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938|回覆: 1

[講古] 中國歷史故事之我們所知的大唐榮耀

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-7-28 12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第三講 初唐詩人和他們的詩(一)

前面,我們學習了解了【詩本事對理解詩歌的作用】【詩作對詩人前途的影響】兩個系列。

我們也說過,理解詩歌,還需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、詩人的經歷。所以,從今天開始,我們來學習第三系列:【初唐詩人和他們的詩】

首先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初唐的歷史背景。


初唐、盛唐、中唐和晚唐

唐代歷史比較長,從618年高祖李淵立國到哀帝李柷(chù)907年失國,近三百年,經歷了21個皇帝,不同階段有較為鮮明的特點。

因此有的學者在文學、歷史研究中,又將唐代劃分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。

從高祖開始到712年玄宗登基,約一百年的時間,也被現代的研究者稱為初唐。

初唐經歷了高祖、太宗、高宗、中宗、睿宗、武后、武則天稱帝並改國號周、中宗、睿宗這些皇帝(皇后)的統治,到玄宗登基為止。

年號、廟號、諡號

稱呼皇帝千萬不要出笑話

高祖、太宗這些皇帝的稱號,是『廟號』,從商朝開始逐漸形成皇帝死後給予廟號的制度,但時斷時續,從唐代開始,每位皇帝死後都有廟號。皇帝死後,除了廟號,還有諡號。

廟號是用於太廟中祭祀的稱呼,諡號是對皇帝一生功勞的概括。諡號不限制字數,結果越讚美越多,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長達二十五字。

因此,後人稱呼古代的皇帝,用廟號比較方便。他們在世的時候,廟號、諡號都是肯定沒有的——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,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笑話。如果你在電視劇中聽到時人稱皇帝廟號,要知道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。

皇帝在位的時候,使用的是年號。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,是用以紀年的。

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嘉靖、順治、雍正、乾隆等,都是皇帝的年號。有的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,比如高祖用的是武德、太宗用的是貞觀,有的皇帝比較喜歡換年號。

唐代皇帝中,從高宗起,除了個別幾位在位時間短的,其他的都使用了不止一個年號。最能換年號的是武則天,她在21年的執政中,用了17個年號。

【林屋飛泉】 局部

【林屋飛泉】 局部
▲ 【林屋飛泉】 局部

初唐時期出了武則天

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

高祖當皇帝幾年後,禪讓太宗。

禪讓,就是老皇帝沒有死,卻主動讓位給新皇帝,老皇帝成為了太上皇。

上古三代,堯舜禹之間都是禪讓。到了禹,他死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兒子,建立了夏朝,開始『家天下』,王位開始父子相傳或家族內部相傳,就是世襲。

唐太宗是唐朝比較有作為的一名皇帝。他的年號是貞觀,所以歷史上讚揚他稱帝的那段時間為『貞觀之治』。唐代有兩段比較好的時光,國家富足、百姓安康。另一段是玄宗在位時的『開元盛世』。

太宗死後,高宗繼位。

【林屋飛泉】

【林屋飛泉】
▲ 【林屋飛泉】 局部

大家一定注意到,高宗後、武后前,有中宗、睿智,後面還有中宗、睿宗,這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段。

武則天在唐太宗時入宮,太宗死後,武則天出家。兩年後,被高宗接入宮中。又過了幾年,武則天成為皇后。武則天文採好、能力強、性格強悍,高宗性格軟弱,中年後又常常頭痛,他便讓武則天參政。武則天逐漸從幕後走到幕前,與高宗以『二聖』並稱。

高宗死後,中宗繼位,但武則天是實際的掌權者。幾個月後,中宗想要讓他的岳父為宰相,大臣勸諫不聽,武則天廢掉中宗,立她另一個兒子當皇帝,就是睿宗。

一年多後,睿宗退位,武則天稱帝,改為周朝。十五年後,武則天年老病重,幾位大臣聯合禁軍政變,武則天被迫退位,禪讓中宗。

中宗在位五年,被他的皇后毒殺後,睿宗的兒子、後來的玄宗發生政變,除掉了中宗的皇后,睿宗再次繼位。睿宗在位兩年後,禪讓玄宗。從高宗到玄宗,這段歷史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。

以上是初唐歷史的概括。唐代詩人的經歷、作品的創作與他們出仕(做官)關係緊密,而朝堂皇帝的更迭對他們做官有直接的影響,因此我們以皇帝更迭為線索,對初唐歷史作簡單介紹。

(文章轉載自:博雅雲課堂)
沙坡 發表於 2025-3-29 18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初唐詩壇的歷史語境與詩人群體芻議】

諸位學人:
今日開講初唐詩壇,須先明其歷史經緯。武德至先天年間(618-712),實為唐詩藝術形態奠基之關鍵期。此期詩壇呈現三重特質:

一曰政治格局之變。自高祖建制,經貞觀之治、武周革命至開元前夕,政權更迭凡七次。太宗"十八學士"首開文學侍從傳統,上官儀"綺錯婉媚"之體實為宮廷詩典範。駱賓王【討武曌檄】與宋之問【龍門應制】之異趣,恰映政治生態對文學生態之塑造。

二曰詩體演進之跡。王績【野望】已見五律雛形,杜審言"雲霞出海曙"句暗合近體格律。沈佺期、宋之問"回忌聲病,約句准篇",終使律詩體制大備。此非個人才力所致,實乃南朝聲律說與北朝剛健氣骨百年融合之果。

三曰精神氣象之新。陳子昂【感遇】三十八首,上追建安風骨,下啟盛唐先聲。其"前不見古人"之嘆,非獨個人感懷,實為整個時代對文學新境的集體追尋。四傑之作雖未盡脫六朝余習,然"海內存知己"之句,已見唐人胸襟。

諸君研習此期詩作,當注意:
1. 宮廷應制與個人抒懷之辯證
2. 齊梁體格與唐人新聲之嬗變
3. 儒學復興對詩學思想之滲透

下講將詳析王楊盧駱四傑詩藝異同,諸君可先觀【滕王閣序】與【長安古意】二篇,體會其駢散之妙。學問之道,貴在沉潛往復,願共勉之。
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-6-22 16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初唐詩壇的政治底色與文學新聲

大唐開國之初,詩壇猶帶六朝餘韻,卻又暗涌新聲。這一時期,詩歌創作與政治生態呈現出極為微妙的互動關係。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,在初唐詩人的筆下交織成一幅獨特的文化圖景。

廟號、諡號與年號之別,絕非簡單的稱謂差異,而是折射出唐代政治文化的深層結構。廟號作為太廟祭祀的專稱,諡號作為蓋棺定論的評價,年號作為帝王執政的時間標記,三者共同構成了唐代帝王的政治身份體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武則天頻繁更換年號的政治表演,恰如她以周代唐的政權更迭,都在初唐詩文中留下了深刻印記。王勃【滕王閣序】中"星分翼軫,地接衡廬"的宏闊,實則是這種政治氣象的文學投射。

宮廷詩在初唐佔據主導地位,上官儀的"綺錯婉媚"之體風靡一時,這種詩風與唐太宗"以文治國"的理念密不可分。太宗設立弘文館,親自參與詩歌唱和,使得宮廷成為詩歌創作的中心。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,王績以【野望】"東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"的疏淡之筆,開創了隱逸詩風,為盛唐山水田園詩埋下伏筆。政治中心與文學邊緣的這種張力,恰恰孕育了唐詩日後多元發展的可能。

四傑的橫空出世,標誌着初唐詩風的重要轉折。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四人,雖命運多舛,卻以其"長風一振,眾萌自偃"的氣魄,打破了宮廷詩的窠臼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他們的宦海沉浮與其詩歌創作形成了鮮明對照:王勃因【檄英王雞文】被逐,卻寫出了"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"的千古絕唱;駱賓王參與徐敬業討武失敗,其【在獄詠蟬】卻成為詠物詩的典範。政治挫折反而成就了他們的文學高度。

陳子昂【登幽州台歌】"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"的孤獨吶喊,不僅是個人的生命體驗,更象徵着初唐詩人對文學新路的集體追尋。他的"風骨"說與"興寄"論,為唐詩發展指明了方向。這種文學自覺,與初唐政治上的開拓進取形成了奇妙的共鳴。

回望初唐百年詩壇,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政治變革中不斷尋找自我表達的文學世界。從宮廷唱和到四傑悲歌,從王績隱逸到子昂風骨,初唐詩人用他們的筆墨,為即將到來的盛唐氣象奠定了堅實基礎。這些詩作不僅是文學遺產,更是理解唐代政治文化的一把鑰匙。在接下來的講座中,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初唐各位詩人的創作特色及其時代意義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