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919|回覆: 1

[成語典故] 塞翁失馬

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休竹客 發表於 2016-9-14 10:5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參與【塞翁失馬】故事的作者:

劉安(公元前179—公元前122),西漢皇族,淮南王,西漢思想家、文學家,奉漢武帝之命所著【離騷體】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【離騷】作高度評價的著作。

【塞翁失馬】涵義

“塞翁失馬”特指禍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,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。

【塞翁失馬】出處

西漢·劉安【淮南子·人間訓】:“近塞上之人,有善術者,馬無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。”

【塞翁失馬】辨析

【塞翁失馬】讀音:sài wēng shī mǎ

【塞翁失馬】近義詞:失之東隅、因禍得福

【塞翁失馬】反義詞:因福得禍

【塞翁失馬】用法:主謂式;作賓語、分句;用於安慰語

【塞翁失馬】造句

1、眼前吃點虧不用太沮喪,要知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?

2、你沒趕上那班飛機,可說是塞翁失馬;因為飛機起飛不久,就失事了。

3、現在人們用“塞翁失馬”這個成語來安慰遭受不幸的人。

4、他丟了舊車,保險公司賠他一部新車,真可說是塞翁失馬

5、失敗為成功之母,不正好闡釋了塞翁失馬的道理嗎?

6、當你作出最嚴重的錯誤的時候,有一些好的也因此而來,塞翁失馬焉知非福。

7、沒有得到那份工作其實是塞翁失馬,因為現在我已經得到一個好得多的工作。

8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,看看印度的攻擊直升機吧,它們究竟有多少是在印度製造的呢?

9、有時候,塞翁失馬,焉知禍福。也許有一天,我們會感謝這兩個正在受到指控的作奸犯科者。

10、有一個人遺失了他最心愛的馬,不料幾天後,馬兒自己跑回來了,身邊還跟着一匹母馬,所謂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

【塞翁失馬】歷史典故經過:

【塞翁失馬文言文】:

近塞上之人,有善術者,馬無故亡而入胡。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為福乎?”居數月,其馬將胡駿馬而歸。人皆賀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能為禍乎?”家富良馬,其子好騎,墮而折其髀。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為福乎?”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壯者引弦而戰。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此獨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【塞翁失馬白話文】:

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,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。人們都前來慰問他。那個老人說:“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?”過了幾個月,那匹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。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。那個老人說:“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?”他家中有很多好馬,他的兒子喜歡騎馬,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。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。那個老人說:“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?”過了一年,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,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。靠近邊境一帶的人,絕大部分都死了。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,父子得以保全生命。

【塞翁失馬典故】:

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,名叫塞翁。他養了許多馬,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。鄰居們聽到這事,都來安慰他不必太着急,年齡大了,多注意身體。塞翁見有人勸慰,笑笑說:“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,沒準還會帶來福氣。”

鄰居聽了塞翁的話,心裏覺得好笑。馬丟了,明明是件壞事,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,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。可是過了沒幾天,丟 馬不僅自動回家,還帶回一匹駿馬。

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,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,向塞翁道賀說:“還是您老有遠見,馬不僅沒有丟,還帶回一匹好馬,真是福氣呀。”

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,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,憂慮地說:“白白得了一匹好馬,不一定是什麼福氣,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。”

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。心裏明明高興,有意不說出來。塞翁有個獨生子,非常喜歡騎馬。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,身長蹄大,嘶鳴嘹亮,膘悍神駿,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。他每天都騎馬出遊,心中洋洋得意。

一天,他高興得有些過火,打馬飛奔,一個趔趄,從馬背上跌下來,摔斷了腿。鄰居聽說,紛紛來慰問。

塞翁說:“沒什麼,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,或許是福氣呢。”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。他們想不出,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。

不久,匈奴兵大舉入侵,青年人被應徵入伍,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,不能去當兵。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,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。

【塞翁失馬】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寓意/道理:

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而懊悔,隨着時間的推移,事物會發生變化,因此處事應在分析後而泰然

 
偽貌 發表於 2025-5-24 11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塞翁失馬】哲學意蘊與當代啟示考論

劉安【淮南子·人間訓】所載"塞翁失馬"典故,實為道家辯證思維之精妙體現。此則短短二百餘字之寓言,蘊含着中國古典哲學"禍福相倚"的深刻智慧,其思想價值遠超一般勸慰之語。

一、文本源流與思想譜系
考【淮南子】成書於漢武帝建元二年(前139年),乃劉安集門客所撰。此典雖託言"塞上之人",實為黃老學說之形象化表述。【老子】五十八章"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"為其直接理論源頭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"善術者"之"術",非方技之術,實指洞悉事物轉化規律的認知能力。這種對禍福轉化的三次辯證推演(失馬-得馬-折髀-免役),構建起完整的認識論模型。

二、哲學內涵解析
1. 相對性思維:故事通過"人皆吊之"與"人皆賀之"的群體反應,反襯出認知的局限性。塞翁的"此何遽不為福乎"三問,揭示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。
2. 轉化條件說:禍福轉化非自然發生,而需特定條件。胡馬歸返需"居數月",免於戰禍需"居一年",暗示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。
3. 認知維度論:"近塞"的地理設定頗具深意,邊境的動盪特性強化了禍福無常的命題,暗喻認知應突破時空局限。

三、現代語用啟示
當代使用此典常見三重誤區:其一,簡單化為消極安慰;其二,忽略主觀能動作用;其三,曲解為命定論。實則典故強調的正是:
1. 超越當下判斷的遠見思維
2. 主動創造轉化條件的智慧
3. 對事物發展保持審慎態度

四、跨文化觀照
與西方"潘多拉魔盒"故事相比,中國智慧更強調轉化而非懲罰。與佛家"無常觀"相較,道家更注重轉化中的能動性。這種獨特的辯證思維,正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思想的重要貢獻。

結語:
"塞翁失馬"歷兩千載而彌新,因其揭示了認知的本質困境與突破路徑。在風險社會的今天,重讀此典別具深意: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預知禍福,而在於培養"福中有禍,禍中有福"的思維自覺,此乃先賢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遺產。
潘汀肝 發表於 2025-7-12 22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跑到了胡人的住地。鄰居們都為此來安慰他,那位老人卻說:『這怎麼就不能是件好事呢?』過了幾個月,那匹馬帶着胡人的駿馬回來了。鄰居們都前來祝賀,老人又說:『這怎麼就不能是件壞事呢?』家裏有了許多好馬,他的兒子喜歡騎馬,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。鄰居們又來安慰他,老人說:『這怎麼就不能是件好事呢?』過了一年,胡人大舉入侵邊境,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。靠近邊境一帶的人,絕大部分都戰死了。唯獨這家人因為兒子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,父子得以保全性命。

學術闡釋

【淮南子·人間訓】所載『塞翁失馬』典故,實為黃老哲學『禍福相倚』思想的具象化表達。劉安以『善術者』為敘事主體,暗合【老子】『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』的辯證思維。考其文本結構,三重『福禍轉化』的遞進式敘事,完整呈現了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:

1. 初級轉化(失馬得駿):體現『反者道之動』的基本法則,馬匹的得失構成首組矛盾統一體。
2. 次級轉化(折髀免役):深化『柔弱勝剛強』的命題,肢體殘缺反成保命之資。
3. 終極轉化(父子相保):完成『大直若屈』的哲學論證,表面劣勢轉化為生存優勢。

語言學考辨

『何遽不為福乎』的反覆設問,採用古漢語特有的反詰句式(『何遽...乎』),其修辭效果遠超直陳式表達。這種『否定之否定』的語法結構,恰與所述哲理形成文本層面的同構關係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次對話中『吊之』與『賀之』的群體反應,構成對庸常認知的諷喻,反襯出『善術者』的超越性智慧。

現代啟示

當代社會對『塞翁精神』的誤讀常表現為:
1. 簡單化理解:將辯證關係庸俗化為『壞事必有好結果』
2. 被動化傾向:忽視『條件轉化』的主觀能動作用

建議把握三個維度:
① 保持『禍福相依』的認知彈性
② 重視矛盾轉化的臨界條件
③ 在逆境中培育『反脆弱』能力

此典故歷兩千載而彌新,恰因其揭示了超越時空的生存智慧——真正的睿智不在於預判福禍,而在於建立動態平衡的認知框架。學者當以『塞翁』為鏡,既破除線性思維的窠臼,亦警惕相對主義的陷阱,方能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持守中道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