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7811|回覆: 1

[訓詁學] 觀字,一心觀萬心,一物觀萬物

[複製連結]
中央紀委 發表於 2018-4-1 18:4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宋體觀字

宋體觀字

一心觀萬心 一物觀萬物

一心觀萬心 一物觀萬物

【國家寶藏】中展示過一件寶物——婦好鴞尊。鴞,其實就是貓頭鷹,在古籍中稱鴟鴞、鴞或梟,它晝伏夜出,以老鼠和麻雀為『主食』。貓頭鷹的形象十分有趣,它的身體一般是淡褐色,多黑斑,突出特徵是兩眼大而圓,位於頭部正前方。

甲骨文觀字

甲骨文觀字

這一特徵,恰恰被甲骨文中的『觀』所吸取。事實上,觀字,就取象於貓頭鷹,在甲骨文中,觀就好像貓頭鷹的樣子,特別突出兩個大眼睛。大概就是因為貓頭鷹有着一雙大大的眼睛,古人便用其來表示觀察、觀看之義。在甲骨卜辭中,常常以萑、雚為觀,後來為了凸顯其意義,加上了『見』,成為了我們所見的『觀』。從泛指意義來說,觀和見並沒有什麼區別,兩者意義相近,但如果做細分,見則更短,是一種短暫的看,而觀則帶有一定時間的目光停留,見是一種無意識的看,而觀則是帶有目的性的、仔細的看。【穀梁傳】中說『常事曰視,非常曰觀』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金文觀字

金文觀字

既然觀是有目的性的、仔細的看,就必然會成為我們認識世界、感受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。佛教裏很重視『觀』,如觀照,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;如二觀,為事觀和理觀,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所生之事相,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之理性,等等。這種觀,其實都強調觀察世界、觀察事物來得到智慧,在觀中了悟。

小篆觀字

小篆觀字

人一生下來,懵懵懂懂,看不清,想不明白,只有跟着本能和引導去做事,可是長大了,經歷的事情多了,觀看到的東西多了,就有了積累,有了認識,有了智慧。我們常說閱歷,什麼是閱歷,就是要有所閱有所歷,閱不僅是看書,還要看世間萬物,看世事演變,看人間百態,這種看不是一掃而過,是要觀察的、思考的,看過千山萬水,經歷風風雨雨,人在摸爬滾打之中成長起來,也就有了觀的能力和觀的智慧。

隸書觀字

隸書觀字

春秋時期,吳國的季札曾觀樂於魯,在觀賞到蔚為大觀的周樂之後極力讚嘆,因為他感受到了禮樂之教的內涵意義。【周易】六十四卦中有觀卦,其卦辭言:『盥而不薦,有孚顒若。』盥是古代祭祀宗廟是用香酒澆灌地面以降神之禮,意思是說觀看了祭祀時敬酒之禮後,就不用觀看後面的細節了,因為心中已然充滿了誠敬肅穆,萌生了信敬之情。這句話與季札觀樂故事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。觀賞富含禮樂之美的事物可以感化人的內心,觀賞大自然的變化可以安排人事的活動,觀之於人,是從眼到心,從所見到所感,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,從認識到實踐。

216088161afc4c295126e4c17cd5705a.jpg

【周易·繫辭下傳】言:『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。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』雖然說的是取象的方式,但所內涵的恰恰是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察和認識。通過觀察自然,人類找尋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,通過觀察日月星辰,人類摸索到了生活的規律。可以說,人類的基本生產生活來源於對天地萬物的觀照。並由此養成了一種時空合一的觀照法,不限於某個個體,不限於某一時段,既觀大者如天地,又觀小者如魚蟲,既觀遠者,又觀近者,帶着與時間相呼應的流動,帶着與宇宙相應和的闊達。宗白華先生說:『俯仰往還,遠近取與,這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,也是詩人的觀照法。』哲人也好,詩人也好,畫家也好,中國古人通過這種觀照,抵達了心靈的安頓之所,也找到了最真的自我。

楷書觀字

楷書觀字

觀的意義本身就有仔細與審視在。當我們去看古代的這些『觀』,總是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慎重與敬意。道教有道觀,為什麼稱之為道觀?因為有觀才可見道,能觀才能感悟天地大道。孔子稱詩『可以觀』,為什麼是觀?因為詩歌可以反映社會的現實生活,觀詩不是簡單的讀一讀背一背,而在於通過詩歌觀社會風俗之盛衰、道德之情感,觀人們的心理狀態、遠大志向,觀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,從而看到更深遠的地方。

行書觀字

行書觀字

宋代邵雍的【漁樵問對】裏,漁者說人能以一心觀萬心,以一身觀萬身,以一物觀萬物,以一世觀萬世。這是人的偉大之處,也是人能為萬物之靈的原因之一。不過反過來可以看到,觀天下首先要觀自己,觀宗廟還要觀民生,觀人觀事觀細節,才能見人見事見細節。通過觀(仔細地觀察),人們看到天地萬象,也明白天下之理,從所觀之處獲得認識,有所學、有所思、有所悟、有所借鑑、有所發展,獲得全面的認識,也得到更多的成長。

草書觀字

草書觀字

(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)
葉住秒 發表於 2025-4-24 0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觀道三論:從鴞目到心眼的認知升維】

(一)鴞目為觀:文字考古中的認知原型
甲骨文"觀"字取象於鴞目,實為上古先民認知哲學的活化石。商周青銅器上的鴞紋雙目呈同心圓結構,恰似【周易】"觀卦"彖傳"仰觀俯察"的具象化表達。這種視覺特徵在甲骨文演進中形成"雚"部字族(如灌、歡),揭示出"大目凝視"的原始認知模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金文在"雚"下增"見",完成從生物觀察到人文認知的符號轉化,暗合【說文】"觀,諦視也"的深層定義。

(二)觀道二相:認知維度的傳統分野
【穀梁傳】"常視非常觀"之說,實開認知方法論之先河。考諸典籍,"觀"的認知層級可分:
1. 器術之觀:【周禮】"觀祲"屬天文觀測,【考工記】"觀材"屬技術審視
2. 心性之觀:【道德經】"常無欲以觀其妙"發展出"玄覽"認知論
3. 宗教之觀:天台宗"一心三觀"將認知分為假、空、中三諦
這種認知進階與【大學】"格物致知"形成互文,共同構建起傳統認知哲學的基本框架。

(三)觀照智慧:認知主體的精神超越
王陽明【傳習錄】云:"觀天地生物氣象",揭示出觀道最高境界。這種認知包含三重超越:
1. 從"以目觀物"到"以心觀道"的感官超越
2. 從"觀其形"到"觀其神"的本質超越
3. 從"觀我生"到"觀天地"的格局超越
正如程顥所言:"萬物靜觀皆自得",最終達成【周易】"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"的認知終極。

結語:觀字八百年演變史,實為中華認知哲學的微縮景觀。從婦好鴞尊的炯炯雙目到禪宗"觀心"的澄明境界,完成從視覺觀察到心性觀照的文明躍升。當代人重建"觀"的智慧,當於甲骨文的鴞目凝視中,重獲"目擊道存"的認知初心。
夢林軒 發表於 2025-7-17 14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觀道微言:從鴞目之察到心觀之境】

(一)鴞尊啟鑰:文字考古中的觀察哲學
國家寶藏所載婦好鴞尊,實為窺探先民認知體系之密鑰。甲骨文"觀"字取象鴞目,非僅形似,實含深刻認知隱喻。【說文】未錄之古形,於卜辭中作"萑"、"雚",其雙目炯然之態,恰如【周易·觀卦】彖傳"觀天之神道"的具象化表達。商周先民以夜視之鴞喻白晝之觀,暗合陰陽互見的認知模式,此即【穀梁傳】"非常曰觀"的真諦——超越常態的洞察方為觀道。

(二)觀見之辨:認知層次的文字密碼
段玉裁【說文解字注】析"觀"從見雚聲,實則暗藏認知進階。考金文"見"字作人形突出目睛,"觀"則增羽冠示鴞形,二者之別正如王弼注【老子】"常無欲以觀其妙"所言:瞬目為見,凝神為觀。敦煌寫本【楞伽師資記】載禪門"觀心"法要,正與此文字演變暗合——由視覺生理到思維活動的升華,恰是華夏認知哲學從具象到抽象的縮影。

(三)二觀互濟:儒釋認知的匯通之境
佛教天台宗"一心三觀"與【周易】"觀卦"彖辭"聖人以神道設教"形成奇妙呼應。智者大師【摩訶止觀】謂"觀心若幻",實與莊子"萬物皆照"的觀物態度異曲同工。商周青銅鴞目紋飾的軸對稱設計,恰似這種認知辯證法的物化——如程頤【易傳】所言:"觀其所感,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"。此乃真正的"一物觀萬物"心法。

(四)觀道踐履:認知實踐的時空維度
蘇軾【日喻】云"道可致而不可求",正指觀察積累之要義。張載【正蒙·大心篇】"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"的命題,實為"觀"字終極奧義。觀鴞尊紋飾之變,可見殷人觀測星象之痕;察甲骨"觀"字演變,能窺認知方式進化之跡。這種"觀其會通"的認知方式,正是【文心雕龍·物色】"目既往還,心亦吐納"的生動實踐。

結語:今人觀鴞尊,當如邵雍【觀物篇】所言:"不以目觀而以心觀"。真正的觀察智慧,在於突破鴞目之形的局限,達致"觀天地生物氣象"的認知自由。此即先民造字深意,亦為吾輩認知世界之要訣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申時| 2025/7/25/週五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