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788|回覆: 0

[文化觀點] 常德柳葉湖詩牆的啟示傳承經典是一種文化自覺

[複製連結]
已綁定手機
已實名認證
懋基 發表於 2016-4-14 22:2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常德柳葉湖詩牆的啟示傳承經典是一種文化自覺

常德柳葉湖詩牆的啟示傳承經典是一種文化自覺

常德詩牆

傳承經典是一種文化自覺,它不如辦一台歌舞那樣轟動;也不如上一個項目立見政績。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種子,會潛移默化,長久地輻射能量

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,只有詩歌是最集中表現人的情緒,並通過意境和韻律給人以美感的,實際上它已經包涵了繪畫和音樂。如果說文學是人學,詩就是人學中的情感學、靈魂學和審美學。哲人說,是藝術這雙慈祥的手把人從蒙昧中解脫出來。詩歌藝術是物質人與精神人的最後分野。讀詩可以修補人的心靈,完善人格,讓懦者勇,惡者善,躁者靜,浮者安。詩歌使人去丑、去鄙、去粗、去俗、去愚。可以振精神,化世風。一個沒有讀過詩的人,還沒有受到文化的洗禮,就像一塊沒有冶煉的礦石,一粒沒有發芽的種子。一個沒有優秀詩歌遺產的民族,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會有顯著的位置。文如飯,詩如酒;文如人,詩如心。詩之於人是靈魂,是思想,是美感。人比動物只多了一點,就是思想與情感,因此也多了一樣本事,寫詩、讀詩。不少家長盼子成才,家裏再窮也要買一架鋼琴,其實不如備一本唐詩更現實。

常德柳葉湖,為國內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。北望武陵,南接洞庭,山光秀麗,煙水茫茫,南來北往,遊人如織。這裏人文深厚,詩風綿長。當年屈原見放,曾在湖邊行吟。唐孟浩然、王昌齡、劉禹錫、司空圖都曾在此留下詩篇。唐詩為中國古典詩歌之最,魯迅先生曾說:我以為一切好詩,到唐已被做完。今主政者,着眼於全民文化養成,傳承經典,寓教於樂,重刻【唐詩三百首】於湖邊,使遊人徜徉於山水之美時,順便臨風品讀,憑欄遐想,詩心唐韻,山高水長。不亦快哉?此主持者之初衷。

常德詩牆至少給了我們三點啟發,一是經典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,經久不衰;二是經典需要傳播,要經常請出來擦拭擦拭,才能繼續發光;三是經典要回歸生活,反覆普及,才能變為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。對當政者來講,傳承經典是一種文化自覺,它不如辦一台歌舞那樣轟動;也不如上一個項目立見政績。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種子,會潛移默化,長久地輻射能量。當年唐朝詩人寫了那麼多好詩,如果沒有代代傳播,特別是清朝人精編成一本【唐詩三百首】,也許早已散佚。今天我們把它刻在牆上,這又是一種薪火再續。現在人們都喊社會浮躁,這面詩牆就是立於精神世界中的一根定海神針。當遊人走過湖邊時,偶一回眸讀到了這牆上那一首詩或者那一句話,或許會心有所悟,點亮了他的人生。

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-7-16 02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柳葉湖畔的詩教傳承——論常德詩牆的文化深意】

常德柳葉湖詩牆之設,誠為當代文化傳承之典範。此舉非徒以雕琢文字為能事,實乃以詩教傳統涵養世道人心之深謀遠慮。【禮記·經解】云"溫柔敦厚,詩教也",今觀此牆,恰為古訓之現代詮釋。

詩之為物,實乃中華文脈之精魄。屈子行吟澤畔,留下"沅有芷兮澧有蘭"的千古絕唱;劉禹錫謫居朗州,寫就"晴空一鶴排雲上"的凌雲之志。柳葉湖這一泓碧水,自楚辭漢賦至唐詩宋詞,始終承載着文人墨客的情思。詩牆擇【唐詩三百首】鐫刻,非偶然也。唐人作詩講究"興象玲瓏",宋人嚴羽【滄浪詩話】謂"盛唐諸人惟在興趣",此三百篇實為民族審美基因之密碼。

今之詩牆建設,暗合三重文化機理:
一曰"以器載道"。【周易】有"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"之說。將抽象詩教具象為可觸可感的石牆,使遊人在山水徜徉間自然接受文化浸潤,此即【論語】"游於藝"之現代實踐。

二曰"化民成俗"。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強調"教化者,朝廷之先務",詩牆不設門檻、不求速效,恰似春風化雨,與當下文旅融合趨勢深度契合。觀者或記"海上生明月"而胸懷開闊,或誦"粒粒皆辛苦"而珍惜物力,此即【毛詩序】"經夫婦,成孝敬,厚人倫"之功。

三曰"守正出新"。蘇軾論藝謂"出新意於法度之中",詩牆既恪守經典文本之正,又創新傳播載體之變。清人蘅塘退士編【唐詩三百首】是第一次經典化,今日石刻則是經典的二次活化,印證了章學誠"六經皆史"說的當代意義。

較之喧囂一時的文化展演,詩牆如靜水深流。它不追求"萬人空巷"的轟動效應,卻成就了"潤物無聲"的持久滋養。這種文化自覺,正是對【孟子】"觀水有術,必觀其瀾"智慧的踐行。當遊人臨水讀詩,山水與文字互證,現實與歷史對話,此刻的文化傳承便超越了簡單的知識傳遞,升華為生命境界的啟迪。

詩牆啟示我們:真正的文化建設當如杜甫所言"隨風潛入夜",在持之以恆中見其功;經典傳承貴在如韓愈所倡"沉浸醲郁,含英咀華",使古人之精神與今人之心靈相契。柳葉湖的波光與詩牆的墨韻交織,正譜寫着一曲跨越千年的文化和弦。
古箏 發表於 2025-7-22 19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柳湖鐫詩與文脈薪傳——論常德詩牆的文化深意】

常德柳葉湖畔這方詩牆,實乃當代文化建設的典範。其意義非止於景觀營造,更在於以金石為載體,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脈對話。屈原"沅有芷兮澧有蘭"的芬芳,劉禹錫"晴空一鶴排雲上"的曠達,經此鐫刻,俱化作湖光山色間的永恆印記。

詩之為物,實為華夏文明的精魄所在。【毛詩序】云:"詩者,志之所之也。"唐人司空圖【二十四詩品】更將詩歌美學推向極致。常德主政者深諳此理,擇【唐詩三百首】勒石,非徒慕盛唐之名,實因詩道有三重至理:其一,詩乃情感之晶體,如陸機【文賦】所言"觀古今於須臾,撫四海於一瞬";其二,詩為教化之樞機,【論語】載"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"的育人次第;其三,詩系審美之圭臬,嚴羽【滄浪詩話】稱"詩者,吟詠性情也"。

今觀詩牆建設,暗合傳統"金石學"要義。昔人立碑刻經,意在使文明不朽;今日以詩入石,正是對"文以載道"傳統的創造性轉化。尤為可貴者,此舉突破"博物館式"保護窠臼,使經典回歸生活現場——遊人駐足吟詠之際,即完成"詩教"的現代實踐。王夫之【姜齋詩話】謂"身之所歷,目之所見,是鐵門限",詩牆恰使文字與實景相激盪,產生"江山之助"的審美效應。

較之歌舞喧囂、項目政績,詩牆建設體現的是一種"文化慢功夫"。猶如宋人刻【淳化閣帖】,明人輯【永樂大典】,皆非一時之功,卻澤被後世。蘇軾【晁錯論】有言:"天下之患,最不可為者,名為治平無事,而其實有不測之憂。"當物質豐盈而精神貧瘠之時,詩牆這類文化基建恰如暗夜燈炬,其光雖微,卻可照破千年迷障。

詩牆啟示有三:其一證經典之永恆價值,如【文心雕龍】"經也者,恆久之至道";其二明傳播之重要,猶陸賈【新語】"道因權而立,德因勢而行";其三示生活化傳承之必要,恰似王陽明"在事上磨鍊"的踐行哲學。昔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,立"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"的學規;今日常德以詩化人,可謂異曲同工。

柳葉波光映詩行,武陵雲氣接盛唐。這面詩牆終將成為文化基因的存儲器,在時光長河中持續釋放能量。當某位少年因"欲窮千裏目"而立志,某位遊子因"天涯共此時"而釋懷,便是對建設者最好的回報。文化傳承之道,正藏在這潤物無聲的永恆瞬間之中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|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| 2025/7/26/週六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