ m3 ~
新生兒時期~餵食第一口
. e* N$ v/ D( \5 D 研究發現,從出生起就靠著自己的力量去尋找到母親的乳房,使盡力氣喝到母乳的孩子,比起由大人直接將乳頭或奶嘴塞到嘴裡的寶寶,在未來的發展上會更有自信。劉冷琴理事長解釋說,這是因爲前者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達成任務,而後者則不需要耗費任何力氣,就能夠品嘗到甜美的果實,反而漸漸的養成了依賴的習慣,即使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瑣事,也沒有信心完成,變成了自信心低落的孩子。
9 K% A; m% n$ D# w k+ | Tips
" y0 P8 \; O* I+ @ 建議想要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新手媽媽,在開始哺乳時就得記得要讓寶寶自己去尋找到乳房,而避免使用相對而言餵食比較方便、容易吸吮的人工奶嘴。
4 S e, l: v' d$ S& k Step 2
% K8 L/ T1 i1 j% G! b2 w 坐月子期間~依附情感的建立
) V4 ~; r5 I, Y. ], e# i9 K$ n 當孩子離開了母親溫暖的子宮,成爲了獨立的個體之後,最容易感到孤單、無助。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,劉冷琴理事長說,滿月前只要寶寶哭了,父母應該立刻響應,因爲這是幫助寶寶建立依附情感的關鍵時刻,當寶寶發現自己發出的訊息(哭)是會被接受的(父母的響應),在潛意識當中就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基本的信賴感,未來成長才會更有自信並且願意表現/表達自己。
* Z& v" G6 C! b0 {2 Y5 } Tips) A( P& m6 ]! y! d
初生寶寶的哭其實透露了許多訊息:尿布濕了、肚子餓了、想睡覺等。新手媽媽也要對自己有信心,經過與孩子的親密相處,就能分辨出孩子的哭聲,滿足孩子的需求。* D I+ U; [* b; Q3 M! D
Step 3( }( G( ]2 z# w' p
4至6個月大~模仿寶寶的聲音' F( f& G0 U- U1 C; B5 l
大約到5個月大,寶寶開始對父母的聲音有愉悅的反應,會發出咿咿喔喔的聲音,並且開始發展出手眼協調的能力。劉冷琴理事長表示,這個時期,父母可以模仿寶寶的聲音,當寶寶聽到了父母發出的聲音,會從中創造出新的聲音,而當寶寶能夠發出新的聲音,會讓寶寶對自我能力感到驚奇,也更願意不斷的嘗試與學習。
0 W- C0 A' n! k2 l6 W3 g Tips g5 E q9 J: q/ t
滿6個月大的寶寶,其聽力與大人相同,這時期寶寶的活動力也越來越好,建議在日常照護中可以多與寶寶互動,讓寶寶更有安全感。
; ~7 S4 A0 X: |4 W Step 4
/ v+ W: L1 N: V/ f5 { 7至9個月大~讓寶寶自己吃東西 \. k" i# n5 t# V
當寶寶進入吃副食品的階段,並且隨著手眼協調的能力越來越好,而開始想要自己拿東西吃的時候,父母親就應該讓寶寶有機會自己學習吃東西。劉冷琴理事長說,大多數父母都會擔心寶寶自己吃得慢、吃得很髒,往往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。要知道,孩子各項能力的養成,是不斷重複練習的結果,缺乏學習機會的孩子,會以爲自己就是沒有這樣的能力,而不敢自己動手做。0 T' ~9 t8 R: V. u( K& A
Tips- G' H! ?/ b% [
建議父母爲寶寶準備專屬的餐具,並將食物處理得適合該階段的孩子進食,放一些在孩子的餐盤中,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吃。即使寶寶吃得很髒也應避免責罵,反而應該鼓勵寶寶,透過每天不斷的練習,父母親會發現即使才剛滿1歲的寶寶也能夠學會自己進食。
) M/ Q5 ^; v/ U6 W$ O Step 5% ?/ U2 n# q" F5 K" m) x) p& _
10個月至1歲~讚美貴在具體- {" T4 r6 ?2 _8 n/ L2 L |6 G
隨著孩子的成長,當孩子開始學會翻身、爬行、站立到走路,現代父母總是習慣性的給予讚美與鼓勵,劉冷琴理事長說,凡事讚美並不會讓孩子更有自信,反而可能培養了自負、眼高手低,或是沒有讚美就不願意自己動手做的孩子。記住,孩子可能將讚美變成了一種習慣,因此,劉冷琴理事長強調,讚美要貴在具體,不要超乎事實。, l: `% O2 j) ]) N3 a
Tips
! F2 S( h c0 H$ a 舉例來說,常常聽到大人對孩子說:你好棒喔!劉冷琴理事長表示,孩子並不會明白『好棒』的意思,與其用孩子無法理解的形容詞,不如直接針對孩子的努力稱讚來得有效。例如,當孩子自己吃完餐盤裡的食物時,可以對孩子說:你今天自己把飯吃完了喔!明天要繼續努力,相信你可以做到的。* I* i4 p6 D! P6 m7 f+ b" i/ ~* O
Part 3叮嚀篇
( e, L+ L! Y( S- A0 q8 {4 U% N 孩子的自我意識抬頭,正是自信心最容易被破壞的時期。# K2 u; b5 Y- ?4 {# v# E/ e5 I
Point 1' l" k, o. U& a: ^ U. G; D- T% ^2 O
1歲大以後~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% x2 c9 m5 a& o% x# R* ?
孩子終將會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,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,父母親必須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,而不是幫孩子做決定。劉冷琴理事長表示,隨著孩子越來越大,也越來越有自我意識,開始會想要自己做決定時,爲了表達自己的意見,往往大人說東,他偏要往西。
) H5 U# ~3 v% `- X) _) n7 W/ W4 o 在這段時期,孩子的自信心最容易被破壞,因爲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會認爲孩子不聽話,可能因此缺乏耐心而責罵孩子。2 F8 M+ G, a, y
Tips( ]2 K' z# _2 i8 b0 X; j2 m+ O
父母可以利用『說反話、設圈套』的技巧,例如想要孩子往東,就故意說要孩子往西。並且給孩子兩個選項,一個是孩子會選擇的(同時也是成人希望孩子做的),另一個則是孩子不會選擇的,一方面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,一方面又能達到教養的目的。 @( y9 E o$ {0 w" ?
Point 2
& W3 @8 z; a; i; {. D7 _- Z6 I* P! g 排便學習~配合孩子的生理發展步調
! o4 W; h* g# G$ I 劉冷琴理事長表示,人類天生就具備了某些能力,但是這些能力的發展必須配合生理發展的步調。她舉例說,想要給學步兒進行排便學習時,應該確保孩子的括約肌已經發育成熟之後再開始,而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盡相同。
3 d# Q7 K( ]7 x 她說,當括約肌發育成熟之後,孩子才有能力控制便便或尿尿,在孩子的生理發展還不成熟時,就以外力、強迫或恐嚇的方式要求孩子學會上廁所,反而可能培養出具有『肛門性格』的孩子:個性孤僻、固執、吝嗇,甚至只要遭受到壓力就會頻尿,容易緊張。
" g6 G; a, S X4 Q2 k Tips
, x$ |% O' y$ x! R( Z! t 建議父母應採取漸進式的方式,例如新生兒時期開始藉由勤於更換尿布,讓小屁屁隨時保持乾爽,從而讓寶寶了解干、濕的感覺。隨著寶寶長大開始會模仿大人的行爲時,可以試著讓寶寶和父親或母親一起上廁所,慢慢的讓寶寶自己決定何時該與尿布訣別。
1 b+ ^- Y7 j/ h0 t0 \0 u! ] Point 30 o3 Q; F) n7 Q1 F4 g% |! u& J
培養專注力~給孩子時間慢慢來! ?& S$ W. J- k& n
劉冷琴理事長指出,常見有些孩子缺乏專注力,在處理事情時很容易生氣,而且無法將事情處理完畢。她說,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這樣的情形時,應留意是否每次孩子在進行某些事情(遊戲)時常常被打斷?) W* k' Q2 L! J7 `1 l O
例如就寢時間到了,而孩子還在玩玩具,父母可能會要求孩子不可以再玩;當吃飯時間到了,孩子正在看書,父母可能會要求孩子先吃飯……,玩耍是孩子的生活重心,也是孩子學習的必經之路,一個做事(玩耍)常常被中斷的孩子,就容易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發脾氣(因爲被中斷),並且缺乏自信(因爲從沒把事情做完),變成了擁有『挫折症候群』的小孩。' N) o* x' ^& @8 C T
Tips* Y5 l6 g, D+ O/ ^. [2 h1 D
建議父母親,讓孩子把當下的事情完成之後再進行另一件事情,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,也能夠讓孩子對自我更有信心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