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888|回覆: 0

[成語典故] 潔身自好

[複製連結]
張啟功 發表於 2016-10-7 07:1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潔身自好】相關人物

屈原(公元前340年-公元前278年),戰國時期楚國詩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。羋姓,屈氏,名平,字原;又自雲名正則,字靈均。

【潔身自好】涵義

保持自己純潔,不同流合污。也指怕招惹是非,只顧自己好,不關心公眾事情。

【潔身自好】出處

【晏子春秋·內篇問上】:“潔身守道;不同世人陷乎邪。”

郭沫若【洪波曲·南京印象·一四】:“象伯夷、叔齊那樣,既不贊成殷紂王,又不贊成周武王,那種潔身自好的態度似乎是無法維持的。”

【潔身自好】辨析

【潔身自好】讀音:jié shēn zì hào

【潔身自好】近義詞:恥與為伍、明哲保身、一塵不染、身自愛

【潔身自好】反義詞:同流合污

【潔身自好】用法:聯合式;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含褒義

【潔身自好】造句

1、屈原雖然身處一群小人之間,但他潔身自好,終成為深受人民景仰和懷念的愛國詩人。

2、兩袖清風誨莘莘學子,潔身自好樹師德風範。

3、三個代表座右銘,堅持學習不鬆勁,廉潔警鐘須常鳴,潔身自好永光明。

4、不要隨便和別人上床,否則將來遇到一個真愛但他是潔身自好有原則的男人,你會後悔當年的所作所為。

5、詩人把竹子比作潔身自好,高風亮節的君子。

6、言行端正,堂堂正正為人師表;潔身自好,坦坦蕩蕩哺育桃李。

7、他愛惜羽毛潔身自好,令人欽佩。

8、她潔身自好,也許不能頤指氣使做領軍人物,但滿庭芬菲怡人,自是悠然南山採菊東籬。

9、臨江市民希望自己能像荷花一樣潔身自好,出污泥而不染。

10、秦朗自認為潔身自好,自然不會去關顧這些老雞小店。

【潔身自好】成語典故:

戰國時期,楚國三閭大夫屈原,因不與同朝貪官同流合污,被人陷害遭到流放。他常常一邊走,一邊吟唱着楚國的詩歌,心中牽掛着國家大事。一天,屈原來到湘江邊。一個漁夫見到他後驚訝地問:“你不就是屈大夫嗎?為何落到這般地步?”屈原嘆息道:“整個世道都像這泛濫的江水一樣渾濁,而我卻像山泉一樣清澈見底。”

漁夫故意說:“世道渾濁,你為什麼不攪動泥沙,推波助瀾?何苦潔身自好,遭此下場。”屈原說:“我聽說一個人洗頭後戴帽,先要彈去帽上的灰塵;洗澡後穿衣,先要抖直衣服。我怎麼能使自己潔淨的身軀被髒物污染呢。”漁夫聽這番話後,對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,於是唱着歌,划着船離開了。

【潔身自好】成語接龍:

潔身自好→好善樂施→施命發號→號咷大哭→哭喪着臉→臉紅耳赤→赤子之心→心悅神怡→怡然自得→得見青天→天長地老→老馬識途→途遙日暮→暮鼓晨鐘→鐘鼎之家→家諭戶曉→曉以大義→義形於色→色飛眉舞→舞鳳飛龍→龍蛇飛動→動地驚天→天災人禍→禍福相依→依經傍注→注玄尚白→白髮丹心→心急如火→火冒三尺→尺寸之地→地上天官→官輕勢微→微不足道→道西說東→東窗消息→息交絕遊→游山玩景→景星鳳皇→皇親國戚→戚戚具爾→爾雅溫文→文昭武穆→穆如清風→風舉雲搖→搖頭幌腦→腦滿腸肥→肥冬瘦年→年事已高→高抬明鏡→鏡破釵分→分毫不差→差三錯四→四海承風→風行一時→時和歲稔→稔惡藏奸→奸淫擄掠→掠地攻城→城狐社鼠→鼠臂蟣肝→肝膽照人→人死留名→名存實亡→亡國破家→家無儋石→石沉大海→海桑陵谷→谷馬礪兵→兵精糧足→足不出門→門衰祚薄→薄情無義→義正詞嚴→嚴家餓隸→隸首之學→學以致用→用智鋪謀→謀財害命→命詞遣意→意轉心回

 
淨軍 發表於 2025-6-21 0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潔身自好"的君子之道與處世張力】

"潔身自好"作為中國士人精神的重要命題,其內涵遠非字面所示之簡單。考其源流,【晏子春秋】所載"潔身守道"實為雛形,至屈原【漁父】"舉世皆濁我獨清"的宣言,方使此概念獲得完整的道德高度。細究之,此成語實包含兩個維度:其一為"守身如玉"的自我修為,其二為"不辱其志"的價值堅守,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。

從文字訓詁觀之,"潔"字從水從吉,本義為滌除污穢;"自好"之"好"非謂私慾,實指"善"的追求。東漢許慎【說文解字】釋"潔"為"瀞也",段玉裁注曰"瀞者,明也",可見其核心在於心性明澈。屈原以"紉秋蘭以為佩"的香草意象,正是這種精神的外化表現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概念在先秦語境中多與"守道"並提,如【論語】"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"的處世智慧,實為"潔身自好"的哲學基礎。

然此品格在歷史實踐中常陷兩難:過執則易流於孤高,如晉代嵇康"非湯武而薄周孔"終致殺身;過柔則淪為鄉愿,如明代士大夫"束身自好"而漠視民生。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曾痛批此類"潔己以逃責"者為"德之賊"。故真正的"潔身自好",當如顧炎武所言"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",在保持節操的同時不失濟世情懷。

今人踐行此道,尤需把握三個要義:其一,當效法范仲淹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胸襟,避免陷入道德優越感;其二,須師法陶淵明"不為五斗米折腰"的骨氣,在物質誘惑前守住底線;其三,宜借鑑張謇"實業救國"的智慧,將個人操守轉化為建設性力量。如此,方能使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。

【周易】有云:"君子以獨立不懼,遁世無悶。"真正的潔身自好,既非消極避世,亦非矯激沽名,而是在混沌中持守本心,在濁流中開闢清源。此中境界,正是中華文明給予世界的獨特精神饋贈。
蔡去 發表於 2025-6-26 01:26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潔身自好"的君子之道與處世張力】

"潔身自好"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德目,其內涵遠非字面所示之簡單。考其源流,【晏子春秋】所載"潔身守道,不同世人陷乎邪"已揭示其雙重維度:既包含個體道德修養的向度,又隱含與世俗相處的張力。屈原"舉世皆濁我獨清"的慨嘆,恰為此語作了最悲壯的註腳。

從文字訓詁觀之,"潔"字從水從吉,本義為滌除污穢;"自好"二字則見【孟子·離婁】"自愛者不取辱",強調主體的道德自覺。這種修養工夫在儒家體系中與"慎獨""正心"相通,在道家思想中又與"葆真""貴生"相契。宋儒朱熹解【大學】"明明德"時特別指出:"如鑒之明,不染塵垢",正是對潔身精神的理學詮釋。

然此德目在歷史實踐中常陷兩難:伯夷叔齊"義不食周粟"的極端堅守,與孔子"無可無不可"的中道智慧形成鮮明對照。王陽明在【傳習錄】中辨析:"聖人遇濁世,必有隨俗處,亦必有自立處",道出了潔身自好的實踐智慧——非是隔絕塵世的孤高,而是在濁流中持守本心的藝術。明代呂坤【呻吟語】更直言:"君子處世,貴有詘身以伸道,不貴抗節以矯俗",此論尤為精當。

今人踐行此道,當避免兩種偏頗:一則淪為冷漠的"明哲保身",如錢穆先生批評的"自了漢";二則陷入僵化的道德潔癖。觀諸現代語境中的用例,從"師德風範"到"官箴警句",其核心應是【周易】"獨立不懼,遁世無悶"的精神——在保持精神獨立性的同時,不失濟世情懷。顧炎武"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"的擔當,恰與潔身自好構成辯證統一。

要之,真正的潔身自好當如蓮之"出淤泥而不染":根植濁世而心向明月,此乃中華君子之道的精微所在。今人若能領會其中"和而不同"的智慧,方可在現代社會的複雜語境中,既守其白又不失其用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子日|黃帝4722年六月廿四日未時|(關公誕) 2025/7/18/週五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