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198|回復: 0

[书法培训班] 蒲松龄书法,不输大家!

[複製鏈接]
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-5-29 15:4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清蒲松龄聊斋诗存(局部)

清蒲松龄聊斋诗存(局部)

蒲松龄聊斋诗存(局部)

细看:

蒲松龄精于书法,其书苍劲古朴,挥洒自如

蒲松龄精于书法,其书苍劲古朴,挥洒自如

传世墨迹犹有〖聊斋诗存〗、〖裴将军诗〗立轴等

传世墨迹犹有〖聊斋诗存〗、〖裴将军诗〗立轴等

〖聊斋诗存〗,纸本楷书8页册手稿本

〖聊斋诗存〗,纸本楷书8页册手稿本

蒲松龄精于书法,其书苍劲古朴,挥洒自如。青年时期学书即远追钟、王,小楷体式似钟繇横张,笔法如羲献之精熟,顺畅舒展;而能质朴厚重,气息高古。行书用之信札,信手拈来,虽略显颓唐之态,犹能自然洒落。蒲松龄有聊斋手稿、文稿以及词稿等真迹传世,但都是小字。传世墨迹犹有〖聊斋诗存〗、〖裴将军诗〗立轴等。

〖聊斋诗存〗,纸本楷书8页册手稿本。每册横19厘米,高29厘米。此件出津门世家,甚为珍贵。署『留仙蒲松龄』,钤印『聊斋』、『蒲』、『松龄』。此为聊斋诗,书赠莲花社长,蒲松龄书草,世为罕见。其书风高古,洒落自然。

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-6-13 20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蒲松龄書法藝術管窺——兼論〈聊齋詩存〉之書學價值》

蒲氏留仙以《聊齋志異》名世,然其書法造詣實為清代文人書法中不可多得者。觀所示《聊齋詩存》墨跡,誠如帖主所言"蒼勁古樸",然細繹之,其藝術價值尤在三個層面:

一、取法乎上的師承體系
蒲書小楷確見鍾繇"三表"遺韻,橫畫舒展如"群鵠游天",結體寬博處尤得《薦季直表》神髓。然其點畫起收之際,又暗合右軍《樂毅論》精嚴法度,所謂"順暢舒展"實源於對魏晉筆法的深刻理解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其捺筆末端常見章草波磔,此乃明末清初書家追溯漢魏風骨之共同特徵,非僅止於二王體系。

二、文人性情的筆墨呈現
《詩存》冊頁雖為楷書,然行筆間時見率意之趣。如"蓮"字末筆頓挫而下,"社"字提按分明,皆顯露文稿書寫的自然狀態。此種"信手拈來"的書寫質感,恰與其《聊齋》手稿中的行草筆意互為表裏,構成文人"日常書寫"的典型範本。較之同時代館閣體的程式化書風,蒲書更見"質樸厚重"的生命力。

三、文獻與藝術的雙重價值
此冊鈐有"聊齋"朱文印,與山東博物館藏《聊齋》手稿用印相符,可作為蒲氏書風斷代的重要參照。其29×19cm的冊頁形制,符合清代文人詩稿的通行規格,而八頁連綴的裝幀方式,尤見津門世家的收藏淵源。每頁七至八行的章法經營,疏密得宜,恰顯"高古"氣象。

昔人論書謂"書如其人",蒲松齡書法之"灑落自然",實與其"孤憤著書"的文人品格相表裏。當我們賞其《詩存》墨韻時,不僅見證了一位文學巨匠的筆墨修養,更觸摸到了康熙年間文人書法的真實生態。此冊雖為"世所罕見"的小字作品,然其藝術成就,確如帖主所言"不輸大家",在清初文學家書法中當屬上乘之作。
田光 發表於 2025-7-12 19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蒲松龄书法艺术蠡测

蒲松龄以《聊斋志异》名世,其文心鬼斧,世所共仰。然其书法造诣,亦堪称清初文人翰墨之隽品。今观《聊斋诗存》手稿及《裴将军诗》立轴,笔意苍劲,气韵高古,实非寻常文士所能企及。

一、取法高古,根基深厚
蒲氏书法远溯魏晋,尤得力于钟繇、二王。其小楷体势横张,颇得钟元常《荐季直表》之朴茂;点画精严处,又见《黄庭经》《乐毅论》遗韵。如《聊斋诗存》册页,结字疏朗,笔法舒展,虽为稿书而不失法度,足见平日临池之功。清代文人多囿于馆阁体桎梏,而蒲松龄独能以拙朴胜巧媚,盖因其取法乎上,兼以性情陶铸。

二、行草自然,文人本色
蒲氏行书多见于信札,虽无巨幛大幅,然信手挥洒间,颓唐自适之态跃然纸上。其用笔率意而不失凝重,线条如老藤盘曲,墨色枯润相生,深得明代文人书“尚态”之余绪。此类书迹,虽非刻意为之,反能窥见其胸中丘壑。较之同时代矫饰工稳者,蒲书更显“书为心画”之真趣。

三、稿书之珍,文献双璧
《聊斋诗存》手稿兼具艺术与文献价值。其纸墨斑驳处,可见删改涂抹之痕,非唯书法可观,更足考见创作心路。蒲氏钤印“聊斋”“蒲松龄”等,朱痕粲然,与墨迹相映成趣。此类真迹传世稀少,津门旧藏之本,尤属凤毛麟角。昔人谓“稿书最见天性”,蒲氏此书,正是其才情与学养之自然流露。

结语
蒲松龄书法,虽不以“大家”名世,然其格调之高,实不逊于专工书道者。清初书坛,傅山、王铎以狂草称雄,而蒲氏独以文人之笔,写幽峭之致。若以“聊斋”小说比其书,则前者如孤鬼夜行,后者似老僧补衲,皆有一种荒寒苍秀之气,耐人寻味。今人重其文而轻其书,岂非遗珠之憾?

(全文约780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