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278|回覆: 0

[成語典故] 從善如流

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懋基 發表於 2016-9-18 08:5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【從善如流】涵義

從:聽從;善:指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;如流:像水從高處流下那麼快。聽從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來一樣順暢。形容樂於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。

【從善如流】出處

【左傳·成公八年】:“君子曰:從善如流,宜哉。”

【從善如流】辨析

【從善如流】讀音:cóng shàn rú liú

【從善如流】近義詞:洗心革面、 聞過則喜、 從諫如流 、改過自新

【從善如流】反義詞:一意孤行、怙惡不悛、剛愎自用、固執己見

【從善如流】用法:主謂式;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

【從善如流】造句

1、知己知彼,將心比心。從善如流,真言如金。

2、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,從善如流

3、從善如流,包括看壞的時代,不只是好的時候,給你一個真實的角度對約會。

4、老張為人正派,從善如流,你們會相處得很好的。

5、在位者如果不能從善如流,但知師心自用,便將成為獨裁一個。

6、權位越高的人,越要從善如流,這樣才能建立偉大的事功。

7、我們老師一向都是從善如流,我相信,我們的意見一定會被接納的。

8、一向固執己見的小巴,這次竟然一改作風,從善如流了。

9、長輩給我們的意見,通常都是經驗之談,我們為什麼不從善如流呢?

10、讀書可以將人引向一條從善之路。從善如流,惡也就少了。

【從善如流】成語典故:

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。它為了防禦楚國,和晉國簽訂了盟約。結盟的第二年,楚國即發兵進犯鄭國。晉軍有約在先,便派兵救援,路上與楚軍相遇,楚軍不戰而退。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佔楚國的蔡地。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,但“中軍佐”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兵,說:“楚軍已撤,鄭國轉危為安,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。”欒書元帥覺得有理,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。

對此,【左傳】稱讚欒書的舉動是“從善如流宜哉”!

【從善如流】成語接龍:

從善如流→流言混話→話言話語→語短情長→長計遠慮→慮周藻密→密雲不雨→雨棟風簾→簾視壁聽→聽微決疑→疑神見鬼→鬼哭粟飛→飛揚浮躁→躁人之死→死而無怨→怨氣滿腹→腹背受敵→敵不可縱→縱橫開闔→闔門百口→口角生風→風雨同舟→舟中敵國→國富民安→安適如常→常年累月→月地雲階→階前萬裏→裏出外進→進退跋疐→疐後跋前→前功皆棄→棄暗投明→明珠暗投→投石超距→距躍三百→百口同聲→聲如洪鐘→鐘鳴鼎重→重手累足→足繭手胝→胝肩繭足→足不逾戶→戶樞不朽→朽骨重肉→肉顫心驚→驚魂奪魄→魄盪魂搖→搖頭擺尾→尾生之信→信而有徵→征斂無度→度日如年→年衰歲暮→暮四朝三→三旬九食→食宿相兼→兼權尚計→計無所之→之死靡他→他鄉故知→知遇之恩→恩重泰山→山高水險→險阻艱難→難鳴孤掌→掌上觀文→文弛武玩→玩歲愒月→月夕花朝→朝章國故→故土難離→離群索居→居無求安→安身立命→命世之才→才識過人→人聲鼎沸→沸反連天→天假因緣

 
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-6-9 06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從善如流"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】

"從善如流"作為源自【左傳】的千年古訓,其思想內核遠超出普通成語的修辭範疇,實為中華文明積澱的處世哲學精華。本文將從訓詁學、倫理學及管理學三重維度,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意蘊。

從文字訓詁觀之,"從"字在甲骨文中作二人相隨之形,【說文】釋為"相聽也",暗含主從關係的動態平衡。"善"字從羊從言,段玉裁注"吉也",引申為符合天道人倫的正當行為。"如流"之喻尤為精妙,【周易】"水流濕,火就燥"的取象思維,生動展現了道德抉擇應如水性般自然無滯。這種文字密碼,正是先賢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。

在倫理學層面,欒書退兵的典故彰顯了"從善"的三重境界:其一需破除"師心自用"的認知障壁,此即【荀子·修身】"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"的虛懷若谷;其二要有"見善則遷"的決斷力,如同【論語】載孔子"聞義不能徙"的憂慮;其三當具"改過不吝"的行動勇氣,恰似程頤所言"才覺退便是進"的辯證智慧。這三者構成了完整的道德實踐鏈條。

置於現代管理語境,"從善如流"更顯其現實意義。曾國藩【冰鑒】云"集眾思,廣忠益",揭示領導力的核心在於破除信息繭房。商鞅"疑行無名,疑事無功"的變法智慧,恰說明政策制定需要兼聽機制。當代組織行為學研究的"群體盲思"現象,正可從這一古老智慧中找到破解之道。

值得注意的是,"從善"絕非無原則的妥協。【孟子】強調"自反而縮"的審辨精神,王陽明主張"求之於心而非也,雖其言之出於孔子,不敢以為是也"。這種理性批判精神,才是"如流"而不失其正的根本保障。

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,"從善如流"的智慧啟示我們:既要保持"虛舟不忤"的開放心態,又需秉持"擇善固執"的價值定力。正如錢穆先生所言:"中國學問傳統,最重在能隨時而化,卻不失其本。"這或許正是古老成語給予現代人的深刻啟示。
xsx1986 發表於 2025-6-29 1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從善如流"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】

"從善如流"作為源自【左傳】的千年古訓,其思想內核遠超出普通成語的範疇,實為中華處世哲學的精髓所在。考其本義,"從"非盲目順從,而是經過理性判斷後的擇取;"善"亦非泛泛之善,特指符合道義的卓見。這種對高明意見的迅速接納,展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"虛懷若谷"的修身境界。

從歷史語境觀之,欒書退兵之事頗具深意。當趙同等將領主張乘勝追擊時,知莊子以"義戰"理念勸阻,欒書能即刻採納,正體現了【周易】"見善則遷"的智慧。值得注意的是,【左傳】特意以"宜哉"作結,揭示這種行為不僅合乎道德,更是經世致用的明智選擇。這種將道德判斷與現實考量完美結合的思維模式,恰是中華文明的特質。

在當代社會,"從善如流"的實踐面臨三重挑戰:其一,信息爆炸時代如何甄別真"善";其二,個人主義盛行下如何保持謙遜;其三,快速決策需求中如何平衡效率與深思。解決之道可追溯至儒家"格物致知"的傳統——通過持續學習建立判斷基準,如王陽明所言"知是行的主意",唯有真知方能明辨善惡。

尤為可貴的是,該成語蘊含的辯證思維:"如流"強調行動之迅捷,但必須以"從善"為前提。這恰與【論語】"敏於事而慎於言"相呼應,形成動靜相宜的處世之道。觀今日領導者,既要避免剛愎自用之弊,也需警惕朝令夕改之失,而"從善如流"正為其中道。

成語接龍中"流言混話"與"語短情長"的對比,恰成隱喻:踐行此道者,當如欒書過濾紛雜意見,直取真知灼見。在文明對話日益重要的今天,這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,不失為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智慧源泉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辰時| 2025/7/28/週一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