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394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五味甘露浴治類風濕關節痛

[複製連結]
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-11-8 11:2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
類風濕關節痛怎麼治?類風濕關節痛能治好嗎?

藥浴是傳統的特色療法之一,以杜鵑葉、刺柏葉、水柏枝、麻黃、小白蒿組成——五味甘露浴(簡稱五甘露)是蒙醫著名的外洗方(有人稱屬藏藥)。本方能治多種疾病,對類風濕關節痛療效尤佳。

類風濕關節痛能治好嗎?

方法:杜鵑葉、刺柏葉、水柏枝、麻黃、小白蒿各1份,按比例配好後,取水適量煎煮,將煮好的藥汁放進乾淨的盆中溫浴即可,水溫度抽空在38~40℃為好。

功效:解表透疹、祛風止癢。

主治:麻疹不透、風濕痹痛、癬症。

麻黃髮汗、平喘、利水消腫、清肝熱,擅治傷寒表實、發熱惡寒(無汗)、頭痛鼻塞、咳嗽氣喘、骨節疼痛、小便不利、風疹瘙癢等;刺柏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癢、發汗利尿,主治麻疹高熱、濕疹、癬瘡等;杜鵑花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、平喘等作用,可治支氣管炎、氣喘痰多、蕁麻疹、癰腫等。諸味合煎洗浴,具有清熱解毒、祛風除濕、消腫止癢等功效。藥浴治病機理是:在水溫和藥物雙重刺激下,能促使人體發汗,增強血液循環,進而有助人體新陳代謝, 可將體內的毒素從毛竅、肌肉、關節腔內迅速及時排出,由此達到祛風除濕、解熱泄濁的治病效果。本洗浴不僅可治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痛風、偏癱、強直性脊柱炎、頸椎病、骨質增生、良性腫瘤等,對牛皮癬、濕疹、神經性皮炎等效果也不錯。據報道,上方治風濕腰腿關節痛、類風濕關節炎效果尤佳,其有效率可達95%,治癒率達80%以上。藥浴可每日2次,每次20分鐘左右,7天1個療程,可連用1~3個療程。藥浴時間選開春和中秋後為宜。

禁忌:

首先洗浴時出汗較多,洗畢後當及時穿衣避風,或適當喝點溫開水。其次洗浴時如發生頭暈、胸悶、心慌等不適時,應停止洗浴,並臥床休息。(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陸刁 發表於 2025-4-26 23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論五味甘露浴治療類風濕關節痛之機理與臨床應用

引言
類風濕關節痛屬中醫學『痹證』範疇,其病機多因風、寒、濕、熱邪侵襲經絡,氣血痹阻不通所致。蒙醫與藏醫傳統療法中,五味甘露浴(杜鵑葉、刺柏葉、水柏枝、麻黃、小白蒿)為外治痹證之要方,今就其機理與臨床應用略陳管見。

一、組方藥理探微
1. 杜鵑葉:性溫味辛,具祛風除濕、化痰通絡之效。【本草綱目拾遺】載其『治風濕頑痹』,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黃酮類成分,可抑制關節炎症反應。
2. 刺柏葉:苦寒清熱,兼能燥濕,【晶珠本草】謂其『除骨節熱毒』,其揮髮油成分可促進局部微循環,緩解腫痛。
3. 水柏枝:甘平利水,助麻黃宣發腠理,使濕邪從汗而解,契合『開鬼門』之治則。
4. 麻黃:辛溫解表,為太陽經藥,發汗力強,能驅深伏之寒濕,【傷寒論】中麻黃湯治痹痛即此理。
5. 小白蒿(Artemisia frigida):蒙醫稱『阿給』,味苦性涼,清熱解毒,與麻黃相伍,寒溫並用,調和陰陽。

二、治療機理
藥浴之法,合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』(吳師機【理瀹駢文】)。其效有三:
1. 溫通腠理:水溫38~40℃可擴張毛孔,促進藥物透皮吸收,兼以發汗排濁,符合『汗法』原則。
2. 行氣活血:藥物與溫熱協同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,所謂『通則不痛』。
3. 祛邪扶正:通過發汗、利尿雙重途徑,使風濕熱邪外泄,減輕關節腔內炎症。

三、臨證要點
1. 療程與時機:建議遵循『天人相應』,擇春秋季陽氣升發之時施治,7日為一療程,連續1~3療程為宜。
2. 禁忌與調護:
藥浴後腠理疏鬆,需避風寒,防邪復入。
汗多傷津,可飲粳米湯補益胃氣。
若見心悸、眩暈,當立即停浴,此乃『瞑眩』反應,需辨證調整。

四、療效評述
據臨床觀察,本方對類風濕關節痛(寒濕型)有效率逾95%,然『治癒』需審慎言之。痹證纏綿,藥浴雖可緩解症狀,但需結合內服方藥(如桂枝芍藥知母湯)、針灸等綜合治療,並調攝情志、飲食,方收全功。

結語
五味甘露浴融蒙藏醫學之精華,體現了『內外合治』的學術思想。然運用時需辨證施治,非一概而論。學者當參酌古今,以病機為綱,靈活化裁,庶幾不負先賢遺澤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需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應用,陰虛血燥者慎用。)

——某謹識於甲辰年仲春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