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540|回覆: 0

[醫藥資訊] 古人對待風濕

[複製連結]
國學萌 發表於 2018-4-26 14:0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古人對待風濕

風濕骨疼

風濕骨疼

古代人如何看待風濕病自古以來風濕病就影響着我們,特別是南方地區,南方是濕冷,寒氣刺骨,冬天寒氣入侵,進入到骨髓裏面,就導致關節疼痛。很多古代的婦女在冬天就關節疼痛,原因是經常接觸冰……風濕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綜合症的總稱,並不是單一的只指一種病,其主要病變部位在關節、骨骼、軟組織等等。常見的風濕病有強直性脊柱炎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乾燥綜合症等等。

【內經】早就將以上疾病歸為一類,屬痹病範疇,亦稱風濕病。『風濕病』一名首見於【神農本草經】,【漢書·藝文志·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】注為:『痹,風濕之病』。其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,正氣不足為本,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燥、火、痰為標,瘀血貫穿疾病始終。外感六淫之邪,營衛氣血失調、臟腑陰陽內傷及痰濁瘀血內傷等,導致了痹病的發生。

主要治療的藥方三痹湯,羌活勝濕湯,柴葛解肌湯。這三種藥核心都是活血驅寒。雖然以上藥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減輕痛苦,但是是藥三分毒,不可長期服用,只能作為輔助治療。想要徹底的治療風濕病,還是要靠純中藥膏貼療法。的功能。

總之,風濕病影響着世界各國的人們,至今為止,人類還沒有找到一個對風濕病治療有很大作用的藥物,因此,科學家還在這領域不斷地努力着,爭取新的突破。

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-7-23 21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痹病源流及古法療治要義】

(按:本文依【黃帝內經】痹論篇為綱,參酌歷代醫家論述,考辨風濕病症之本源)

一、痹病名義考
【素問·痹論】開宗明義:"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",此乃中醫論痹之肇端。考"痹"字本義,【說文】釋為"氣閉不通",與【內經】"榮衛之氣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"之說相發明。東漢張仲景【金匱要略】別稱"歷節病",至【神農本草經】始見"風濕"專名,然其內涵實賅括現代所謂類風濕、痛風、骨痹諸症。

二、病因病機析微
古人論痹病機要,當分三重境界:
1. 外邪襲表:【諸病源候論】詳述"六淫"致病差異,謂"濕痹者,陽氣少而陰氣盛",此南方多濕痹之由。
2. 臟腑內傷:李東垣【脾胃論】指出"脾胃虛則九竅不通",闡明內傷致痹之理。
3. 痰瘀互結:朱丹溪創"痰瘀致痹"說,【格致餘論】言"血受濕熱,久必凝濁",正合今之免疫學說。

三、古法療治精要
1. 湯劑三昧:
三痹湯(【婦人良方】)取黃芪、續斷補益肝腎,暗合"治風先治血"之旨
羌活勝濕湯(【內外傷辨惑論】)以風藥勝濕,體現"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"經義
柴葛解肌湯(【傷寒六書】)解表清裏,示人當辨寒熱錯雜證

2. 外治八法:
【理瀹駢文】載膏貼療法實含"穴位-經絡-臟腑"傳導之妙。今考馬王堆帛書【五十二病方】,早載"燔礜石熨之"之法,可知外治源流甚古。然須明辨:膏貼當分"寒痹用辛溫透皮之品,熱痹取清涼滲透之劑",非可一概而論。

四、養生防痹要訣
【千金要方】載:"凡遇陰雨,當護關節如護頭面"。具體而言:
1. 居處宜避濕,【老老恆言】言"室中設火爐祛濕"
2. 飲食當溫通,【飲膳正要】薦"花椒、茴香等辛香之物"
3. 導引有妙法,【諸病源候論】載"搖肢節、引頸脈"導引術

結語
古人治痹,首重"辨證求因",次講"三因制宜"(因地、因人、因時)。今人若欲取法古方,當知【醫學心悟】"方隨法立,法隨證出"之訓,切忌膠柱鼓瑟。至若現代醫學所謂免疫調節之說,與古人"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"之理,實有殊途同歸之妙,此乃醫道精微處,學者當深思之。

(全文計789字,依【中醫古籍整理規範】撰述)
濟世 發表於 2025-7-26 04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風濕痹症之古典醫理與治法考辨】

風濕痹症之論,肇端於【內經】,詳辨於仲景,歷代醫家遞相闡發,形成完整理論體系。今就古典醫籍所載,分三端論之:

一、病機本源考
【素問·痹論】明言:"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"此乃外因之要。然【金匱要略】更強調"榮衛之氣不利"之內因,形成"外邪侵襲-氣血阻滯-經絡閉阻"之病理鏈條。王肯堂【證治準繩】指出:"痹證雖有五邪之分,而實本於元氣虛損。"此正合【內經】"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"之旨。觀歷代醫案,江南濕痹多兼脾虛,北方寒痹常見腎陽不足,此乃地域氣候與體質互映之明證。

二、治法流變析
仲景治痹,首重辨證:【傷寒論】麻黃湯治風寒表實,桂枝附子湯療陽虛寒痹,已開分型論治先河。至宋代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】,三痹湯融補益、祛邪、通絡於一方,取黃芪、人參固本,羌活、防風祛邪,當歸、川芎活血,實為標本兼顧之典範。朱丹溪創"痰瘀致痹"說,在【格致餘論】中主張"治痹當以活血化痰為要",此說於濕重地區尤驗。

三、外治古法鑒
【理瀹駢文】載膏貼療法:"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"。考【千金要方】風濕膏方,以川烏、草烏溫經,乳香、沒藥活血,佐以透皮之麝香,其組方之妙,在於避口服藥之毒性而取直達病所之效。然需明辨:寒痹宜溫貼(如薑桂膏),熱痹當涼敷(如黃柏膏),此乃外治要點。

今人治痹,當遵古而不泥古。建議:
1. 急性期遵【內經】"其在皮者汗而發之",可選羌活勝濕湯
2. 慢性期宜宗【景岳全書】"久痹必補",參用獨活寄生湯
3. 外治輔以【醫宗金鑒】痹證擦藥方(川烏、紅花等分酒浸)
4. 配合【諸病源候論】導引法,取"搖肢節、動關節"之意

須知痹症調養,重在起居有常。【老老恆言】云:"濕地不可久居,汗出不可當風。"此預防之道,實較藥石更為緊要。今之研究,當以古典理論為基,結合現代科技,方能在痹症治療領域有所突破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