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627|回覆: 0

[成語典故] 道貌岸然

[複製連結]
文強 發表於 2016-10-10 18:5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道貌岸然】涵義

道貌:正經嚴肅的容貌;岸然:高傲的樣子。指神態嚴肅,一本正經的樣子。

【道貌岸然】出處

清·蒲松齡【聊齋志異·成仙】: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黃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

【道貌岸然】辨析

【道貌岸然】讀音:dào mào àn rán

【道貌岸然】近義詞:不苟言笑、一本正經

【道貌岸然】反義詞:嬉皮笑臉

【道貌岸然】用法: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於嘲諷人

【道貌岸然】造句

1、舊官場之中,表面上道貌岸然,背後男盜女娼的多得很。

2、別看他平時總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,接觸多了,才發現他其實品質卑劣。

3、他表面上道貌岸然,像個正人君子,實際上一肚子壞水,是一個偽君子。

4、真難想像,他表面上道貌岸然,暗地裏卻是無惡不作。

5、這個人口是心非,道貌岸然,所以他沒有真正的朋友。

6、這個人道貌岸然,卻污辱了許多女性,是個衣冠禽獸。

7、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,暗地裏卻是偷雞摸狗,寡廉鮮恥!

8、乍看上去,這個道貌岸然禮數周到的男子像是個普通的騎士,但在這英俊的外表下藏着一顆黑暗的心。

9、有些人,他們不是忘不了偷走了他們群島的道貌岸然的彌迦,而是忘不了熱愛夏威夷人的彌迦的母親。

10、老太太生性幽默,瞧着她道貌岸然的侄子那麼為難,覺得好玩。

【道貌岸然】成語接龍:

道貌岸然→然糠照薪→薪盡火傳→傳檄而定→定傾扶危→危如朝露→露才揚己→己飢己溺→溺心滅質→質非文是→是非曲直→直言無隱→隱若敵國→國家棟樑→梁孟相敬→敬上接下→下陵上替→替天行道→道盡塗殫→殫見洽聞→聞風破膽→膽小怕事→事倍功半→半截入土→土雞瓦犬→犬吠之警→警憒覺聾→聾者之歌→歌鶯舞燕→燕妒鶯慚→慚鳧企鶴→鶴子梅妻→妻離子散→散陣投巢→巢傾卵破→破除迷信→信而好古→古琴價高→高飛遠舉→舉手相慶→慶弔不行→行合趨同→同生共死→死敗塗地→地廣人希→希世之珍→珍饈美饌→饌玉炊金→金章玉句→句斟字酌→酌古參今→今是昨非→非常之謀→謀臣猛將→將計就計→計研心算→算盡錙銖→銖銖校量→量才錄用→用逸待勞→勞師襲遠→遠慮深謀→謀圖不軌→軌物范世→世外桃源→源頭活水→水底撈月→月明星稀→稀世之寶→寶刀未老→老羆當道→道山學海→海底撈月→月章星句→句比字櫛→櫛比鱗差→差強人意→意氣自若→若崩厥角→角巾東路

dunbar 發表於 2025-6-30 18:57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道貌岸然"的倫理悖反與文化批判】

"道貌岸然"作為漢語獨特的四字格成語,其語義結構呈現典型的"並列-遞進"關係。"道貌"與"岸然"本為中性詞彙,前者典出【禮記·玉藻】"君子之容舒遲",後者源於【莊子·漁父】"有漁父者,下船而來,鬚眉交白,被發揄袂",皆形容莊重儀態。然二者組合後,經蒲松齡【聊齋志異】文學化運用,遂衍生出強烈的反諷意味,此乃漢語語義轉喻的典型案例。

考其詞義流變,實折射中國倫理觀的深層矛盾。儒家強調"君子不重則不威"(【論語·學而】),但宋明理學將外在威儀推向極致後,反而催生"陽為道學,陰為富貴"(李贄【焚書】)的偽善現象。清人李漁在【閒情偶寄】中直指:"今之所謂道學者,假此名以欺世。"這種表裏不一的道德異化,正是成語批判鋒芒所在。

其語法功能尤值得注意。作為主謂式複合詞,既可獨立成句(如"彼輩道貌岸然"),又可充當定語("道貌岸然之態"),更常作狀語修飾偽善行為("道貌岸然地訓誡")。這種語法彈性使其成為戳穿虛偽的利器,如【儒林外史】描寫嚴監生"紗帽圓領,儼然道貌",僅八字便盡揭其偽。

當代語境中,該成語更演變為文化批判符號。錢鍾書【圍城】中方鴻漸評高松年:"這人的道學面孔,原來是為不道德做商標。"此語道破權力話語與真實品性的分裂。觀今日某些公眾人物"台上仁義道德,台下蠅營狗苟"的現象,可知成語生命力歷久彌新。

至若接龍遊戲"然糠照薪",典出【晉書】車胤囊螢故事,本喻勤學,然與"道貌岸然"相連,竟暗合"外飾光華,內實朽敗"的隱喻,此非文字遊戲,實為文化基因的自然顯現。
張岑 發表於 2025-7-12 13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解構"道貌岸然"的倫理悖論】

"道貌岸然"作為漢語獨特的批判性語彙,其價值判斷經歷了從描述性到貶義性的歷史演變。蒲松齡【聊齋志異】中"岸然道貌"的原始表述,尚保留着對修道者威儀的中性描寫,而在現代語境中已完全異化為表裏不一的道德指控。這種語義嬗變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對"誠"這一核心價值的堅守。

從構詞法分析,"道貌"與"岸然"的並置形成精妙的修辭張力。"道貌"指向儒家推崇的"威重嚴毅"之相,【禮記·玉藻】所謂"君子之容舒遲"即此義;而"岸然"語出【詩經·衛風】"碩人其頎",本喻人格超拔。但當二者組合為成語時,卻產生了"形過其實"的諷喻效果,這種語義悖反恰是漢語智慧的精妙體現。

在倫理維度上,該成語暴露出德性論的內在困境。孔子強調"色難"(【論語·為政】),【孟子·離婁】更直言"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",皆警惕外在儀容與內在德性的割裂。程頤【易傳】釋"艮"卦時特別指出:"止於外者,不如止於內",正是對道貌岸然者的哲學批判。這種內省傳統在宋明理學"慎獨"功夫中達到極致。

當代社會中的"道貌岸然"現象,實為傳統"名實之辨"的現代變體。當禮法規範異化為表演性面具時,便墮入【荀子·非十二子】所斥的"飾邪說,文奸言"狀態。觀察網絡時代"人設崩塌"現象,恰是數字媒介放大了傳統社會的道德表演性,使"道貌岸然"有了更複雜的傳播學內涵。

要破解這種倫理困境,或可回歸【大學】"誠於中,形於外"的修養路徑。王陽明【傳習錄】云:"人若真切用功,則容貌自然改變",這種由內而外的德性呈現,才是對治"道貌岸然"的文化良方。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,保持"修辭立其誠"(【周易·乾】)的文化自覺,或許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