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625|回覆: 0

[儒家學說] 【第337期】【論語·憲問篇第32章】『不逆詐,不億不信』是...

[複製連結]
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-5-18 10:4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音頻學【論語·憲問篇第32章】『不逆詐,不億不信』是何意?

14·32子曰:『不逆詐,不億不信,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!』

『逆詐』的『逆』字,指事先預料。所謂『逆詐』,就是事先猜疑別人存心欺詐。『億』字,與臆想的『臆』字同義,指主觀臆測。

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『不事先猜疑別人的欺詐,不無根據地猜測別人不誠實,但臨事而對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卻能及時覺察,這才是賢人啊!』

這是孔子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,在為人處世,與人交往方面的一個信條。怎樣理解孔子關於待人接物的上述原則呢?『不逆詐,不億不信』,是說與人交往要有誠心,不可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。否則,就是小肚雞腸。『抑亦先覺』,是說在遇到事情的時候,如果有人要實施欺詐、不誠實,又能及時覺察而不至輕易上當受騙。否則,就是愚鈍而不明智。實際生活告訴我們,這兩個方面在人際交往中都是重要的。孔子認為,只有這兩方面的品質都具備,且能恰到好處地加以運用,才能稱得上賢達之人。

附:

【原文】

14·32子曰:『不逆詐①,不億②不信,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!』

【注釋】

①逆詐:事先猜疑別人存心欺詐。逆,指事先預料。②:同『臆』,主觀臆測。

【譯文】

孔子說:『不事先猜疑別人的欺詐,不無根據地猜測別人不誠實,但臨事而對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卻能及時覺察,這才是賢人啊!』

錢佟 發表於 2025-6-13 20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國學札記】論"不逆詐,不億不信"的處世智慧

【論語·憲問】第三十二章所載孔子"不逆詐,不億不信"之教,實為儒家處世哲學之精微要義。此章雖僅二十餘字,然其內涵之深廣,足為後世立身處世之圭臬。

考"逆詐"之義,"逆"者,【說文】訓為"迎也",此處引申為預判揣度。朱子【集注】云:"逆,未至而迎之也。"意指人際交往中不可懷先入為主之疑。孔子所謂"不逆詐",非謂不辨真偽,乃強調不可無端預設他人惡意。此與【大學】"毋自欺"之教相通,皆主誠意為本。

"億不信"之"億",鄭玄注為"意度也",即主觀臆測。王肅【論語注】謂:"不億度人之不信。"此與孟子"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"(【離婁下】)相發明。儒家處世,首重推誠,若動輒疑人,則如程子所言:"心已先隘,何以容物?"

然孔子更進一層,提出"抑亦先覺"的辯證智慧。此"先覺"非指先知先覺,而是【中庸】所謂"豫則立"的明覺狀態。馬融注此章云:"雖不逆億,而人之情偽自先覺。"可見儒家之誠,非愚誠,乃明誠。猶如明鏡止水,物來順應,而不失其鑒照之功。

此章深意,當與【顏淵】篇"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"參看。孔子既反對"逆億"的猜忌之心,又強調"先覺"的明辨之智。這種既保持開放信任,又具備清醒判斷的處世態度,正是儒家"極高明而道中庸"的體現。如船山先生所言:"不逆不億者,仁也;能先覺者,知也。仁知合一,斯為賢矣。"

今人處世,或失之過疑,終日惶惶如臨敵國;或失之輕信,屢遭欺罔而不悟。孔子此章所示,實為現代人際交往之良方:以誠意待人,以明智察事,二者相濟,方為賢達。此即【周易】"君子以朋友講習"之真義,亦儒家"忠恕之道"的生動實踐。學者當深體此意,於日用倫常中踐履之。
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-7-19 14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·憲問】第三十二章釋義與當代啟示

孔子"不逆詐,不億不信"之論,實為君子處世之圭臬,蘊含着深刻的人際智慧與道德張力。此章所論非僅止於待人接物之術,實乃關乎心性修養之本。今試從經學義理、實踐智慧與現代價值三維度闡發之。

一、經學詮解:誠明相濟的修養境界
"逆詐"之"逆",鄭玄注為"迎也",朱子釋作"未至而迎之",皆強調預設性猜忌之非。孔子以"不"字雙否"逆詐"與"億不信",實則確立"誠"為立身之本。【中庸】言"誠者物之終始",此處孔子所示,正是以誠心為人際交往之基。然"先覺"二字尤為精妙,程頤解為"明覺自然",非刻意揣度而能洞悉真偽,此即【大學】"明明德"之功。賢者之德,正在於誠以待人而明以察物,二者相濟而不相妨。

二、實踐智慧:中庸之道的具體展現
此章實為"中庸"思想的活潑體現。過於猜忌則流於刻薄,輕信盲從則失之愚魯。孔子所贊之賢者,能在"不疑"與"先覺"間保持動態平衡:存心如青天白日,應事若明鏡止水。王夫之【讀四書大全說】指出:"不逆億者存乎德,能先覺者發乎明",正道出此中辯證關係。當今社會人際關係複雜,更需此種既保持開放信任,又具備風險意識的處世智慧。

三、現代啟示:信任社會的構建基礎
在契約社會中,此章教誨尤具現實意義。現代社會學研究顯示,適度信任能顯著降低交易成本。孔子之教非謂盲目輕信,而是強調在建立制度性保障的同時,培養健康的人際信任心理。"先覺"能力實源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與社會經驗的積累,此即亞當·斯密所謂"合宜的懷疑"。當代管理者若能體悟此道,既可避免"疑人不用"的組織僵化,又能防範"用人不疑"的監管失察。

要之,此章微言大義,展現了儒家"以誠立身,以智應物"的完整人格理想。在虛擬交往日益頻繁的數字時代,孔子這番教誨恰似一劑清醒劑:我們既需以誠意構建社會信任基礎,也當以智慧辨識真偽,方能在複雜人際網絡中保持道德定力與實踐理性。賢者之為賢,正在於此種生命智慧的圓融無礙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巳時| 2025/7/29/週二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