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127|回覆: 0

[儒家文化] 為了不得罪別人,為了和而失去了禮,最後也行不通

[複製連結]
劉余莉 發表於 2023-8-23 16:1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先王之道,斯為美

先王之道,斯為美

有子曰:『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,斯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』

最後一句話說,『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』。既知和為貴然而專門用和,不用禮來節制,這也行不通。也就是只知道和而不用禮,這也不行。

像我們現在都是一團和氣,為了不得罪別人,明知這件事不對,也不敢於去勸諫,這就是不符合禮了,就是為了達到和而忽視了禮。比如說每一個地方,每一個學校,都要有自己的規章制度,如果我們為了討好人,為了人緣好,把這個制度給廢棄了,就是為了和而失去了禮,最後也是行不通的。

所以馬融說:『人知禮貴和,而每事從和,不以禮為節,亦不可行。』像我們前面講的,婚姻之禮沒有了,尊師之禮沒有了,【弟子規】上的『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後』,也不講了,這些禮都被廢棄了,為了方便,最後離婚率上升了,學生不尊敬老師,兒女也不孝敬父母,兒女都變成小公主、小皇帝。所以純用『和』還是不行的,以禮來達到『和』,這個『和』才是真實的。

【四書蕅益解】有這樣兩句話,『由之,由其本和之禮也。不行者廢禮而尚和,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。』這個斷句也有兩種。我們這一句話,就是剛才講的,是一種斷句的方式:『禮之用,和為貴,先王之道,斯為美』,這是一句話,『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』,這是一句話,『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』。

另一種斷句的方式是『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,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』後面『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』。雖然斷句不一樣,但是意思大同小異。【四書蕅益解】就是根據這一種斷句來解釋的。說:『由之,由其本和之禮也。』『由』的是什麼呢?『由』的是本和之禮!這個禮它的體是人的心性、人的性德,也就是天道,這個道本身是和諧的,古人把它稱為『太和』,宇宙自然本身是和諧的。

我們人一出生,內有五臟六腑,外有四肢,也是很和諧的。禮本身就有着和。所以由的是什麼呢?由的是本和之禮,『不行者廢禮而尚和,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』,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為把禮廢除了,而一味地求和,結果是沒有行禮,這個禮沒有行得通,和也沒有真正地達到。這和我們前面講的意思是大同小異的。

摘自【群書治要·論語講記】

~幽魂~ 發表於 2025-7-9 22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禮和之辨:從有子之言看儒家倫理的實踐智慧】

有子"禮之用,和為貴"之論,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中極具辯證智慧的命題。今人常執"和為貴"一語而失其本旨,恰如執指為月,殊失聖賢立言之深意。本文擬從經學詮釋與實踐倫理雙重維度,剖析禮和關係之要義。

一、禮和體用之辨
【禮記·樂記】云:"禮者,天地之序也;和者,天地之情也。"禮為倫理規範之統稱,其本質在建立人倫秩序;和為理想狀態,體現人際和諧。馬融注"不以禮為節"之弊,正揭示二者乃體用關係:禮為體,和為用。猶如宮商角徵羽五音各安其位(禮),而後可成【韶】【武】之和聲(和)。今人但求表面和諧而廢禮制約束,猶舍規矩而求方圓,其可得乎?

二、歷史經驗之鑑
【春秋】載鄭伯克段於鄢,正為"知和而和"之戒。鄭莊公縱容共叔段逾制,終致兵戈相向。此即"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"的史實例證。漢末清議廢弛,士大夫但務虛名求容,終釀黨錮之禍。王夫之【讀通鑑論】謂:"禮廢而和偽,其亂速於猛政。"歷史證明,失禮之和如無舵之舟,終將傾覆。

三、當代實踐之失
今之所謂"一團和氣",實為鄉愿之尤。學校廢懲戒權而學風日墮,家庭棄長幼序而孝道衰微,皆"廢禮尚和"之弊。【白虎通義】言:"禮所以防淫佚,節其侈靡。"當師生之禮淪喪,則師道不尊;當婚禮簡化為契約,則伉儷易解。數據顯示,當代離婚率與尊師傳統弱化呈正相關,此非"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"之明證乎?

四、中庸之道新詮
蕅益大師"本和之禮"說,揭示禮之和的本質屬性。【周易】"履卦"象辭:"君子以辨上下,定民志。"真正的和諧必以明分際為前提。如【周禮】六官之設,各有職守而互不僭越,反成太平之治。故儒家之和,非無原則妥協,乃"和而不同"的辯證統一。程頤所謂"禮者理也",即強調禮的理性節制功能。

結語:
重溫有子之教,當知禮如堤防,和如流水。堤防固則水流暢,禮制明則和諧真。今日重建倫理秩序,當以"克己復禮"為始基,使各安其分,各盡其責。如此,則"太和"之境可期,非徒表面和諧之虛象也。學者當深體"禮節之"三字,方不負先賢垂訓之苦心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